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羅欣
摘要:音樂表演需要具備技術條件和藝術條件。對于一位優(yōu)秀的歌者來講,除了要具備過硬的歌唱技術、技巧和良好的樂感以外,形體表演對于歌者舞臺的整體藝術呈現(xiàn)來講也是極其重要的。在音樂作品的呈現(xiàn)過程中,充分調動歌者身心各相關因素完成具有“身心互動”特點的“技術運動”與“藝術運動”的頡頏與交流,從建基于“理性根基”的技術和“感性根基”的藝術的辯證關系中,使觀眾獲得更為深刻的審美體驗和藝術享受。
關鍵詞:聲樂演唱? 技術運動? 藝術運動? 美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1-0183-03
聲樂演唱藝術是歌者在舞臺上通過美妙動聽的歌喉與細致傳神的表演使觀眾獲得審美愉悅的音樂表演藝術形式。對于一位優(yōu)秀的歌者來講,除了要具備過硬的歌唱技術、技巧和良好的樂感以外,形體表演對于歌者舞臺的整體藝術呈現(xiàn)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觀眾所體驗到的完整的音樂表演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往往是通過“聽覺”感官與“視覺”感官所獲得的雙重感性體驗所致。正如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所說“聲樂表演的藝術美感體現(xiàn)在聲音語言和形體語言兩個方面,聲樂表演既是聽覺藝術,又是視覺藝術”,這就是說,對于一名優(yōu)秀的聲樂表演者而言,除了要運用動聽悅耳的歌喉和純熟的技巧打動觀眾之外,還需要有入木三分的形體表演來輔助刻畫和塑造聲音形象,使歌者的舞臺表演更加生動而豐滿。
聲樂演唱者對于音樂作品舞臺呈現(xiàn)的過程亦可稱為音樂的“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因為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是體現(xiàn)于樂譜之上的,要使觀眾能夠欣賞和體驗到作品所帶來的審美感受,就必須通過表演者將其轉化為音響并呈現(xiàn)于舞臺,而在音樂表演的過程當中,表演者架起作曲家、作品與觀眾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同時,表演者的舞臺表演也關系到音樂作品是否能夠得以充分和完滿呈現(xiàn),因此音樂表演和呈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極其重要的。
一、聲樂演唱中技術運動的美感體驗
聲樂表演是歌者將歌唱和形體表演相結合并作為藝術呈現(xiàn)的載體以充分、立體的表達作品情感和內容以及塑造鮮活的藝術形象的過程,在這個時間延展中呈現(xiàn)藝術美感的過程也是欣賞者獲得審美“高峰體驗”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也可以說是歌者通過動聽的聲音配合協(xié)調的形體動作對觀眾聽覺感官和視覺感官產(chǎn)生刺激的過程。而不論是美好聲音的發(fā)出,亦或是協(xié)調優(yōu)美的動作和身姿的展現(xiàn),都是由于某種人的機體運動所產(chǎn)生的。
對于歌者所發(fā)出的美妙動聽的聲音來講,是因為歌者通過對于聲帶、口咽腔、額竇、軟腭、喉腔、胸腔和橫膈膜等一系列參與發(fā)聲、歌唱和與之相關的喉器以及肌肉群乃至共鳴腔體的運動、調節(jié)所致,可以說歌唱的過程對于歌者來說,也是自身某些器官和機體的科學運動,這是一種與歌唱密切相關的“技術運動”。對于參與藝術形象塑造和內容情感表達的藝術性的肢體語言和身體外部肌肉所呈現(xiàn)出的協(xié)調的形體動作來說,即可視為是“藝術運動”。二者在聲樂演唱者的舞臺表演過程當中同時存在,同時對于歌者藝術的呈現(xiàn)和表達起作用,而這兩種運動形式在演唱者表演的過程中,其機理是否存在相悖之處,以及二者如何能夠在歌唱者演唱過程中做到協(xié)調配合并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對于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聲樂表演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我國自古以來,歌與舞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大大不同于以往,人們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較過去單一的聽覺體驗而言,已經(jīng)發(fā)生了極大轉變,只有將動人的聲音與生動的形體表演相結合,才能引人入勝。也就是說只有將“技術運動”與“藝術運動”完美結合在一起,藝術化的統(tǒng)一才能使這兩種運動所產(chǎn)生的藝術表達的美感直抵人心。著名美學家宋瑾教授將這種由“技術運動”和“藝術運動”相結合而進行的舞臺表演過程定義為“將內心世界表露出來,演化成聲音的感性世界”的過程。這也可以理解為,無論是“技術運動”還是“藝術運動”,都必須是經(jīng)過藝術化和具有表現(xiàn)性的運動過程,而非普通意義上的機體和肢體的運動。這個運動的過程在舞臺整體的藝術呈現(xiàn)的過程中,可通過“演唱站姿”與“聲音支點”“氣息下沉”與“氣韻流動”“表情夸張”與“狀態(tài)適度”幾個具有辯證和統(tǒng)一關系的運動體現(xiàn)。
