任冬娜
摘要:本文圍繞著如何在大學日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一話題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討論。首先,吃透教材是滲透德育教育的奠基石。要分析出教材中所體現(xiàn)的德育要素的特點、現(xiàn)存問題及原因,圍繞這些問題做好教學設計。其次,課堂講授是滲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課堂上要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共鳴,增加體驗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內心的道德感。再次,教師的榜樣作用是滲透德育教育的強心劑。教師在大學日語教學中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言行,并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影響及引導。最后,貼近生活是滲透德育教育的催化劑。要在大學日語的教學生活中從道德層面上教會學生客觀的認識中日社會,用日語講好中國故事,大學日語教學要接中國高校德育教育的“地氣”。
關鍵詞:大學日語;德育教育;教材;課堂教學;教師榜樣;教育生活化
德,是人的品質。德育是對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風貌、風格、品行等進行不斷地提升;德育是對一個人的政治覺悟、思想覺悟、階級覺悟以及政治品質進行系統(tǒng)的培育。德育,是我國高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和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它們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新的生活方式、文化消費方式如雨后春筍相繼出現(xiàn),特別是在自媒體興起、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當今時代,大學生也在不斷接受著各種五花八門的信息的沖擊,社會的一些不良風氣也已延伸到了大學校園。針對社會上的種種不良現(xiàn)象,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了“德”在人的德智體美各種素質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學要服務于“立德”。2019 年 3 月,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1]
尤其是近年來高考日語考生逐步增多,大學日語儼然成為了高校當中除大學英語課之外的第二大外語課。在與異文化的接觸與碰撞中如何向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當前外語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如何在大學日語教學中運用教材,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進而指導他們的行為。既如何在大學日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1、吃透教材是滲透德育教育的奠基石
日語教材不僅是日語知識和技能的載體,更是價值取向與道德教育的載體。教師要遵循日語學科的特點和規(guī)律,深入研究教材,找準切入點,將教材中現(xiàn)存的相關德育知識點、可實施點一一挖出,巧妙地把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并圍繞其進行教學設計及教學實踐,在恰當?shù)膶哟紊蠞B透,使學生能獲得高品位的德育。教師也要克服日語教材中存在的對學生德育教育內容相對薄弱的問題,以及教材的文化內容向日語傾斜的問題,結合自身的教研,做出相應的調整,將德育落實到實際教學成果中,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中古具有五千年的道德文明史,日本也是最擅長吸收外來文化從而形成自家之長的國家之一。在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文章之中,大學日語教材選擇了哪些道德內容、道德要素呈現(xiàn)在學生們的面前,為什么要選這些,教師又應如何圍繞這些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針對以上問題,建議教師以各自的大學日語教材為研究對象,圍繞“新大學日語課程標準下德育的內涵?教材內容的德育表征?在現(xiàn)階段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才能達到新課程標準下日語學科德育的培養(yǎng)目的?”這三個核心問題展開教研,分析出教材中所體現(xiàn)的德育要素的特點、現(xiàn)存問題及原因,進而對大學日語教材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這一目標的實施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可行性途徑。
教材的使用不應固步自封,也要與國際接軌,與發(fā)達國家的教材建設進行比較、借鑒。教師要多參考除了自己所使用教材之外的國內外的其它教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取其所長,補己之短,這對我國大學日語教材的建設以及德育教育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課堂講授是滲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課堂講授。這也教師向學生傳授日語知識技能、提高認知水平的基本途徑。課堂講授在品德教育過程中起著灌輸正確思想、培養(yǎng)思想感情、提高道德認識能力的作用。大學日語教學的部分內容也是德育內容,課堂中的德育方式可分為直接式和滲透式。直接式的德育優(yōu)勢不必多說,滲透式是通過欣賞、抒情、論證、比較等形式喚起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道主義情感,陶冶情操,做到潤物細無聲。在日語知識傳授中進行德育滲透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要重視滲透知識中的“良知”,滲透知識體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
在大學日語教學的實際過程中,特別容易出現(xiàn)將教材內容當作一種知識進行講授,缺少道德情感共鳴。在課堂中重視大外日語教學中的“聽”、“讀”、“寫”,唯獨會忽略了“說”,缺乏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呈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更缺乏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過程,致使道德教育僅僅停留在教師的講授,并沒有走進學生的心靈。有的教師在課堂里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但在活動中學生呈現(xiàn)的是否是學生的真心話,德育是否真正在學生心里留下痕跡也是未知,課程離真正解決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諸多疑惑、問題和矛盾還有很長的距離。這些問題都使得道德教育“失語”,不能真正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課堂上,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學會與學生對話,教師不僅要在意學生“說”了什么,更要思考他為什么這么說,這樣想。當學生和教師對話時,教師一定要全身心的,無條件地向學生開放,聆聽他的心聲,給與回應。課堂上要結合教材,通過適當?shù)慕虒W設計給學生提供具體情景,既創(chuàng)設含有中日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道德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相關的道德知識、建構道德意義,促使學生進一步展開想象,引發(fā)學生思考,和學生進行“聽--說”訓練和討論互動,以此來進行道德教育。也可以進一步開展體驗式教學,如角色扮演、實踐活動和主題演講等,在體驗中激發(fā)學生道德情感,在總結中升華道德情感。體驗式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教師要結合日語課堂的教學特點,合理的加以利用。
