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 要:農(nóng)村留守兒童容易出現(xiàn)情緒、交往和人格上的典型的隔代教育心理問題,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是一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非常緊迫而亟待解決的問題,家庭、學校和社會應關愛留守兒童,重視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確保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思考
隨著農(nóng)村外出務工人員隊伍的不斷擴大,在廣大的農(nóng)村產(chǎn)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nóng)村留守兒童,也隨之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教育類型——隔代教育。
從對我校400多名農(nóng)村學生的調(diào)查來看,存在隔代教育的有200多人,占總數(shù)的一半。隔代教育中大約75%的孩子由祖父母照顧,25%的孩子由外祖父母照顧,68%的長輩年齡在60歲以上,18%的長輩接受過初中教育,60%的長輩接受過小學教育,還有一部分長輩從未接受過教育。由此可見,存在留守兒童和隔代教育背景的家庭中,長輩的年齡偏大,文化水平普遍過低。
由于長期遠離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親情教育,農(nóng)村留守兒童容易出現(xiàn)情緒、交往和人格上的典型的隔代教育心理問題。
第一,由于缺少父母關愛帶來的心理問題。長期留守的兒童,有的一年與父母都難見到一面,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溫暖,他們的負面情緒情感體驗比較深刻,有的形成心理障礙,影響孩子的學習和交往。
(1)焦慮。長期留守,與老人生活,父母與孩子難以建立親子關系,致使這些兒童表現(xiàn)出坐立不安、活動增多、注意范圍減小、容易激動、與伙伴難相處等不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強,有事悶在心里,不輕易向人表露,有時容易沖動。
(2)抑郁。長期的壓抑,會使留守兒童性格過于內(nèi)向,孤獨離群,難以適應集體生活,交往困難;情緒低落,沒有開心的感覺,愛發(fā)脾氣,經(jīng)常內(nèi)疚和自責;行為退縮,逃學、打架、不聽話等;如果一旦自尊心受到傷害,容易轉化為攻擊行為。
(3)自卑。感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經(jīng)常暗示自己較差,就會引起不良的情緒反應,認為自己不美滿、不得志,命運不好,灰心喪氣,情緒低沉,抑郁寡歡,缺少知心朋友,對學習沒有興趣,生活也不快樂。如果有需要父母參加的活動,這些兒童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傷害,失去心理平衡,自卑越發(fā)地嚴重。
(4)孤獨。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溫暖,兒童感到寂寞和孤獨,首先是語言減少,而且說話沒有感情色彩;在行為上缺乏社交的技巧,情感淡漠。兒童孤獨最初的表現(xiàn)是語言和情感方面的問題,時間久容易形成兒童孤獨癥,那時后果更為嚴重,兒童的智力也會受到影響。
第二,由家庭教育弱化帶來的心理問題。由于父母長期在外,一段時期內(nèi)家庭的功能就會弱化,影響孩子心理和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1)生活功能弱。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指導幫助,相對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的生活功能就顯得低下,如缺乏起碼的禮節(jié)禮貌,不講究衛(wèi)生,待人接物也有差距,人際交往不良,這些兒童基本的生活功能不算健全。
(2)自控能力低。對于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缺乏應有的管理和指導,性格、人品任其發(fā)展,往往世界觀和是非觀念存在偏差,對為人處事缺乏正確的思考,辦事情不講準則和規(guī)范,容易激動,對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愛感情用事,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3)學習成績差。由父愛母愛的缺失,到家庭功能的弱化,到引發(fā)一些心理問題,再由心理問題轉化為生理問題。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使孩子在不良的情緒情感和環(huán)境下成長,在缺乏父母的管理,在學習上沒有人進行必要的指導,學習成績可想而知。長時間學習成績不好,又會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性格,最終形成人品和人格的缺陷,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4)價值觀念扭曲。父母在外無法照顧孩子,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負責撫養(yǎng),父母多存在補償心理,便會在金錢上進行補償,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極易使孩子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的陋習。有的留守兒童的兜里經(jīng)常裝有數(shù)量不少的零花錢,專買零食和玩具,相當奢侈浪費。
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是一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非常緊迫而亟待解決的問題,家庭、學校和社會應關愛留守兒童,重視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確保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fā)展。
第一,監(jiān)護人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務工父母應樹立正確的教養(yǎng)觀念,形成正確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在掙錢的同時,多想想孩子,不要無視孩子的存在,?;丶铱纯?,常和孩子談談,了解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給孩子關心和呵護。同時,負責撫養(yǎng)管理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親戚應民主、平等地面對孩子,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
第二,教師要講究科學方法,促進心理健康。一是不定期地開展心理調(diào)查,把一些留守兒童組織在一起,不定期地開展心理調(diào)查,了解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困惑,從而進行心理訓練和心理指導。二是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學生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耙话谚€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留守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癥下藥,可以進行個別交談,也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也可以通過日記、周記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qū)。
總之,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會的穩(wěn)定,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政府和職能部門責無旁貸,心理和社會等專業(yè)人員要積極地關注。讓我們行動起來,關心、關愛和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創(chuàng)造幸福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黃濟,勞凱聲,檀傳寶主編.小學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德堯主編.親子教育案例選編.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