對于一名聲樂表演者來說,正確的站姿既能體現(xiàn)歌者優(yōu)雅的舞臺氣質和動人的舞臺魅力,同時為歌唱者能夠正確科學的演唱提供了技術的支持和保障。我們在聲樂音樂會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境:很多歌唱演員在演唱的過程中手臂和腿的小動作很多,而且在站姿方面常出現(xiàn)低頭和彎腰駝背的現(xiàn)象,這樣就會使得歌唱者在歌唱時的聲音支點出現(xiàn)錯誤,而且不能夠獲得深呼吸的有力支持。所以,可以說“歌唱發(fā)聲的藝術效果同身體的姿勢有很大關系”。這就要求歌者和聲樂學習者,無論是在舞臺上的表演還是在課室中的練習,都要保持自然和放松的身體狀態(tài),同時還應具備積極的歌唱狀態(tài)。這就是說,這種身體上的自然與放松是相對的自然與放松,完全不同于那種松垮或是幾近懈掉的狀態(tài),是一種始終保持著積極并富有飽滿熱情的歌唱狀態(tài),要處在“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最佳狀態(tài)之中。這里提到的“自然”和“放松”是指身體肌肉的放松,包括喉部肌肉、頸部肌肉和胸肌的放松,同時,歌者的雙肩、雙臂也要自然放松;當然,歌唱時的放松和自然狀態(tài)也伴隨著歌唱時表演者心理的自然與放松狀態(tài)。
而與之相對的積極的機體部分則是在演唱發(fā)聲中最重要的、起到支撐作用的脊柱,也就是說歌者在演唱時,身體應處于挺拔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在歌唱時形成穩(wěn)定暢通的咽腔通道,形成積極有效的聲音共鳴腔,這也正如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所做的形象比喻:“好像在脊梁骨里插了一根搟面杖”。這種歌唱時身體挺拔的內在感覺,會使得演唱者整個人在舞臺上看起來狀態(tài)非常的積極、向上,同時也為歌者正確、科學的演唱發(fā)聲提供了有益的前提。
通常,在聲樂演唱(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過程中,會采用“力士型站姿”“丁字型站姿”和“前傾型站姿”等三種站姿。在一般情況下,男性演唱者多采用“力士型站姿”,這種站姿要求雙腳距離與肩同寬,目視前方。這時,演唱者的重心會在身體的中部;相對來講,女性歌唱者則多采用“丁字型站姿”來進行舞臺表演,這是因為“丁字型站姿”會使得演唱者看起來端莊挺拔、氣質高貴。因為女士在舞臺演唱時多穿著高跟鞋,而挺拔的身姿會使得身體的中心恰好落在后腳;另外還有一部分聲樂表演者會在演唱時采取“前傾型站姿”,這個站姿要求演唱者腹部微收,頸、腰、腿三點成一線,而這時,演唱者的身體重心則是在腿部。以上三種站姿是歌者在演唱過程中較為常用的。當然,這三種站姿也沒有優(yōu)劣高下之分,歌者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根據(jù)自己的表演需求和演唱習慣選擇適合于自己的站姿。對于演唱者來說,以上的三種常用的站姿都是利于歌唱支點的穩(wěn)定和歌者的演唱發(fā)聲的,而對于表演者的形體所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來講,也會給觀眾的視覺上帶來挺拔、松弛的視覺效果。所以,演唱者正確的站姿,不僅會為觀眾呈現(xiàn)出美的視覺效果,也會使得歌者的歌唱狀態(tài)和聲音支點更為積極和準確。
二、聲樂演唱中藝術運動的美感體驗
通常來講,觀眾對于演員的印象是從演員走上臺的那一刻開始的,演員站在臺上的一瞬間,也是演員“精”“氣”“神”的集中體現(xiàn)。而演唱當中的“精”“氣”“神”也通常體現(xiàn)在“氣息”與“氣韻”辨證關系的運動當中。
正確的呼吸,是科學歌唱的首要因素。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聲的動力”??梢?,歌者的歌唱方法正確與否,演唱的聲音優(yōu)美與否,都與正確的呼吸息息相關??v觀聲樂發(fā)展史,以往的歌唱家多采用三種呼吸類型,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聯(lián)合呼吸。目前,在演唱中使用最廣泛的呼吸方式是胸腹聯(lián)合呼吸。同時,胸腹聯(lián)合呼吸也被廣泛認為是當下最科學、最合乎藝術要求的呼吸方式。
從人體解剖學的角度講,呼吸是“自然的氧氣和肺部氣體交換的過程”。自然呼吸與歌唱呼吸的過程包括兩個階段,即:吸氣和呼氣。吸氣的過程是將氧氣吸入肺部,并輸送到肌肉細胞當中,為參與歌唱的機體和器官提供動力;呼氣的階段是將二氧化碳呼出體外,同時為聲帶的振動提供源動力。兩種呼吸的不同之處在于歌唱的呼吸更為積極,而這個相對更為積極的呼吸過程則較自然呼吸更為被動,因為,歌唱所要求的呼吸是更“深”的呼吸。歌唱的呼吸要求柔和、平穩(wěn)并且適度,同時橫膈膜要下降,身體兩側的肋骨張開,使胸腔擴展并向下延展,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亦可將這種被動看作是一種“對抗性”,但這種深呼吸則更為高效。當然,正是這種高效的呼吸,更加促進氧氣進入肌肉,為參與歌唱的喉器提供能量保證。
