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艷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學校教育制度下的教學內容也隨之發(fā)生著深刻變革。高中歷史學科是學生需要學習的重點科目,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也隨著時代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教師要嘗試扭轉學生傳統(tǒng)歷史知識學習中死記硬背的刻板觀念,促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更靈活地思考和看待,使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得到更有效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解釋;教學分析;實踐策略
引言: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是歷史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傳統(tǒng)的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基本的引導意識,在課堂教學中主觀性較強,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形成根深蒂固的刻板認識。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要嘗試用多種策略培養(yǎng)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獨立地思考能力,切實提升學生自主、個性化的歷史解釋能力,促使學生從歷史課程學習中收獲更多積極體驗,為學生核心歷史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
(一)開展探究性的課堂問題討論。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從實踐到理論的 教學順序開展歷史知識講解,鼓勵學生在學習自主嘗試對歷史時間背后的原理和過程進行推導,以此使學生對歷史發(fā)展保留幾分更多獨立思考,促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逐步發(fā)展,使歷史課程更具趣味性的開展。[1]例如在講解文明的早期發(fā)展中,教師可以用地圖對土地上早期的考古發(fā)現進行羅列,使學生意識到古代中國可能存在的星羅棋布的早期文明,在鼓勵學生對中國可能的統(tǒng)一因素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對歷史的發(fā)展趨勢做到更深刻的認識。如早期的古蜀國如何合并到秦國國土內,早期的三星堆、河姆渡文明的發(fā)掘,說明了古代存在就那些可能的文明兼并、合并過程。結合“禹”治水的國家構建發(fā)展過程,文字的發(fā)明時間等,使學生對古代的早期文明做到更多具象的思考和質疑,使學生對文明兼并問題做到更深刻的思考。
(二)教師設計一些歷史問題供學生進行分析和解答。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歷史話題供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使學生的多面性做到深刻認識,促使學生對歷史的質疑能力發(fā)展成更為成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書中的史實分析中國在面對列強入侵時的表現,接著,向學生提問:“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需要從多角度入手,同學們剛才僅從應對戰(zhàn)爭的表現上進行了分析,那么思想文化、社會環(huán)境等角度的表現如何呢?”這一問題提出后,很多學生陷入了深思,雖然問題的難度提升了,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這部分知識展開更為深入的分析。在整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來分析中國近代史,從而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以及歷史意義。
二、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分析素養(yǎng)
(一)利用案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案例講解,促進學生對歷史解釋問題的思考,使學生保持更理性客觀的歷史認知。例如在講述西周滅亡的過程中,很多教學設計會引用《史記·周本記》中的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即“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笔枪剩胺榛饝蛑T侯”是周幽王暴政的鐵證之一。但這一事件是真的嗎?隨著新的考古發(fā)現,對于這樣的案例已經不能簡單化處理了,得具有“實證精神”。
(二)鼓勵學生在課下進行多樣的歷史資料搜集學習。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針對現實生活中、網絡上各種“奇妙”的話題進行探究論證,使自己在歷史解釋方面保持更強的實踐素養(yǎng),使自己在認識歷史上保持更強、更積極的認知能力。針對使用繁體字這一現象來說,讓學生可以舉例分析歷史上漢字的發(fā)展過程本身有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簡單明了是文字發(fā)展的基本趨勢,現代漢語并非對古代漢字的扭曲,而是對古代漢字的發(fā)展。
三、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意識
(一)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民唯物主義愛國史觀,使學生對歷史的進程和發(fā)展深刻思考,提升學生對歷史發(fā)展的解釋力。例如,網絡上對于歷史的認知不全面,對于考古行為不了解,導致人們對不清楚考古的價值,由此,需要可以利用公益、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對考古行為進行學習,從而深入了解考古的歷史意義。
(二)通過歷史故事講解引導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一些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歷史探索興趣,使學生對歷史的趣味性做到更多樣的思考。學生在課余可以對更多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考證,使自己對歷史上的趣味故事、人生的曲折百態(tài)做到更多樣的思考和認識,對研究歷史保持多樣興趣。
四、結束語
隨著時代發(fā)展,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應該保有更強的時代氣息,在課堂上展開更多趣味性的互動,對更多的歷史資料進行解釋和考證等,開展多樣的時代性話題討論,使學生從歷史課程學習收獲更多樂趣,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思想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
參考文獻:
[1] 蔡麗娟. 歷史解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 華夏教師, 2021.
[2] 彭思德. 探究高中歷史教學中唯物史觀的滲透[J]. 愛情婚姻家庭:教育觀察, 20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