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中東歐語言學院 李楊
19世紀50年代,Lado在《跨文化語言學》中首次提出語言負遷移。他提出:“在語言習得中,負遷移是最主要的障礙”。到了19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們開始用錯誤研究和中介語理論來解釋語言遷移現(xiàn)象。1971年,德國學者Grauberg研究發(fā)現(xiàn),母語為德語的學生由負遷移導致的錯誤占全部錯誤的36%。在19世紀70年代,語言的負遷移再一次成為語言教學的熱點話題。在中國,語言的負遷移現(xiàn)象研究實踐比較晚。1994年,戴煒棟提到,任何英語學習者在長時間內(nèi)都很難避免使用母語思維。1998年,文秋芳總結出,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由于母語負遷移導致的錯誤在總錯誤中占51%。大學德語專業(yè)學生學習德語,多數(shù)學生是從零基礎開始學起的。也就是說,在學生18歲之前基本上從來沒有接觸學習過德語。中文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國內(nèi)大學德語專業(yè)學生的母語,所以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會受到母語的影響,習慣性地將母語的語法結構運用到外語當中。有的學得很快,比如德語詞匯“die Kummer”發(fā)音和漢語“苦悶”相似,所以學生很快就記住了,這樣的現(xiàn)象便是正遷移。學習到第二語言的較高階段時,有些地方與母語相差很大,學習者會習慣性地套用母語的學習用法。比如,漢語中沒有過去時態(tài),所以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說德語的時候就會經(jīng)常忘記要使用相應時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則稱為負遷移。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母語負遷移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會影響到人們對于外語的學習。
本文主要探討詞匯、句法、語用層面的負遷移。
(1)詞匯層面。母語負遷移是德語學習的一大障礙,首先體現(xiàn)在對詞匯的理解及應用上。由于國內(nèi)高校在德語學習初期通常采用翻譯法(Grammatikübersetzungsmethode)來進行詞匯教學,所以在有不同的德語單詞對應同一中文釋義的時候,學生就會分不清楚兩個單詞的用法,混為一談。比如“der Begriff”和“die Bedeutung” 兩個詞匯對應的中文解釋相近,都有“意義”的意思,學習者往往會混淆這兩個單詞。其實這兩個詞匯的釋義和內(nèi)涵側(cè)重點并不相同,“der Begriff”側(cè)重于“概念、觀念”而“die Bedeutung”側(cè)重于“重要性、價值”。德語詞匯與其所對應的漢語詞語或許表面意思相同,但深層釋義相異,兩個民族的語言含義不可能一一對應。如果沒有深挖詞匯的意義,學生就會造成詞匯使用上的錯誤。除此之外,另外一個的難點就是詞匯的固定搭配,比如“benutzen”和“anwenden”雖然意義同為“使用”,但是使用的事物卻有所不同?!癮nwenden”意思側(cè)重于“使用”,常見的搭配是“Methode(方法)”“Technik(技術)”“Technologie(工藝)”等而“benutzen”往往指使用具體事物或工具,諸如詞典、房間之類的。詞匯中的固定搭配往往是一門語言獨有的,想要學好固定搭配,就必須結合所涉及詞匯在該語言文化背景下的內(nèi)在含義,以及其在句法及應用情境方面的差別。要避免將漢語詞匯直接套用到德語的固定搭配中,因為兩種語言的詞匯釋義存在差異,生搬硬套會導致意思不準,甚至出現(xiàn)錯譯、錯用。
(2)句法層面。在學習德語的基礎階段,句法負遷移較為普遍。漢語和德語的句法結構差異大,德語句法遵循框架結構,動詞是一個句子的中心,而漢語中的語法關系常通過線性排列詞匯來表示,德語的句法結構通過增加詞綴或者通過單詞本身內(nèi)部變化來體現(xiàn)。比如漢語“昨天我買了一本書”使用副詞“了”以及時間狀語“昨天”來表達時態(tài),動詞沒有進行時態(tài)變化。所以學生按照漢語去套用會說出“Gestern kaufe ich ein Buch” 不進行相應的時態(tài)變化,而德語中要表示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動詞作為句子中心,是一定要發(fā)生時態(tài)變化的,正確寫法為“Gestern habe ich ein Buch gekauft”。大學生在學習與母語排列方式全然不同的德語句法構造時,會逃避性地選擇套用母語的語法結構,產(chǎn)生負遷移,阻礙外語學習。
(3)語用層面。語用層面的母語負遷移主要體現(xiàn)在寫作和口語當中。漢語文章講究迂回式,即螺旋型思維,而德語不同,德語的寫作要求明確。比如,議論文注重列舉論據(jù),辯證討論客觀事實,不會過多地修飾,需要充分地論證。漢語寫作時,學生常常會避開主題,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入手進行闡述,把主要內(nèi)容和主旨留在最后,逐步達到高潮。因此,很多中國學生在寫作時不會用主題句子,或者主題句子不明顯,受母語文化思維的影響,喜歡在寫作時繞圈子,使文章結構呈現(xiàn)螺旋型。在德語寫作中,大部分學生在寫作初期也會出現(xiàn)論證不充分的情況,也就是沒有或者很少以相關事例或者數(shù)據(jù)去論證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由母語負遷移造成的寫作方面的問題。在口語上,漢語表達也是比較含蓄委婉的,比如“吃了嗎”“你去哪兒”在中國人心目中基本是一種寒暄、問候,但是在德國人眼里就是認真的問題,需要詳細回答。當中國人拒絕他人,經(jīng)常會說“下次吧”“改天”“再看吧”,而德語母語者往往不能夠理解,這樣在交流中也會造成一定的誤會。不過,以上口語中的文化沖突將在全球化進程中得到緩解。
