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昆華,尹可麗
(云南師范大學,昆明 650500)
創(chuàng)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方式,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質量,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是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服務主要包含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危機干預等[1]。針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出可行的創(chuàng)新性路徑,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影響力和感染力,提升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水平,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新穎性,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2]。
在第一學期開設覆蓋全體新生的“心理健康與素質拓展”必修課,由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學教師、心理輔導員等分班授課,內容包括心理適應、認識自我、人際關系、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學習心理、情緒管理、戀愛及性心理、心理素質拓展等專題。理論知識和實踐訓練相結合,采用講授法、案例討論法、活動體驗法、焦點問題解決法、情景劇表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體驗性和互動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適應環(huán)境,掌握心理調適和保健方法,學會管理情緒,增強自我教育、人際交往與應對挫折的能力,優(yōu)化心理素質,開發(fā)自身潛能,提高學習和生活質量,提升生命的幸福體驗,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3]。
通過心理測評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掌握心理適應不良的人群,進而開展關注、跟蹤、干預、輔導工作。高??梢蚤_發(fā)本土適合各學階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心理量表,實施全程化的心理測評,每年對每個年級的學生都開展一次心理測評,通過測評篩查出需要引起關注的特殊群體,如失戀學生、有暴力傾向的學生、有負性情緒的學生、有人格障礙的學生等,及時發(fā)現(xiàn)、早期干預,采取有針對性的分類輔導。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大一注重“適應養(yǎng)成”,大二注重“人際交往、學習心理”,大三注重“戀愛、職業(yè)選擇”,大四注重“考研壓力調節(jié)、就業(yè)指導、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分層輔導。
構建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和學生個人的五級機制,形成精細化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在高校的每個二級學院設置“心理輔導站”,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的工作,并結合本學院的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輔導站”成員由學院黨委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構成,根據工作需要下設日常事務組、宣傳組、咨詢組、策劃組等職能小組,建立激勵機制和考評體系?!鞍嗉壭撵`日記”是全班同學輪流一人一天寫一篇日記,內容不限,可以抒發(fā)生活感想、表達心情、發(fā)表對時事的看法等。其他同學可以瀏覽前面同學寫的日記,發(fā)表感慨和評論。
每年開展宿舍長心理培訓,對宿管員進行心理培訓,使其能對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預防,有效干預。輔導員要定時走訪宿舍,與學生交流談心,為學生送關懷、送溫暖、送健康。在每棟宿舍樓大廳內開設心理宣傳欄、利用墻上電視等媒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設置心理協(xié)助員,負責協(xié)助二級學院的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邀請專家對其進行課堂教學培訓,將心理協(xié)助員打造成一個綜合素質較高的“心理講師團”。成立“心晴成長學?!保诿繉W期定期開班授課,在全校招募學員,由“心理講師團”主講,圍繞與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愛情心理、人際關系、職業(yè)規(guī)劃、自我成長等內容開展系列講座,輔以內容有趣、形式多樣的團體輔導戶外活動。
導師制是指由學生與班級任課教師(導師)通過雙向選擇,每位導師(教師)有針對性地選定幾名學生(一般是具有學習困難、情緒困擾或問題行為的學生)與他們結成對子,以聊天、談心的方式幫助學生成長。高校實行“心理導師制”,每個教師負責一定數(shù)量學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專業(yè)學習及生活行為的指導,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知識運用到日常教育中,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改善人際關系,健全人格。在高年級學生中精心栽培出一支高素質的學生助理隊伍,協(xié)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工作,為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獻計獻策。
“陽光使者”是指能像陽光一樣撒進每個人的心田,給予每個人陽光般的溫暖和關愛,自愿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幫助大學生心靈成長的志愿者,可以是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或其他同學。高校加強對“陽光使者”的培訓和督導,對培訓合格的學生頒發(fā)結業(yè)證書,賦予“陽光使者”的光榮稱號。開展“朋輩成長小組輔導項目”,建設“朋輩輔導聯(lián)盟”,使之掌握心理輔導的基本方法,科學有效地開展助人工作。
充分依托微信、微博、QQ、網文、網絡論壇等新媒體,逐步拓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新載體和新陣地,增強心理健康服務的輻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開辟“心語微博”、“心晴微信”等網絡信息平臺,使用“云課堂”等線上服務方式,“陽光使者”每日更新和傳播高質量、能引起學生興趣并產生共鳴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學習資料,發(fā)布校園心理活動信息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心理健康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每年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高校要通過心理知識宣傳、心理講座、放映心理影片等形式,推動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年學生心理健康。增加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動,如心理劇展演、手抄報評比、笑臉征集活動、校園集體舞比賽等。增加學院特色活動,增強宣傳力度,擴大學生參與面。學院可充分展現(xiàn)自主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自身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彰顯特色、極具創(chuàng)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
“心理沙龍”是一種形式自由活潑、參與性強的主題討論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每月開展一期“心理沙龍”,每期確定一個主題,如“傾聽心聲,溝通你我”“悅納自我,自信人生”“文明上網,健康成長”“放松心情,快樂學習”等,大家對有關話題發(fā)表見解,談論自己在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相互討論學習。采取電影賞析、心理游戲、小組討論等形式分享經驗,獲取新知。每月舉辦心理咨詢“案例督導會”,邀請督導師進行典型案例或疑難案例督導,對咨詢要點、技巧、方法等進行深度分析和講解,提高咨詢師的業(yè)務水平,促進咨詢師的個人成長。
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引入先進的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邀請校內外心理專家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和指導。改變單一的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主的心理咨詢技術和方法,學習探索諸如敘事療法、家庭系統(tǒng)排列、薩提亞家庭治療、NLP簡快心理療法、艾瑞克森催眠、意象對話、森田療法、SAT療法、正念療法、表達性藝術治療等多種方法,針對來訪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心理咨詢方法或綜合使用各種療法。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心理學新思潮,旨在促進個人、群體以及社會的發(fā)展完善和自我實現(xiàn)[4]。我國高校心理咨詢的最終目標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給其幫助、啟發(fā)和指導,使其積極適應當前環(huán)境,維護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人格。心理咨詢不僅是針對有問題學生的心理治療和危機干預,而主要是針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性服務。發(fā)展性心理咨詢的終極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挖掘潛能,增強適應能力,促進個性發(fā)展和人格完善。轉變以治療性心理咨詢?yōu)橹鞯哪J?,增強發(fā)展性心理咨詢,幫助學生更好地開發(fā)潛能、塑造人格、培養(yǎng)能力、提升自我,更好地設計未來人生、求職就業(yè)、經營愛情、適應社會。
高校要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方式,構建集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心理咨詢、心理預防及隊伍建設為一體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機制,并不斷拓展心理健康服務的領域和范圍,為培育積極社會心態(tài)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