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文妤 姚蘊桐 胡遠東
1.西交利物浦大學健康與環(huán)境科學系,江蘇蘇州 215123;2.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所精神衛(wèi)生科,貴州貴陽 550002
心理健康對老年人的健康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個人晚年生活幸福安康,也與社會和諧發(fā)展息息相關。2017 年的研究[1]表明,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 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存在抑郁或者焦慮癥狀的老年人不斷增加,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近幾年的研究表明,中國老年人有焦慮癥狀的概率為22.11%;有抑郁癥狀的概率為22.6%,而國外研究報告老年人焦慮、抑郁癥狀的比例為22%到40%[1]。加強對老齡人口的精神關愛和理解是國家《“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和養(yǎng)老體系建設規(guī)劃》的重要內容之一[1]。因此,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和需求,通過干預手段增強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識,使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有所改善,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悅的狀態(tài)下度過晚年生活,已成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對2014 年以來的中外老年人心理健康有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從城市老人、農村老人、離退休老人和空巢老人4 個方面來介紹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并且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預政策提出了建議。
我國城市老人、農村老人、離退休老人和空巢老人等群體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和表現(xiàn)形式存在一定差異。農村老人心理健康問題較城市老年人更加嚴重,慢性病、受教育程度低以及貧窮是主要影響因素。離退休老人的心理問題多以“離退休綜合癥”形式出現(xiàn),而軍隊離退休老人和高校離退休老人等亞組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也有所不同??粘怖先说闹饕睦韱栴}是因經濟狀況和家庭因素導致的“空巢綜合征”。
劉曉芹[3]指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體表現(xiàn)在抑郁、焦慮和恐懼方面。首先,老人的記憶力減退會使他們持續(xù)焦慮。比如:出門忘記鎖門、炒菜多放了一遍鹽、找不到手表等[2]。王真等[4]指出,老年人有焦慮癥狀的占27.2%,有抑郁癥狀的占40.8%,其中伴隨著抑郁和焦慮癥狀的有28 例(21.4%)。并且梁小利等[5]提到,中國城市社區(qū)老年抑郁情緒問題高達39.86%,有60 例(26.0%)輕度、38 例(16.5%)中度、18 例(7.8%)重度心理疾病患者。由此可見,現(xiàn)在城市老年人有焦慮和抑郁癥狀的患者增多,病情也越來越嚴重。
老年人的恐懼主要表現(xiàn)為跌倒恐懼和死亡恐懼。跌倒恐懼是指在某些活動時為了防止跌倒而出現(xiàn)的自我信心的降低[6]。孫源等[7]的研究表明在408 名社區(qū)老年人中,有267 例(65.4%)存在跌倒恐懼、151 例(`37.0%)在過去1 年發(fā)生跌倒、131 例(86.8%)在發(fā)生跌倒后存在跌倒恐懼。跌倒恐懼是精神和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傷后的癥狀,這會造成老年人跌倒風險增加、肢體功能下降、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出現(xiàn)[6]。
死亡恐懼是死亡態(tài)度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們對待死亡的消極情緒和認知狀態(tài)[8]。彭惠瓊等[9]表示,死亡恐懼并不隨著年齡的變化而增長。通過對老年人的死亡恐懼分析可發(fā)現(xiàn)60~70 歲(18.18%)和>70~80 歲(19.71%)的老年人組的死亡恐懼顯著高于80 歲以上(15.30%)的老年人組。相對于年輕人來說,身體機能的衰退是老年人最在意的事情,他們感知到自己的身體水平越來越低,死亡恐懼水平反而越來越高[9]。
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整體上比城市老年人更加嚴重。有研究表明,在267 名農村老年人中有115 名(43.1%)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其中有99 名輕度抑郁癥狀者(37.1%);16 名中重度抑郁癥狀者(6.0%)[10]。此外,袁娟[11]提到,患有慢性病、文化程度低、收入或經濟來源等因素都會對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首先,李瀟等[12]的研究中指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農村老年人患病率分別為50.63%、10.22%、5.56%、6.45%。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身體功能逐漸衰退,身體素質水平逐漸下降,機體活動能力受損,這使得其獨立生活能力也逐漸下降[13]。因此,長期的慢病容易導致老年人產生焦慮和抑郁[14]。
