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銀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高階的思維能力,對中學生而言,它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語文課文時,更透徹地理解文章并獲得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為他們的學習提供幫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其思維能力。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學生缺乏思考能力。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善于思考,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述的內(nèi)容,導致他們自身的思考能力越來越弱。
2. 學生缺乏行動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發(fā)號指令指引學生時,有些學生行動較為緩慢,跟不上其他同學,并且思維也總是“慢拍”,導致越學越差,這說明這些學生自身缺乏足夠的行動力。
3. 教師授課方式不合理。目前,多數(shù)語文教師的授課方式依然是以教師為主體,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語文課堂會略顯沉悶,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差,不能達到良好的促學效果。
4. 教師教學深度不足。從一般性的教學目標來看,許多教師在教學時,由于教學時長的限制,會以字詞、語句、核心思想為教學重點,未能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層內(nèi)涵,導致學生無法達到一定的思考深度。
二、批判性思維對初中語文教學的作用
1. 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是具有較強反思性的思維,如果能促使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不僅會讓他們更為深入地理解課文,還會讓他們敢于質(zhì)疑、反思,長此以往,會不斷地提升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
2. 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批判性思維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xiàn),因此,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既能滿足當前新課改的要求,又能使學生具備提問和思考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3. 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隨著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增強,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也會有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在學習課文時,學生也會更有信心去思考,這能提高他們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增強他們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4. 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考試時,會遇到理解難度較大的文章材料,這些文章往往具有較深的含義,還有些寫作類題目也具有較深的寓意,這就需要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才能夠準確把握文章材料或?qū)懽鞯囊螅瑥亩^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策略
1. 引導學生多提問。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能引人深思,但由于初中學生的人生閱歷較淺,在閱讀時難以領(lǐng)悟其中的內(nèi)涵,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對文章或語句產(chǎn)生疑問,并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集“群智”解決問題,這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授《臺階》的過程中,學生讀課文時教師要引導他們提出疑問:“為什么父親總說要建一棟高臺階的新屋?是怎樣建起來的?后來怎么樣了?”教師通過組建小組,讓學生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討論提出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2. 剖析課文細節(jié)。在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剖析每篇課文的細節(jié),賞析文章的精妙之處,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積累寫作經(jīng)驗,又可以讓他們通過反思,深化心得,增強學習效果。
例如,《白楊禮贊》一文以白楊為中心,贊揚了白楊的“不平凡”。在“那是力爭上游……西北風”一段中,“雖……卻……”等句式將白楊樹惡劣的生長環(huán)境與其強大的生命力作對比,突出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zhì),在“它沒有婆娑……意志?”一段中,作者連用四個“難道”,逐層遞進情感,突出白楊樹“樸質(zhì)、團結(jié)”等精神品質(zhì)。另外,教師在剖析完課文的細節(jié)之后,可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加深閱讀體會。
3. 解讀課外讀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初中階段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要超過250萬字。這就意味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入課外閱讀部分,一方面要給學生推薦優(yōu)秀、經(jīng)典的課外閱讀書目;另一方面教師要把經(jīng)典著作引入課堂,通過給學生分析優(yōu)秀語句或段落,讓他們不斷深化思考,從而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生閱讀完《三國演義》后,教師可以對小說中的人物進一步解讀。劉備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假仁義”,但這僅是該人物的一種性格。劉備在做徐州牧的時候,對百姓友善,愛民如子。很多人對曹操的印象是奸詐,但在“割須棄袍”的典故中,曹操被追趕的時候,為了不讓對手辨認出自己,不惜割須棄袍,這體現(xiàn)出曹操靈活應變的性格。
4. 組織學生辯論。在上語文課時,教師可利用課文中的某些觀點,引發(fā)學生探討,使他們深入剖析文章內(nèi)容并進行思考,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例如,《敬業(yè)與樂業(yè)》一文闡述了敬業(yè)和樂業(yè)兩種論點,但是文中未舉出具體事例進行說明,僅在理論層面上闡述,這會讓缺乏社會經(jīng)驗的學生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我國原子彈研制的歷史,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思考“敬業(yè)”和“樂業(yè)”的具體含義,并組織他們進行討論。這期間學生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學生認為因為時代的需要導致當時的人們必須要研制原子彈,不是真正的“敬業(yè)”;有些學生則認為正是由于當時的人們所具有的敬業(yè)精神,才促使他們不顧一切地投身研制原子彈的事業(yè)。學生通過辯論,加深了對“敬業(yè)”的認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臨城中心校)
責任編輯:劉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