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璐 陳曉東
摘 要: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價值觀,確保國家治理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此,需要構建以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為了人民為價值原則,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評判標準,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價值目標的國家治理價值體系。
關鍵詞:人民主體地位;國家治理;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0)11-0065-05
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大戰(zhàn)略任務,不僅需要宏觀制度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還需要制度制定與實施過程有正確的價值導向。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國家制度與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治理價值觀念是辯證統(tǒng)一且互為表里的。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價值導向,才能完善和實施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規(guī)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歷史唯物主義是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價值體系的理論基礎
國家治理既是一種實踐存在,又是一種文化存在。國家治理價值觀念是國家治理文化的核心內容,對國家治理實踐和治理文化起著引導、規(guī)范、評判的作用。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立正確的治理價值觀、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價值體系,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1.只有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才能確立人民主體的價值理念
價值體系是由價值理論、價值原則、價值規(guī)范、價值目標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概念構成的觀念性體系。國家治理價值體系是國家治理主體對國家治理的價值構想與價值評價,其核心內容是回答“為誰治理”“靠誰治理”“怎樣治理”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新時代的國家治理之所以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理論淵源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唯物史觀。在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人類在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面前能自覺地認識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去能動地推進歷史發(fā)展。這種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力量不是單個人的簡單組合,而是以先進階級為核心,以一切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階級、階層,按照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的共同體。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從根本意義上講就是最大限度地組織與動員人民,推動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發(fā)展。只有真正理解、認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才能在思想上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才能以此為指導科學地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價值體系。
2.只有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才能堅持國家治理的社會主義價值方向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①。面對21世紀國家治理的新要求,構建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價值體系,需要新的探索與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語境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既不是照搬西方民粹思潮的所謂現代治理理念,也不是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傳統(tǒng)的治理理念,而是將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與民主、法治、自治精神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創(chuàng)新。這一治理創(chuàng)新應當堅持以下三方面的價值導向。第一,堅持以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為價值導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中國改革的總目標設定為“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一總目標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的政治發(fā)展道路,在堅持這一道路的基礎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而不是脫離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屬性空談國家治理現代化。第二,堅持以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為價值導向。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治理是民主治理,人民民主是治理的本質,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是實現國家治理價值的內在要求,離開以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為目的的價值訴求,國家治理現代化就失去了價值支撐。第三,堅持以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相統(tǒng)一為價值導向。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中國政治進程中的必然,中國共產黨是憲法規(guī)定的執(zhí)政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②。黨是國家治理的領導核心,黨領導立法、司法,同時在憲法與法律范圍內活動,黨與法一體兩面、辯證統(tǒng)一,離開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
3.只有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才能處理好國家治理中繼承、借鑒與發(fā)展的關系
國家職能既包括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的執(zhí)行,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有的職能。③其中,馬克思所講的“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有的職能”是指不同類型國家的階級統(tǒng)治職能,而且不同類型國家的階級統(tǒng)治職能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的執(zhí)行”是指不同性質的國家都具有的共性的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這種社會管理職能包括調節(jié)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干預經濟文化發(fā)展,其根本目的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利益以及國家的本質。在不同性質的國家治理中社會管理職能有相通之處,因此階級本質不同的國家在社會治理形式上有可以互相借鑒的地方,在治理行為上有可以互相吸收的內容。不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國家治理價值觀作為文化現象存在,有其特定的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同一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國家治理價值觀有不同的階級內容,但又有共同的文化特質;不同民族的國家治理價值觀既有差異性,又有可以交流借鑒的地方;階級本質相同的國家,其治理價值觀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國家治理價值觀建設需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辯證法為指導,處理好繼承、借鑒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二、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為了人民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價值原則
“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雹芤匀嗣駷橹行牡膬r值立場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必然反映,離開人民性,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依靠人民是國家治理的價值基石