眾所周知,“深”的呼吸是歌唱聲音高位置的基礎和保障。歌唱時,“氣沉丹田”會使得歌唱者的聲音更加明亮、流暢,同時能夠使得演唱者的聲音從額竇處發(fā)出,并以“拋物線”的運動路徑傳入觀眾的耳中。如果將這種由額竇發(fā)出的具有高位置的聲音運用于作品的表達當中時,就會營造出一種不斷向前流動的、積極的富有“意蘊”的境象,讓聽眾感到像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一幅“氣韻生動”的“水墨畫”。由此可見,正確的呼吸方式(深呼吸)非但不會影響到作品意境和內涵的塑造與表達,反而會使得作品產(chǎn)生了“氣韻生動”的“可視性”。
在我國戲曲藝術的舞臺表演中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體系,在“手、眼、身、法、步”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表演動作。當然,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歌唱演員,雖不必像戲曲演員那樣在演唱中去展現(xiàn)程式化的動作和表情,但是準確、恰當?shù)膭幼髋c表情對于歌者來講,也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者的動作神態(tài)就是視覺化的音樂,人們從表演的動作神態(tài)中加深對音樂的領悟和感受”。實際上,很多優(yōu)秀的音樂家在舞臺上通過嗓音或樂器展現(xiàn)作品音樂美的同時,也通過自身的動作、表情及肢體語言的魅力,帶給觀眾美好的視覺享受。
演唱者為了表現(xiàn)劇情沖突、人物內心情感與人物性格塑造,通常在演唱的過程當中用豐富的面部表情來配合演唱,將夸張的、戲劇性的表情與聲音的高低強弱、輕重緩急有機結合,以達到傳神的演唱。因為,面部表情是塑造人物性格、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很多聲樂學習者會擔心豐富與夸張的表情會影響到演唱者唱歌時發(fā)聲的狀態(tài),但事實上,夸張、豐富的面部表情會使得歌唱者的狀態(tài)更加積極,更有利于歌唱狀態(tài)的保持。譬如,當歌者在歌唱中保持微笑的狀態(tài)時,顴骨會向上抬起,軟腭也會打開,從而形成更加通暢的歌唱通道,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當歌者瞪大雙眼表現(xiàn)出驚訝的狀態(tài)時,會使額竇腔體擴大并呈現(xiàn)積極狀態(tài),從而獲得富有頭腔共鳴的“高位置”的聲音。而夸張的口部動作,也有利于歌者放松牙關,打開喉嚨,使歌唱的聲音更為松弛和流暢。當然,這種夸張也并不是無界限的、隨意的,而是在“適度的”和美的原則下的夸張。相反,歌者在演唱時,如若面無表情,不僅不容易獲得打動觀眾的美妙動聽的聲音,反而會使觀眾感到這樣的歌唱索然無味。
三、結語
綜上所述,歌唱中的“技術運動”與“藝術運動”所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相互依賴且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歌者不可片面和孤立的只強調單一一方對于歌唱的作用。況且,任何完美的舞臺表演都需要以精湛的技術和完美的藝術作為基礎,技術是手段,而藝術則是目的。聲樂演唱應“以審美理想為引導,以音響感性顯現(xiàn)為核心”,在音樂作品的舞臺呈現(xiàn)過程中,充分調動身心各相關因素完成具有“身心互動”特點的“技術運動”與“藝術運動”的頡頏與交流,從而使觀眾獲得更為深刻的審美體驗和藝術享受。
參考文獻:
[1]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139.
[2]宋瑾.音樂美學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156.
[3][4][5]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60.
[6]宮妮,劉琳.聲樂教學藝術與演唱指導探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0-91.
[7]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61.
[8][美]雅基·格林·哈斯(Jacqui Greene Haas)著,王會儒譯.舞蹈解剖學[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17:30.
[9]宋瑾.音樂美學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156.
[10]宋瑾.音樂美學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