其次,向運華等[15]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的農村老年人比未受教育的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數高15.8%。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沒有能力主動通過報刊、雜志、網絡等途徑進行學習、溝通、交流。因此無法認知自身基本健康狀況,導致自己胡亂的猜想,形成“自己嚇自己”的結果[16]。然而,心理問題長期以來在中國都較為敏感,有心理問題的個人往往會被人歧視和排擠,這個現(xiàn)象在農村老年群體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顯著[17]。
除此之外,老年人貧困與心理健康有密切關聯(lián)。研究發(fā)現(xiàn),較高收入水平、經濟狀況良好的老年人的抑郁和孤獨水平會降低[18]。目前而言,中國大部分農村的“老年人養(yǎng)老保障制度”沒有完善或者健全。截至2019 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有551 萬人[19],這部分農村老年人依然缺乏基本的生活養(yǎng)老金和養(yǎng)老環(huán)境[11]。
然而,部分農村地區(qū)交通不便也給物資運輸和支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7],因而有些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財力和物力支持,老年人的生活環(huán)境不佳,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也受到了影響。
離休和退休是老年人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變動,老年人在生活內容、生活節(jié)奏、社會地位、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都會發(fā)生很大變化?!半x退休綜合征”是指由于老年人離退休后不能及時地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而出現(xiàn)焦慮、抑郁、悲哀、恐懼等心理健康問題,或因此產生偏離常態(tài)的行為,甚至引起疾病[20]。消極情緒、退縮、內向、不愿與人來往、忐忑不安、多疑、易怒、抑郁等癥狀都是離退休綜合征的表現(xiàn)。據估計,25%的離退休人員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離退休綜合癥。然而,婚姻狀況、居住情況、子女關系、興趣愛好均是影響離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且不同職業(yè)的離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不同[21]。
1.3.1 軍隊離退休干部 研究表明,軍隊離退休老人的心理狀況總體上好于普通老人[20]。李秧等[22]指出,老年人心理問題發(fā)生率為30.31%,其中有25.77%的強迫癥狀、12.37%因為軀體化、11.34%抑郁、8.89%焦慮、6.19%敵對、5.51%恐怖和2.22%偏執(zhí)。楊柳[23]提出,老年人的自我意識及虛榮心較強會影響其心理健康。軍隊離退休干部作為社會地位較高的特殊群體,長期工作在領導崗位,然而在退休后依然保持原有的性格特征,沒有及時地轉變退休心態(tài),這影響其心理健康甚至晚年生活質量[24]。在離退休之后,名譽、地位大不如前,巨大的落差打擊著老年人的自尊心,焦慮、恐怖等現(xiàn)象逐漸展現(xiàn)[23]。
1.3.2 高校離退休老人 高校離退休老人是高知老年人群[25]。經研究調查,重慶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問題發(fā)生率為18.7%,明顯低于全國老年人平均心理疾病率,這可能是由于高校離退休老人的經濟收入、居住條件、生活環(huán)境等物質條件比普通人優(yōu)越,醫(yī)療和社會條件保障良好,生活閱歷豐富,受教育程度高且離退休后生活相對穩(wěn)定所致[26]。并且,高校教師居住相對比較集中,是否與子女居住并不會很大程度的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25]。然而,高校離退休干部在軀體化癥狀方面表現(xiàn)較為嚴重,這可能與高校老師長期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導致軀體不適有關[27]。
空巢老人是指在空巢家庭中生活的老人,其中包括子女均在國外、外地或無子女,并且包括子女在本地生活但不在一起居住的情況。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當前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大于30%,城市空巢家庭比例大于40%[28]。由于空巢老人長期無人照顧和陪伴,他們面臨著各種慢性疾病、心理問題和意外情況,這被稱為“空巢綜合征”[29]。其主要癥狀為精神空虛、無所事事、孤獨、悲觀、交往少、睡眠質量差、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抑郁等負面情緒和心理[30]。老年人的心理測評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抑郁和焦慮的指數高于非空巢老人[28]。
家庭的地位在緩解老年情感情緒問題中是不可替代的[30],研究指出,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與子女數量和子女探望間隔時間有關[31]。白椿霞[32]表示,“獨生子女家庭會導致空巢家庭的提前到來或者周期延長?!豹毶优蝗坏氖湃セ蛘叱赡旰笸獬龉ぷ魇沟美先藳]有充足的思想準備時間,突然進入空巢期會讓老人無法及時調整心態(tài)并且會故作堅強。
