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積淀了上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工匠智慧都融合在榫卯結構里。
榫卯,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家具以及木制器物最重要的結構方式。跟西方磚石結構建筑不同,西方是“以剛克剛”,而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和家具體現的是“以柔克剛”的方式。它不僅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tǒng)木匠工藝,還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和家具工藝的靈魂,更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一個文化載體。
盡管榫卯如此重要,但在科技發(fā)展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榫卯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被人們遺忘。但始終有那么一群人在默默堅守,如精細木作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金榮、花格榫卯技藝上海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標等。他們有精湛的手藝,也有現代的理念;不僅有捍衛(wèi)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的決心,也有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和國際化視野。
老樹新枝,正如榫卯一樣。在近代發(fā)展中,審美和科技給榫卯帶來了兩大明顯變化。榫卯融入當代審美理念后出現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日本愛媛縣西條市的光明寺、瑞士蘇黎世的Tamedia傳媒公司辦公大樓等。在這種認同中,國內越來越多手藝人再次關注到榫卯,如執(zhí)著于榫卯家具制作的彭文暉、聚焦于榫卯積木的劉文輝、專注于榫卯藝術創(chuàng)作的郭飛等。因此,本期以榫卯為核心,圍繞他們從文化、現代家具、器物、建筑、文創(chuàng)、藝術等多維度展開,希望通過文化解讀和案例讓大眾認識到榫卯的真正魅力,從而愛上榫卯,愛上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