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慧
(淮安市淮陰醫(yī)院內分泌科 江蘇 淮安 223300)
糖尿病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其中90%以上為2 型糖尿病,多發(fā)生老年人群中。該病的具體發(fā)病機制還不明確,不過與β 細胞功能障礙、營養(yǎng)過剩、先天遺傳、胰島素抵抗、肥胖等多種因素有一定的相關性[1],以上因素均會持續(xù)影響患者機體的正常糖代謝,引起患者機體的血糖升高。該病雖然無治愈方法,但是糖尿病的的病情進展比較慢,在此期間需要積極規(guī)律鍛煉與控制飲食[2]。不過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多數(sh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識、血糖監(jiān)測、自我管理等認知程度比較低,血糖控制效果一直不佳[3]。延伸護理本質在于通過患者、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三方共同參與,給予患者飲食、運動、心理指導等院外健康指導和專業(yè)服務。以給患者提供院外至院內的護理服務,護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诮Y構化治療與教育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其可將護理計劃進行分階段,有計劃、有等級的護理,并根據(jù)患者具體需求與受教育程度等對護理內容進行調節(jié),做到以患者為中心,告知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等內容,從而促進其機體康復[4]。本文將基于結構化治療與教育護理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延伸護理,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選擇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診治的124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60 ~75 歲;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上,并自愿接受調查者;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此次研究;意識清楚,聽力良好;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者;完全喪失自理能力患者;合并心腦血管嚴重疾??;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其他代謝性疾病者;哺乳期婦女與孕婦;惡性腫瘤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等。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2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62 例)與對照組(6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病程、年齡、體重指數(shù)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出院后,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措施,護理內容包括用藥指導與日常護理指導等。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基于結構化治療與教育的延伸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延伸護理團隊,1 名護士長為組長,2名臨床經驗豐富的責任護士、2名普通護士等組成;(2)給每個患者建立個性化檔案,對患者病情做好資料記錄,制作個人電子檔案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根據(jù)患者的自我習慣與性格特征調整運動、飲食等方案,從而維持血糖長期穩(wěn)定;(3)評估患者對健康宣教、飲食控制、運動鍛煉等方面的態(tài)度,給患者強調糖尿病并發(fā)癥防治的方法及重要性。通過微信平臺對患者進行集體健康宣教與個性化干預。宣教內容如下:認識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防治、足部護理、胰島素治療和胰島素注射技術、飲食和運動、低血糖防治和血糖監(jiān)測等;(4)患者每日在微信平臺上進行血糖監(jiān)測、飲食、運動結果等的反饋,幫助患者計算每日所需熱量,與患者溝通時囑咐患者調整飲食結構,在用餐時間段進行全員微信提醒,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鼓勵患者進行適當運動,固定時間內微信提醒患者運動強度與實踐,根據(jù)患者情況建議慢跑、步行、快走等有節(jié)律性地有氧運動。
兩組護理觀察時間為3 個月。
(1)對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行空腹血糖與餐后2h 血糖檢測;(2)在護理前后采用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測評量表進行調查,包括健康自我管理環(huán)境、行為、認知3 個維度,分值越高,患者的自護能力越好。
采用SPSS23.00 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對比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對比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后的空腹血糖與餐后2h 血糖低于護理前,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以上指標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血糖變化對比(mmol/L,±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血糖變化對比(mmol/L,±s)
注:與護理前相比,①P <0.05;與對照組相比,②P <0.05。
組別 例數(shù) 空腹血糖 餐后2h 血糖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2 7.13±0.13 5.13±0.18①② 12.72±1.74 8.76±0.45①②對照組 62 7.19±0.12 5.78±0.22① 12.79±2.09 9.88±0.32①
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變化對比(±s,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變化對比(±s,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①P <0.05;與對照組相比,②P <0.05。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2 78.21±8.14 156.22±12.44①②對照組 62 79.09±5.16 130.87±19.41①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機體處于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容易出現(xiàn)神經病變、視網膜障礙、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等嚴重并發(fā)癥,同時也是老年患者致死與殘疾的重要原因,當前治療該病的方法比較多,但是很多患者或者家屬對該病的認識不清,普遍存在住院時疾病控制良好,但是出院后由于血糖波動較大,從而導致疾病惡化,而對于患者采用合適的護理能延緩糖尿病的進展,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價值[5]。同時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病因性、終身性、復雜性等特點,要求患者通過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
延伸護理是最近幾年來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護理人員通過一系列的護理行為確保患者在不同區(qū)域間受到的一系列延續(xù)性的護理服務[6]。其主要是為院外患者制定護理計劃及相關隨訪,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升患者治療效果與提高護理質量?;诮Y構化治療與教育護理的理論基礎包括授權理論、自我效能理論、雙重過程理論等,具有個性化、適用性強、應用范圍廣等優(yōu)勢。其要求以患者為中心,促進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7]。本研究顯示兩組護理后的空腹血糖與餐后2h 血糖低于護理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都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結構化治療與教育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延伸護理中的應用能促進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且該護理模式通過現(xiàn)代化、標準化的溝通手段,提高了溝通效率,也保障了延伸護理服務的連續(xù)性。
患者自我管理意識淡薄也是導致老年糖尿病患者自身病情進展的主要因素。自我護理是通過學習而來的,需要護理人員、患者、家屬等多方面合作共同參與,是為目標和方向的個體活動[8]。延伸護理模式可為患者提供連續(xù)性、個體化的行為干預措施,有助于患者形成健康、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患者的自身管理水平。本研究顯示兩組護理后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高于護理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結構化治療與教育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延伸護理中的應用能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綜上,基于結構化治療與教育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延伸護理中的應用能促進降低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很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