價值基石是價值觀念賴以建立的基礎。將治理依靠人民作為價值基石,就是指國家治理體系與運行機制的構建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國家治理的立足點和根基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其治理目標的實現過程需要始終依靠人民的力量,國家公職人員只是人民意志的表達者、執(zhí)行者、實現者。治理依靠人民不僅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本質要求,而且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必然要求,因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不是一個黨所能實施的。只有千百萬人學會親自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們才能實施社會主義”⑤。人民群眾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動力源泉。
2.服務人民是國家治理的價值規(guī)范
社會價值規(guī)范由人們的價值需求和價值追求所決定,是一定社會生活意義和秩序的表現形式,同時是社會生活資源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約束條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是黨的根本宗旨,還是國家治理的價值規(guī)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反映的正是治理服務人民的價值觀念。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提出“黨是人民工具”的價值理論。⑥在國家治理上體現黨是人民工具的價值理念,當時主要是通過在國家治理過程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和要求干部成為人民公仆來實現。通過“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反映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通過嚴格要求各級黨政干部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確立干部的公仆意識。黨和政府各級機關都必須堅決執(zhí)行群眾監(jiān)督以及民主生活會等多種密切聯系群眾的制度,以保證“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與行為都必須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⑦。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的同時,強調通過法律制度保障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也就是通過法律制度保證踐行治理服務人民的價值規(guī)范。
3.為了人民是國家治理的價值方向
價值方向是指價值主體的價值目標指向,其決定和支配主體在實踐中的價值選擇。中國共產黨從成為執(zhí)政黨,領導治國理政之始,就將“為了人民”作為國家治理的價值方向。1949年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及后來出臺的幾部憲法文本都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并且根據中國國情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根本政治制度。70余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治理實踐中不斷完善與發(fā)展,人民的民主權利也不斷擴大。始終堅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方略落實在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就是要堅持以體現人民意志、保證人民權利、擴大人民有序參與為價值導向的制度與機制建設,以這種制度與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利益需求。
“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服務人民”“治理為了人民”三大理念相互依存、相互滲透。有了“依靠人民”的價值基石,才能滋生“服務人民”的價值規(guī)范和實現“為了人民”的價值目標;同樣,有了“為了人民”的價值目標,才能構建“服務人民”的價值規(guī)范,筑牢“依靠人民”的價值根基。三者辯證統(tǒng)一,共同構成國家治理的價值原則系統(tǒng)。
三、公平正義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價值標準
1.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價值觀的內涵
公平正義既是人類不懈的價值追求,也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概念,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中,公平正義主要蘊含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內容。其一,公平正義是與一定經濟基礎相聯系的上層建筑。任何社會中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公平正義價值觀都是服務于這一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權利觀念,不能脫離一定的經濟基礎而抽象地去理解。其二,公平正義的價值訴求和價值評判標準是歷史的、具體的。不同社會的公平正義觀是不同的,同一社會中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訴求不同,評判標準也會不同,不存在適用于一切時代、一切國家的公平正義觀。其三,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每個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公平正義。評價國家治理得與失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社會是否公平正義。社會主義制度能夠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具有公平合理性。
2.從最廣大人民利益出發(fā)構建公平正義的利益分配體系
國家治理的公平正義不是某一個群體、某一個階層的公平正義,而是要讓絕大多數人都感受到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社會保障公平。這就需要治理體系與運行機制提供制度性保證。首先,治理責任主體在國家治理過程中需要準確把握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為公平正義的利益分配提供前提條件。人民內部不同的利益群體在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其利益表達渠道有多寡之分,利益訴求有強弱之分,特別在社會分工中處于弱勢的利益群體,其利益訴求很容易被決策部門忽視,其利益就可能被不斷邊緣化。因此,需要暢通廣大基層群眾的利益表達渠道,為實現公平正義的利益分配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治理責任主體要科學整合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并建立適當的利益調控機制以保證利益分配的公平正義,在可能的條件下實施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是國家治理中實現公平正義的關鍵所在。人民利益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有著具體的實際內容。從追求的利益目標上可分為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從利益取向上可分為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從利益訴求程度上可分為生存利益與發(fā)展利益。這些不同的利益之間既互相聯系,又相輔相成。人民群眾中不同的利益群體在同一歷史階段所獲取的利益是不可能同步與均等的,適度的利益差距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動力。但利益分配向誰傾斜、怎樣傾斜,必須維持在必要的張力之內,否則因利益分配不公而產生的過強張力會破壞社會的均衡與和諧。因此,科學整合人民內部的利益訴求就成為國家治理的關鍵所在,也是黨領導能力、執(zhí)政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依據我國現階段發(fā)展狀況將“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⑧作為衡量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價值標準。最后,治理責任主體要及時把握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變化趨勢,使利益分配的公平正義性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變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概念,隨著社會發(fā)展程度的變化而變化,決不會停留在某一個點上。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人民群眾中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趨勢準確把握,及時調整利益分配決策,適時改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與發(fā)展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最大多數人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實現新時代公平正義的主要著力點就是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升發(fā)展的質量,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逐步實現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3.以制度建設促進新時代公平正義
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國家治理的載體,是聯系治理主體與治理客體的橋梁和紐帶。制度既是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又是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調控器。制度的制定和變更是否公平正義同社會發(fā)展密切聯系、不可分割。一是因為制度的公平正義性是贏得人民群眾遵守、支持的前提,直接關系國家秩序的穩(wěn)定與和諧;二是因為建立在公平正義價值基礎上的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保障。一方面,人民群眾的合理利益訴求在國家制度的保護與協(xié)調之下可以順利實現;另一方面,那些侵害他人利益的不合理行為會受到制度的約束,避免其破壞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因此,“完善對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⑨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內涵,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要舉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基礎。因為它以“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⑩為價值導向,可以有效保證社會的安定有序和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yè),從而為保障實現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創(chuàng)造條件。
