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深圳市紅嶺小學 王宏源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小學生評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評促學,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1.模糊性評價。以教師的平時觀察為主,以期末評語為主要呈現(xiàn)方式來評價學生的一個學期以來的表現(xiàn)。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元,用班主任的一段話來進行評價高度概括,這必然是片面的。還有的學校將學生的各項技能學習結果,從等級評分轉(zhuǎn)變?yōu)楦魇礁鳂?,設計精美期末各科目小獎狀,做到了從多個方面來評價學生。但這種操作也多以教師對學生的印象為主,存在著一定的主觀性、隨機性。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無法對學生形成激勵性,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2.定量性評價。在學科教學中,采取以百分為滿分制的定量評價,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常見的評價方式。即使在登記分數(shù)的頁面上寫的是等級,但是卷面上多數(shù)情況下出現(xiàn)的還是分數(shù)。這是對學生學習成果階段性診斷性的評價,往往還承擔著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學生看到分數(shù),也常常是想尋求一個結果。如果說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和影響,也是極其有限的。假使如果真的有作用,那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不可計數(shù)的考試,就可以把學生個個考成“學霸”了。多數(shù)情況下,學霸仍然是學霸,甚至愈戰(zhàn)愈勇,其他的學生基本處于原來的位置。所以,我們不禁要問,考試這種定量性評價的目的和意義何在?
3.考勤式評價。每天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將評價內(nèi)容細化為很多的項目,制作成一張條目繁多的表格。由值日班長作記錄,加分減分,考核內(nèi)容包括上課回答題次數(shù)、作業(yè)是否按時完成、上課時是否守紀律、是否遲到早退等等涵蓋學生日常表現(xiàn)的全過程。學生每天的表現(xiàn)都可以在表格中一一對照得分扣分一目了然。學生一整天的在校生活被一張無形的網(wǎng)所籠罩,一舉一動與表格里的分數(shù)息息相關。一周結束了,算出各自的操行分數(shù),公布于眾。這樣的評價方式讓人無法接受,最終的結果一定走向?qū)W生的不以為然,反感、厭倦,進而抵觸,很難從根本上起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許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言行有約束作用,但可能僅僅停留在讓分數(shù)好看一點的層面上,自我成長更無從談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并且堅信“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我們的評價方式也要有相對應的體系和操作。
1.內(nèi)容的多元化。根據(jù)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并正視和接受這種差異,從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長處閃光點入手,突出強化,肯定激發(fā),從而帶動其他方面的進步和發(fā)展,從而達到樹立信心,激發(fā)內(nèi)在潛力和發(fā)揮其積極性的目的。
評價體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下設道德品質(zhì)、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合作交流、運動與健康、思考與創(chuàng)新、個性與特長等七個方面。利用網(wǎng)絡手段,為學生搭建空中成長記錄平臺,采用成長記錄、成長心得、成長檔案(視頻圖片)等形式呈現(xiàn),從學生成長的多個層面、多個角度讓學生自我表達、自我記錄。
2.評價主體學生化。將評價的主體由過往的老師和家長,轉(zhuǎn)給學生本人。以學生上傳為主,教師為輔,平臺向同學、老師、家長、親屬和社會開放。在一個盡量大的空間內(nèi)展示,獲得來自方方面面的評價,讓學生更好地認知自我、了解自我,從而發(fā)展自我。
這個過程中,教師因其角色定位、與學生接觸了解更多的優(yōu)勢,也要因地制宜,發(fā)揮更多的積極作用??梢园褜W生的日常操作選擇一個側面進行跟蹤記錄。舉例一個課堂上經(jīng)常影響紀律的學生,可以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其進行專門的紀律操行記錄。在老師的引導下,該學生上課違反紀律的情況越來越少,通過后臺計算,讓學生的積分相應得以提高。我們就可以利用記錄對其進行相應的獎勵,從而強化其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