對老人而言,空巢老人的經濟收入影響其負面情緒。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為退休金、養(yǎng)老金、子女補貼和政府補貼。大多數感到經濟困難的空巢老人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都不理想。研究表示,35.29%的老人因為收入水平低而感到抑郁[33]。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空巢老人因為不愿消費,即使自己得到退休金和補貼,他們也寧愿把錢存起來分享給子女、兒孫。因此留給自己的錢不足以支持買菜、看病、買藥的開銷,這導致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不高出現(xiàn)抑郁癥狀[34]。
此外,壓抑內心的孤獨是最為嚴重的負面現(xiàn)象之一。上海調查顯示,在60~70 歲的老年人群中有孤獨心理癥狀的占33.3%,在80 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這一比例高達60%[35]。空巢老人由于親人不在身邊,朋友就成為了最直接的傾訴對象,并且人際關系狀態(tài)不佳的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會更加嚴重[32]。
本文向中國老年人提出干預建議,老年人多學習、運動、交流、分享可以有效地防止孤獨和焦慮導致的心理疾病等問題發(fā)生,多鼓勵老年人參加心理宣教活動、去老年大學的學習、開展老年運動、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可以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宣傳,以懸掛橫幅、張貼海報的形式召集社區(qū)老年人[36]。其次,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還可以有計劃性的舉行心理輔導活動,如心理健康教育會、免費診斷老年人疾病討論會。另外,通過電視等大眾媒體來進行宣傳工作,邀請相關心理專家開展講座可以幫助老年人更清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為了防止老年人抵觸宣傳心理健康的活動,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還應做好家屬的動員工作,家屬對相關活動進行的配合是老年人心理健康宣教工作得到的良好反饋[36]。
社區(qū)活動是指老年自發(fā)組織的文體興趣小組活動以及認知與情緒為主題的小組活動[37]。鼓勵在社區(qū)層面適當擴展老年活動場所,建立老年互助團隊,例如老年互助會、老年協(xié)會、老年文娛隊、老年大學等各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老年文體活動(如體育、音樂、戲劇、繪畫、養(yǎng)花等),可以讓老年人脫離松散、休閑、無趣的老年生活[2]。此外,認知與情緒為主題的小組活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人際關系,增加他們的社會適應性。社區(qū)人員根據老年人的興趣來設定一個活動主題,組織老年人有序開展討論和分享,這樣的活動能讓老年人知道彼此的故事和煩惱,從而相互啟發(fā)、支持和鼓勵對方[11]。
社會支持是指家庭、鄰居、社區(qū)、社會對老年人的資源、經濟、精神和生活支持,它是減輕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并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的有效方式[38-40]。首先,家庭成員需要充分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且及時的慰問、探望、陪伴老人[32]。其次,社區(qū)可以與醫(yī)院展開合作,比如醫(yī)院安排心理醫(yī)生定期到社區(qū)對人員的工作進行指導與培訓[38]。社區(qū)服務工作者、志愿者需要了解自身社區(qū)老年人的情況,定期對老年人開展關懷和慰藉工作,必要時可以對有抑郁、焦慮等癥狀的老人采取一對一溝通交流。
社區(qū)隨訪是針對有嚴重心理疾病的老年人而提出的干預政策,本意是通過心理醫(yī)生幫助老年人減輕自身的心理疾病。社區(qū)可以聯(lián)系心理衛(wèi)生服務人員為有心理疏導和安撫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解、悲傷撫慰、家庭關系調適等方面的心理咨詢服務[41]。如果遇到情況嚴重者可以登記在隨訪管理名單中,后期由醫(yī)生做進一步確認與情緒的評估。其次,建議醫(yī)務人員對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實現(xiàn)家庭和社區(qū)醫(yī)療機構的網絡化管理,采取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措施,如健康教育、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和心理疏導等[42-44]。
總體來說,中國老年人的抑郁、焦慮、恐懼情況嚴重,農村老年人的心理疾病發(fā)生率高于城市老年人。而孤獨、衰老、慢性病、軀體化、收入、資源、社會等都是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老年人多學習、運動、交流、分享可以有效地防止孤獨和焦慮導致的心理疾病等問題發(fā)生,鼓勵老年人參加心理宣教活動、開展老年運動、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可以有效防止心理疾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