德語的名詞復數(shù)特點是不同的單詞復數(shù)規(guī)則不同。比如“der Lehrer (男教師)”的復數(shù)是“die Lehrer(男教師復數(shù))”,而“die Lehrerin (女教師 )”的復數(shù)是“die Lehrerinnen (女教師復數(shù))”。中文里的名詞是沒有復數(shù)概念的,再加上德語復數(shù)變化不規(guī)則,只能單個記憶,這導致了中國的德語學習者即便是到了較高級別也會出現(xiàn)單復數(shù)使用混亂的情況。在平時的表達中就會出現(xiàn)“Wir haben drei Lehrerin(我們有三位老師)”(“老師”未變成復數(shù)形式)這樣的表達。雖然說不影響理解,但是也是母語負遷移的一個體現(xiàn)。
在初級學習過程中,對于人稱代詞 “你們”對應的動詞變位,學生普遍掌握得較為薄弱,原因在于“ihr(你們)”不管是在閱讀文章中,還是在口語中,或者是在寫作中,使用都不如其他人稱頻繁。因此,學生對“ihr(你們)”對應的動詞變位也使用得不多,需要使用“你們”的場景不多,再加上由于不熟悉,自己造句的時候也會有意去避免,所以使用起來就更加生疏了。這種現(xiàn)象在不規(guī)則動詞變化上更加常見,比如說動詞“wissen(知道)”,不少同學會在口語中說“Ihr wei?t”(你們知道)而正確的說法是“Ihr wisst”。
漢語和德語的差異性還體現(xiàn)在反義疑問句上。德語反義疑問句的回答方式一直是中國語言學習者遇到的難點之一。以“Gehst du nicht nach Hause(你不回家嗎)”為例,如果肯定回答,那么答案將是“是的,我不回去”中國學習者受到母語影響,常?;卮鸪伞癑a,ich gehe nicht nach Hause(是的我不回去)”。但是目的語應當是“Nein,ich gehe nicht nach Hause(不,我不回去)”。
以上提到的三個范例都是母語負遷移導致語言學習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但是這并不妨礙母語者對學習者語言的理解,不妨礙學生的表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防止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常常會忽略掉這些問題,不進行或者較少進行糾正。
高校德語專業(yè)的學生大多數(shù)都是成年之后進入大學才開始學習德語,所以在學習中有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是很正常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目標語語言本身,即詞匯、句法及語篇諸多方面著手,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比如強調(diào)單復數(shù)的表達方式不同容易引起歧義,在學習初期強化練習“你們(ihr)”對應的動詞變位。另外,不要過于依賴學習軟件,而是在到達相應水平之后逐步使用純德語的詞典,這樣可以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減少“中式德語”表達。
Krashen 認為,真正解決母語負遷移在于運用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材料,這將大大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提供高質(zhì)量的可理解性材料,符合學生水平的德語閱讀和聽力材料。Krashen 的“輸入”假設指出,語言的有效輸入必須遵循“i+1”的原則?!癷”是指二語習得者目前的二語水平,“+1”代表略高于二語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材料。另外,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個人的德語口語水平,確保所教學知識的正確性,以及課堂上大量語料的輸入。除了大量的語言輸入,還要保障學生的語言輸出。在輸出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錯誤,有些學生不敢表達,因為他們怕自己出錯被其他人嘲笑。因此,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不要過于關注語言的正確性。
通過調(diào)查得知,德語專業(yè)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遇到生詞和短語傾向于使用電子詞典德語助手,并且用漢語標記以學習新的知識。在口語任務的準備過程中,他們喜歡用中文構思,然后將自己的中文稿翻譯成德語。以母語為媒介的學習方法不可避免會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母語負遷移。因此,在語言習得過程中,高年級的同學應該盡可能使用全德文的詞典,拋開母語思維,逐步培養(yǎng)用德語思考的喜歡,努力克服母語負遷移,以減少中式表達。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用德語進行思維導圖,而不是用中文寫下文章然后逐字翻譯。
本文淺析了母語負遷移對大學生德語學習的影響,研究負遷移產(chǎn)生的影響,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意識到區(qū)分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必要性,重視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的影響,也能讓大學生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不再慣性地套用母語思維。減少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應當養(yǎng)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從大量的德語文章中積累詞匯,學習原汁原味的德語表達,培養(yǎng)德語思維的模式。另外,德語中有大量的固定搭配,其含義不能直接用漢語思維去拆解記憶,而要結合德語詞匯的內(nèi)涵及使用條件、環(huán)境去記憶,即了解固定搭配的使用語境。除了以上兩點,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認識到母語的干擾并且改變,不再使用先寫漢語然后全文翻譯這種方法去寫文章,而是用德語做筆記和思維導圖。學習離不開實踐運用,在理解詞匯深層次含義的基礎上,多說、多寫、多練,使語言學習的“輸入”和“輸出”環(huán)節(jié)有效結合,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