3教師的榜樣作用是滲透德育教育的強心劑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在日語教學中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言行,并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影響及引導。正如加里寧所說的:“老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苯處熞S時隨地的檢查自己,認真審視自己的言行,因為學生的眼睛就是放大鏡,就是錄像機,他們時時刻刻都在觀察老師,并向老師學習。作為教師,尤其是二外日語教師,要克服單純語言教學的觀念,更要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愛崗敬業(yè)、忠于職守、為人師表、率先垂范,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理論和道德修養(yǎng)。在學生面前既要做理論上的巨人,又要做行為上的楷模,把言傳與身教結合起來,因為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人格的化身。如上所述,教師的人格特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師要加倍重視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在課堂內外都要維護好自己的形象,為學生做好表率,積極認真的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
教師除了要注意自己人格方面的道德修養(yǎng)之外,管理好自身的情緒也是一種美德,處理好自身的情緒也會起到榜樣的作用。因為教師的情緒會左右學生的情緒,教師的喜怒哀樂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傳導給學生,即便是到了大學階段,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到學生和學科的關系,影響到這門學科給學生帶來的道德感受。所以,教師要重視榜樣的作用,用自己的愛和熱忱幫助學生,關心學生,溫暖學生。教師要時時刻刻以身作則,而不是在隨時隨地的監(jiān)督學生實施道德規(guī)范的過程中過度的指責與苛求學生。教師要以良好的情緒面對學生,時刻發(fā)自內心的關懷學生的道德自我。作為關懷者的教師更加看重的應該是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會對學生的道德態(tài)度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樣的教師自然而然的會把教知識的過程和教做人的過程合二為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會在潛意識中不自覺的以教師為榜樣進行實踐。學生首先會對向他表現(xiàn)出良好情緒、并具有溫和態(tài)度的教師的行為有敏感的反應。接下來學生會更加注意教師這個人本身,愿意和這位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從而更愿意向該教師學習。與此同時,教師也要認可這位學生,在師生的交流過程中教師應賦予該生與其現(xiàn)實相符的最好的自我形象以認可,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被認可的力量感,用以保護學生那些與生俱來但是相對又比較脆弱的道德理想。
貼近生活是滲透德育教育的催化劑。
大學日語中的德育教育更要貼近生活。教材中的目的語日語多數(shù)情況下是在介紹日本的風土人情,禮儀文化,本身就有些脫離國內生活的傾向,我們要學以致用,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日語客觀的描述日本現(xiàn)狀,也要引導學生更好的講述中國故事,要在日語二外的教學生活中將學生拉回現(xiàn)實,大學日語教學要接中國高校德育教育的“地氣”?!敖逃瓷睢薄ⅰ皩W校即社會”,這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早在近百年前提出的觀點。這些觀點盡管帶有一些狹隘的經(jīng)驗主義色彩,但在揭示教育對生活的作用方面還是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在大學日語課程的德育過程中,師生要共同建構課堂生活的過程,開展多種渠道、多種路徑的生活實踐活動。教師要在多種對話交流、生活實踐活動中促成大學生自我道德經(jīng)驗的生成與反思。道德的學習不僅僅是接受知識,而且應是使學生理解道德知識,并將所學到的道德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不斷生成新的道德認知,再回到實踐中體驗感悟,進而生成新的道德世界,不斷實現(xiàn)自我道德超越,生成新的道德人。[2]馮建軍指出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種生活,生活是一個過程,生活本身具有教育價值,德育就是引導學生超越現(xiàn)實生活逐步走向未來的可能生活。[3]
大學日語教育要想貼近生活,就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重視當下中國大學生的各種需要,尊重學生意愿,幫助學生澄清一些中日文化、中日價值觀、中日道德間的模糊認識,不要盲目的崇洋媚外,為學生未來的生活樹立好道德觀。當代大學生的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主要的是學習、生活、心理、和社會關系等。當大學生現(xiàn)實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誘發(fā)一系列思想問題,出現(xiàn)許多非正常行為。筆者曾對我校大學生現(xiàn)實思想狀況做過一次調查,發(fā)現(xiàn)了許多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與思想道德相關的問題。有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經(jīng)常需要同學的幫助;有的學生缺乏正確的消費觀,甚至出現(xiàn)網(wǎng)貸問題;有的學生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有交流障礙和有抑郁傾向;有的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學習困難相對較多;有的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會面臨學習壓力較大的問題,等等。大學生雖然在年齡上已經(jīng)成年,但是也會迫切的希望教師成為他們學業(yè)以及思想上的指導者和生活中的領路人。因此,大學日語學科教學更要充分利用自身外語教學的優(yōu)勢,兼顧大學日語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異文化視角,站在培養(yǎng)世界公民的立場,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fā),緊密聯(lián)系實際,在引導學生放眼看世界的同時,教給學生正確認識理想與現(xiàn)實、正確認識中日社會、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的方法,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各種思想上的需求,不斷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總之,大學日語教學中的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高校日語教師在研究語言教學的同時,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德育教育的方法,堅持做德育滲透的有心人,才能準確的把握教學中的規(guī)律,更加高效的游刃有余的進行德育滲透,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駱郁廷,郭莉.“立德樹人”的實現(xiàn)路徑及有效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 477.
[3]李玉婷. 體驗式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