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才紅
【摘? 要】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高年級應用題教學活動當中,如何保證學生順利解答題目并且保證解題的準確率,成為教師重點考慮的教學問題之一。本文就此問題展開深入分析,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數(shù)學應用題解題的現(xiàn)狀,提出幾點培養(yǎng)學生解答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應用題;解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140-02
【Abstract】In the current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pplied problem in upper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how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solve the problem smoothly and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probl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at teachers must consider. This article also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is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problem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of students in the upp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Keywords】Mathematics in the upp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Applied questions; Solving ability
培養(yǎng)學生形成較強的應用題解答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應用題解題效率,也能在考試中幫助學生順利審清題意、形成解題思路、最終獲得理想的解題效率。因此,在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革新教學方式,通過設計一些符合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題解答能力,以幫助學生順利解題,獲得更高的學習水平。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應用題解題現(xiàn)狀
(一)基礎知識不牢固
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理解能力較弱,因此,對于一些基礎性知識的掌握并不是非常牢固。小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解題困難,結合以往的知識點容易產(chǎn)生混淆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到接下來展開解題活動的效果。
(二)未能掌握規(guī)律性知識
通常情況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規(guī)律性知識才能更加輕松地解題,并且得到高效的解題效果,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為薄弱,學生的思維方式通常是比較單一的,因此,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教什么知識,學生便會學習什么知識,也經(jīng)常難以結合知識舉一反三,這樣也便無法準確地提煉出數(shù)學知識當中存在的一些規(guī)律。但是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當中會經(jīng)常涉及一些規(guī)律性知識,這樣便會使學生無法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拿到題目時也很難輕松地厘清題目中的條件,這樣的問題也是影響學生解題效率的一個關鍵問題。
二、小學高年級學生應用題解答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一)引導學生學會審題
在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應用題的解答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教師需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活動,并且教師首先要注意幫助學生能夠認真審題,通過審題掌握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隱含條件,以此分析出題目的含義。學生要在審題的過程中結合題目中的關鍵字詞對題目中的條件進行標記,再結合實際問題來厘清解題思路,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順利展開解題活動,并且達到較為理想的解題效果。如下題:
例題1:小明家里新買了一桶油,小明的媽媽做飯時用掉了這桶油其中的[12]加兩勺,這時這桶油還剩下[14],那么這桶油最開始可以裝多少勺油?
在解答這道應用題時,教師首先便要引導學生結合題目認真審題,并且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以此形成相應的解題思路。在學生反復的閱讀題目之后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解答此題目的切入點,即在小明媽媽做飯過程中所使用的每勺油在整桶油中所占的具體比重,因此,便可以將每勺油的量設為x,而將整桶油的量設為1,這樣便可以列出算式 2x+[12]+[14]=1,也就能夠計算出x的數(shù)值是[14]。接下來,便可以根據(jù)小明媽媽做飯時具體使用油的量來得出算式2[÷14]=8,最終得出這桶油一共可以裝8勺油。一般情況下來講,這類分數(shù)問題都是學生解答應用題時浪費時間較長并且較難理解的應用題類型,而由于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結合題目進行分析能夠簡化學生解題所運用的時間,這樣更容易達到理想的解題效果,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題解答能力也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
(二)以數(shù)量分析的方式進行解題
在實際展開應用題解題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所要面對的應用類型是多種多樣的,而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應用題都需要學生在第一時間便能夠結合題目中的已知條件以及實際問題來確定題目之間數(shù)與量的關系,這樣解答題目才能夠獲得正確的答案。而這樣的過程也便是學生對題目中所包含的等量關系進行分析的一個過程,更是學生應用題解答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能力。由于六年級的小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問題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便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結合問題來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以此在應用題進行解答。如下題:
例題2:小明和小紅駕車分別從甲乙兩個城市以相對的形式出發(fā),經(jīng)過了5個小時之后小明和小紅相遇了。接著,小明和小紅又繼續(xù)向前行駛了3個小時,此時小明距離乙市依舊還有180千米,而小紅距離甲地則還有210千米,那么甲乙兩個城市的距離為多少千米?
在解答這個題目時便要從問題的角度出發(fā),首先,為了確定甲乙兩地的實際距離便要了解到小明和小紅具體的形式情況,加上小明和小紅仍然還需要行駛的距離也就能輕松地解答這道題目了。首先,要先算出平均速度并且列舉出算式[180+2105-3]=195,結合題意得知因為小明和小紅在5個小時之后駕車相遇了,便可以列出算式195×5=975,以此便可以計算出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為975千米。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當中通過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fā)來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展開解題活動。
(三)運用圖形解答問題
在小學六年級學生所要學習的數(shù)學知識點當中,幾何圖形部分的知識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學習內容,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僅僅要引導學生能夠初步掌握這些圖形,更要能夠應用有效的課件以及教具來引導學生對圖形進行推理。而設計應用題的目的便是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解決問題,達到鞏固此部分知識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圖形來解決問題,如下題:
例題3:在路上有兩個輪子進行滾動,第一個輪子在滾動到720米的距離時比第二個輪子多轉了40圈,而第二個輪子的實際周長則為2米,那么第一個輪子的周長應該是多少?
首先,畫出一個圓形,因為第二個輪子的周長是2米,則[7202]=360,因此,第二個輪子實際轉動的圈數(shù)為360圈,這樣也可以算出第一個輪子在運動的過程中圈數(shù)為400圈,以此列出算式[720400]得出第一個輪子的周長應該是1.8米。由此可見,通過結合數(shù)學習題運用圖形的方式來解答數(shù)學習題能夠達到更加理想的解題效果,學生也能夠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感受到解題的樂趣,從而積極投入應用題解題活動當中,對于鞏固學生學習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教學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活動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解答能力有重要意義,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應用題的解答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并且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來傳遞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解答能力,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展開解題活動的過程中逐步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永欣.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應用題解答能力的培養(yǎng)淺議[J].新課程導學(教學設計與策略),2014(32).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