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娟
摘要: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都有著“唯愿書香滿人間”的美好愿望,并且迫切地渴望得以實現(xiàn)。如果教師沒有付諸實際行動,那愿望就如同空中樓閣那般,永遠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那教師該如何付諸實際行動呢?研究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就是教師為實現(xiàn)愿望所邁出的第一步。教師要鼓勵學生朗讀,讀出作者心境與情境;教師要鼓勵學生精讀,悟出文章悲歡與離合;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寫作,寫出社會千姿與百態(tài)。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書育人;小學語文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充分說明了書籍的重要性。學生是通過閱讀來獲取書籍中的重要信息,因而小學語文教師要致力于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這樣一來,即便沒有教師督促,學生也將能主動地開始閱讀、喜歡閱讀。
一、朗讀:讀出作者心境與情境
被選入語文課本教材的文章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在這些文章里,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但因為學生沒有與作者相同的閱歷,難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也難以對文章有著深刻理解。而小學語文教師所發(fā)揮的作用,就是為學生營造和諧的朗讀氛圍,促使學生沉浸于朗讀中,讀出作者的心境與情境。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是所有教師都明白的。比如,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伯牙鼓琴》這一篇文言文時,就該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了解文言文大意,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如果學生的注意力沒有集中在文言文中,那他們會將原本屬于朗讀的時間浪費。因而在學生朗讀之前,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朋友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場景,并且配上關于知音詩句的朗讀,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知音”上面。然后教師提示學生:“俞伯牙和子期就是一對知音,你們想要知道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嗎?”此時學生的好奇心被點燃,他們會積極地展開朗讀,由此在朗讀中讀出作者的心境,體會到知音相處的情境。
二、精讀:悟出文章悲歡與離合
除了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外,學生還需要感悟文章的悲歡與離合,進而學習文章中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當學生掌握了這項規(guī)律后,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生命中情感表達得酣暢淋漓。學生需要對文章進行精讀,小學語文教師則需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精讀的方法和技巧,在精讀的過程中獲益。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作為六年級學生的必學內(nèi)容,在新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該階段學生應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蘊藏的愛國精神,促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升華。此外,學生還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作者是如何將五壯士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氣概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的?教師會在學生經(jīng)歷過朗讀環(huán)節(jié)之后提出這一問題,然后為學生留出精讀時間,讓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有著比較高的閱讀效率,他們會重點尋找描寫五壯士的語句,發(fā)現(xiàn)描寫動作和神態(tài)的語句。漸漸地,學生就學到了描寫人物的方法。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只是給學生起了個頭,重要的是學生需要自己提出問題,通過精讀解決問題。
三、讀寫:寫出社會千姿與百態(tài)
人通過吸收食物營養(yǎng),作用于生命活動。同樣地,學生在通過閱讀吸收到了精神上的營養(yǎng)之后,他們也需要發(fā)揮其作用。此時連接閱讀和學生自身的橋梁便是寫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寫作平臺,鼓勵學生利用從閱讀中收獲的知識,去寫出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
新課程標準提出:5-6年級的學生,應該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式。為此教師在教學《草原》這篇散文時,要引導學生體會字里行間隱藏的出濃郁的草原風情。在進行該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究老舍先生的寫法和語言,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知識。然后教師對學生提問:“老舍先生的文章里體現(xiàn)出了蒙漢情深的真摯情感,你們在描寫自己喜歡的景色時,能夠融入哪些情感呢?”接下來教師給學生留出時間,讓他們對該問題進行思考,并且給出自己的答案。由教師進行評價和補充。比如,當學生圍繞“泰山”這一景物進行描寫時,學生容易感慨人的渺小。在今后的寫作中學生的文章也將逐漸走進讀者的心靈。
教師這一職業(yè)是最光輝神圣的職業(yè)。身處于教師隊伍中,小學語文教師更要承擔起“教孩子讀書、怎樣讀書”的責任,促使學生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獲益。那小學語文教師要如何承擔起這項責任呢?答案是要重視自己的閱讀教學活動,通過采取各種策略來努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喜歡上閱讀這項活動。
參考文獻:
[1]孫勤.例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J].語文天地,2020(18):51-52.
[2]鄭世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3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