四、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價值目標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歷史是人活動的歷史;人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自身也在不斷發(fā)展。人的發(fā)展包括人的個體特征的發(fā)展和人的社會特征的發(fā)展,是一個具有豐富的自然內涵和社會內涵的辯證歷史過程。
1.社會主義制度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人的發(fā)展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基礎上的,受到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治制度的制約。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共同體劃分為不同的利益集團,由于每個集團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不同,對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占有的多寡不同,所以不同集團的人的發(fā)展是不均衡的,與社會發(fā)展不是完全同步的。能夠使每個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只能是生產力高度發(fā)達、消滅了階級與階級差別的共產主義社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尚不具備使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條件,但與歷史上其他社會形態(tài)相比,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條件和精神基礎。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由此決定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制度基礎。二是高質量的發(fā)展提升了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物質條件。以人民為本位的發(fā)展目的和手段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促進了國家的高質量發(fā)展,同時“實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廣泛需要和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個永遠需要不斷努力的持續(xù)過程,而這也正是高質量發(fā)展永無止境的原因”[B11]。三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當社會主義制度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生產力水平聯系在一起,以滿足人民需求為社會生產的主要目的時,人們的物質、精神需求和愿望便會被極大地激發(fā)出來。這既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也是人自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2.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應有的價值目標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落腳點,也是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的核心內容?!肮伯a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盵B12]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既是完善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也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需要。將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運用于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實踐之中,在治理價值觀上應突出以下三方面的內容。其一,重視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利益訴求。人的需要對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起著無可替代的內在推動作用。人的需要多種多樣,人的利益也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劃分。根據現有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的正當利益訴求,并不斷提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滿足人民群眾更高的利益訴求,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本前提。其二,重視提高人的素質,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文化前提。所謂人的素質,指人在生活、工作及社會活動中所具備的自身條件。素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包括人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多個方面。人的素質既是衡量人的才智和能力的標準,又是人的發(fā)展水平的標志,同時也是衡量社會發(fā)展程度的要素。一方面,一個人的素質越全面、層次越高,其在社會中的發(fā)展空間就越大,對社會的貢獻也可能越大。另一方面,一個社會的發(fā)展程度越高,社會成員的素質就提升得越快,社會就越進步。其三,優(yōu)化教育體系,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豐富的知識資源。人的知識水平與實踐能力的高低既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又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而良好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必備條件。這種教育既包括學習與培訓,也包括參加社會實踐。要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必須讓人接受良好的持續(xù)教育。只有生長在優(yōu)良的社會教育環(huán)境之中的人,才可能逐步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最終才能達到“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B13]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高程度。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注重提高人的素質,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條件,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應有的價值目標。
注釋
①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頁。
②參見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頁。
③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1—432頁。
④[B12][B13]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434、165頁。
⑤參見《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4頁。
⑥參見《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7—218頁。
⑦參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頁。
⑧⑩參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3、13—14頁。
⑨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48頁。
[B11]參見陳曉東:《治理現代化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fā)展的應有之義》,《區(qū)域經濟評論》2020年第1期。
責任編輯:翊 明
Constructing a People-centered Value System of National Governance
Gu Xiaolu?? Chen Xiaodong
Abstract: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are the general objectives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we should first establish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ensure that national governance always adheres to the people′s standpoint and the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national governance value system with the value principles of relying on the people, serving the people and working for the people, promoting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the value goal.
Key words: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national governance; valu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