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韓 靜
2018 年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是個稅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主要有四部分變化:(1)基本減除費用由3500 元增加到5000 元,并擴大了低稅率的稅率差;(2)增加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項;(3)征收制由單一變?yōu)榫C合與分類相結合;(4)按月預繳個稅,按年辦理綜合所得匯算清繳。同時匯算清繳制度也是本次個稅改革的一大亮點,盡可能實現收入橫向公平。2019 年是全面實施新個稅的第一年,2020 年各地陸續(xù)開展的個稅匯算清繳更是上了新聞頭條,因為是首次大規(guī)模的匯算清繳,且是第一次“非接觸式”辦稅,一時間“今天你報稅了嗎?”成為2020 熱詞。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群體,收入來源廣,結構復雜,是納稅的重要群體之一,如何借著稅改的春風幫助教師實現不同所得的稅負公平;如何幫助高校教師匯算清繳,提高高校教師稅后收入,增強其工作熱情,留住高素質人才也是財務的重要工作之一。
個稅改革后,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及特許權使用費納入個人綜合所得,其中工資采用累計預扣法,每月預扣個稅款,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先是按照改革前的公式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待年度綜合匯算清繳時,前期預扣稅額過多,可以申請退稅,如果前期預扣稅額較少的,需要進行補稅,這樣改革的目的是實現不同收入的稅負公平。綜上所述,匯算清繳就是以年為周期計算綜合所得應納稅額,與已經預扣總額比較,多退少補。
年度匯算清繳額=[(綜合所得收入額-5000 元*12-三險一金-累計的專項附加扣除數-累計依法確定對的其他扣除數)×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上年已經預扣預繳稅額。
綜合所得收入額=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0.8+特訴權使用費所得*0.8+稿酬所得*0.8*0.7。
兩類人需要辦理匯算清繳:(1)當年度匯算清繳額<納稅人預繳稅額,可以辦理退稅;(2)當年度匯算清繳額-納稅人預繳稅額>400 元,需要辦理補稅,但年綜合所得收入額≤12 萬元的納稅人可以不辦理匯算清繳。
大部分只有一處工資所得的納稅人,如果按時申報專項附加扣除,年度匯算清繳數與預扣數一致,無需辦理匯算清繳,但由于高校教師除了來源于學校固定的工資收入,還有校外授課、講座等的勞務收入以及科研成果轉化收入和稿酬收入等等,收入具有多樣性和多元性,這也就決定了高校教師匯算清繳的必要性。
個稅改革后擴大了3%、10%和20%的標準級距,加上可以進行專項附加扣除,大大降低了納稅人的稅負率,而勞務報酬和特許權使用費在預扣時,預扣率高達16%-32%,因此有其他收入來源的教職工可以通過匯算清繳較低稅負,享受稅改紅利,進而更好的服務學校和學生,助力科技發(fā)展。教職工到手的收入多了,幸福感也會增加,有助于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為我國科教興國奠基。
納稅人一般在次年3 月到6 月底之間辦理匯算清繳,可以自行辦理,或者單位代其辦理,也可以委托機構辦理,隨著信息化的提高,稅務機關改進辦稅方式,納稅人可以通過“個人所得稅”APP,這種“非接觸式”線上辦理,足不出戶完成匯算清繳。納稅人登錄個稅APP,確認個人信息,再通過確認每一筆收入和扣除信息(三險一金和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系統自動計算出是否需要退稅或者補稅,由納稅人填寫銀行卡及開戶行信息等,辦理退稅或補稅。
高教教職工認為辦稅是學校及財務處的工作,對匯算清繳理解不透徹,普遍認為納稅就是直接從工資獎金中扣除稅額,還沒有匯算清繳的意識,更不能自主進行納稅籌劃工作,加上個稅改革后,新增了“專項附加扣除”、“綜合所得”等等新詞,有些教職工有了畏難情緒。2020 年第一次進行全面的匯算清繳工作,教職工沒有往年作為參考,加上收入類型、專項附加扣除等都具有個體性,每個納稅人個稅匯算清繳結果都不一致,導致高校匯算清繳工作進行不順利。部分教師由于未詳細仔細核對每筆收入是否準確,或者漏填錯填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年度匯算清繳額缺乏準確性,很可能導致錯失個稅紅利,導致自己的稅負增加,進而失去對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的熱情。此外,還有一部分教職工聽說可能需要補稅,加深了對匯算清繳的抵觸情緒。
高校教師匯算清繳實際操作難度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高校教職工人員流動性大,且人員性質多樣。高校幾乎每年都在招聘引進人才,也有教師掛職調研或者進修培訓等,人員流動性大,導致財務宣講匯算清繳工作實際操作難度加大。此外,高校還有部分外籍教師涉及到居民與非居民的劃分問題。第二,財務人員不能實時統計高校教職工的個稅匯算清繳情況,不能了解學校教職工的進展情況而未能及時督促,盡管6 月底可以查詢未進行匯算清繳教師名單,但距離截至時間很短,匯算清繳變得十分緊迫,如遇個稅APP 運行不流暢,可能使匯算清繳缺乏準確性。第三,由于收入相對隱私,加上高校教職工收入來源廣,部分教職工不愿意自己的具體收入情況被學校知悉,抵觸讓財務人員輔助其進行匯算清繳,不愿配合工作,這種信息不對稱也增加了匯算清繳實際操作難度。
2019-2021 年是年終獎納稅籌劃的最后階段,從2022年開始年終獎也需要納入綜合所得一并計稅。高校教職工通過以前年度的學習對年終獎納稅籌劃有比較深刻的理解,知道年終獎發(fā)放的納稅盲區(qū)(一旦年終獎超過某個臨界點,稅負大幅增加),但由于現實中學校并未出臺相應辦法,即使發(fā)現自己處在納稅盲區(qū),也未有相應流程去申報修改年終獎和工資薪金的比例,今年是年終獎進行納稅籌劃的最后一年,如何用好用足這個政策值得學校思考。
高校應該加強個稅政策宣講,幫助教職工解讀新個稅政策,提高高校教師的納稅的意識,主動以納稅人的身份參與到個稅籌劃中。高校財務部門首先應該自己熟練掌握個稅知識,主動肩負起服務廣大師生的責任,通過多種手段宣講個稅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教職工講解個稅常識,推廣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個稅知識手冊,繪制匯算清繳流程圖,利用網站、公眾號、微課等媒介深入淺出的講解匯算清繳流程和注意事項,定期為教師們答疑,幫助外籍教師界定居民與非居民納稅人,以此來幫助教職工及時的、準確的完成匯算清繳工作,充分享受個稅紅利。此外,高校還可以給予財務部門一定獎勵,調動其服務師生的積極性。
有時因為個稅APP 登錄在線用戶過多,個人APP可能運行不夠流暢,稅務局應該及時升級擴容,提高納稅人辦稅效率。此外高校教師無法知悉填寫申報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是否準備,是否被稅務局采納,加上由于信息不對稱,扣繳義務人(高校)也不清楚每位教職工申報的專項附加信息,對此稅務局可以在APP 增加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成功與否的提醒,優(yōu)化線上辦稅流程。
2021 是納稅人自由選擇是否利用年終獎優(yōu)惠政策的最后一年,雖然規(guī)避年終獎“納稅盲區(qū)”是老生常談的納稅籌劃方法,但對于這樣的問題,高校乃至很多單位遲遲為給出一套解決方法和實際操作流程?;诖耍咝撟ゾo讓人事部門出臺優(yōu)化的年終獎發(fā)放的制度,讓處于“納稅盲區(qū)”的教職工有文件有流程可依,實實在在避免高稅負。而對于2021 年度年終獎稅負較低的教職工,可以選擇將2022 年的工資預支到2021 年年終獎中,充分利用年終獎過度政策,最大程度增加其稅后收入。
針對高校自身工薪發(fā)放的特點持續(xù)推進信息化建設,建立適合高校的、完善的計稅中心和工薪系統,保證納稅信息的準確性。開放工薪系統與人事財務系統接口,實時更新教職工人員信息,能自動導入稅務局下載的教職工專向附加申報信息,自動計稅,提高預扣預繳稅款的準確性。此外,高校教師納稅籌劃后的個性化需求亟待滿足,需加大投入持續(xù)提高系統的智能性。針對教職工不了解自己預扣的稅費是如何計算得出的,高校可以開放網絡或手機查詢,輸入工號和密碼,即可查詢自己的每項收入、專項附加及扣稅情況,并做好網絡安全工作,防止病毒黑客入侵,保護教職工隱私。
匯算清繳是個稅流程的最后一環(huán),高校要加強宣傳,提高教職工納稅意識,財務人員更是要輔助教職工用足用好個稅優(yōu)惠政策,合理降低個稅稅負。以期在全體教職工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匯算清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