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敏 趙宏強 任劍 蘇鋒
【摘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當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點話題。將信息化與實訓教學深度融合,“做中教、做中學”,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員的崗位技能,滿足崗位的任職需求。分析了當前軍隊院校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深入研究了如何推進軍隊院校信息化與實訓教學的深入融合,以破解實訓教學難題。
【關鍵詞】軍隊院校?信息化?實訓教學
一、引言
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指出,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也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和方法。軍隊院校正處在改革調整后的建設起步期,而實訓教學是練就崗位技能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教學改革,對于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二、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
由于部隊裝備體積大、重量大、價格貴等特點,因此院校實訓教學中引入的數量受到限制,這就對實訓教學造成了影響,不利于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影響了學員崗位技能和遷移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重點突出不明顯,難點破解有困難
實訓教學涉及到不同的機型和裝備,這些裝備之間又有許多不同,在操作過程中有不同故障及注意事項,這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但院校引入的都是典型裝備,而且存在典型裝備引進不足的問題,因此在上課過程中只能根據現有裝備情況講典型,大多數學員往往對某個和多個難點重點掌握不全,知識點和相關技能弱缺現象嚴重。教員也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很難把各個難點講透,學員對各重難點的反復練習也很難做到,無法讓學員學到在裝的所有裝備知識,而這些是學員走上工作崗位必備的技能。
2.學員興趣難培養(yǎng),動手能力難提升
實訓教學的知識點較為零散,是貫穿在各個操作環(huán)節(jié)中的,學員如果在某一環(huán)節(jié)的知識點沒學好,就會導致后面環(huán)節(jié)跟不上,會影響整個實訓過程。傳統(tǒng)的實訓手段一般是教員講解演示→學員操作→教員指導的過程,教員要同時指導多個學員的操作,知識點薄弱或操作能力差的學員就會感覺趕不上進度,長此以往就會對實訓教學的興趣不高,有畏難情緒,存在蒙混過關的心理。而且由于裝備不足,學員只能分組訓練,一部分學員在操作時,另一部分學員就只能選擇等待,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這樣導致學員課堂練習不夠,更無法做到反復練習、反復操作,因此動手能力提升較為困難。
3.教學評估不科學,效果反思不充分
由于實裝價格較為昂貴,籌措較為困難,還要保證多門課程多個教員多個班次的教學任務,因此在每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員和學員都非常謹慎,避免損壞元器件,更不敢設置故障實施特情處置,因此教學效果很難保證。而很多課程實訓學時都不多,因此考試還是以筆試的形式進行,這對實訓教學的評估是不科學的。上課過程中教員要不停的指導學員的操作,應該說學員的操作是在教員的指導下完成的,究竟教學效果怎樣,教員沒有反思的來源,也很難充分評估學員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沒有一個科學的評估體系來體現整個實訓的效果,來顯示每位學生的能力素質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等。
三、引入信息化手段破解實訓教學難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化教學應運而生,許多院校引入信息化的理念來改革教學,破解了許多難題。將信息化引入課堂就要重新設計教學,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重新打造。課題組經過深入的研究得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改革教學模式,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任何教學都是幫助學習者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若要提高學員的動手能力,就不僅僅要依靠課堂的有限的時間完成,而應該是貫穿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階段的學習過程,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難點較少的內容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將簡單的理論知識點的梳理和操作步驟的學習放在課下,讓學員自學,根據學員自學的情況準備上課材料,學員經過自學發(fā)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帶著問題進課堂,課堂的有限時間用于破解學員的難點。通過翻轉資源提供的時機,誘發(fā)先前認知的實現。借助網絡平臺中豐富的資源使學員提前進入學習狀態(tài),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理解的欲望才會發(fā)生,教學相長才能更有效。通過課堂上教員引導、學員自由發(fā)言、小組討論、分組辯論等形式來翻轉提問的時機,啟發(fā)學員在探究中理解,有利于學員遷移能力的形成。課后,針對學員的課前、課堂兩個階段的學習情況布置相應的課后拓展任務和個別學員的能力提升任務,有利于學員對內容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這種教學模式既克服了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也凸顯了學員的主體地位,可大大提高學員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探究能力,更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
2.開發(fā)虛擬系統(tǒng),彌補教學實裝不足
模擬化訓練,是運用計算機及仿真設備器材,模擬武器裝備性能、實際作戰(zhàn)環(huán)境和作戰(zhàn)行動等進行的訓練。當前,模擬化訓練以其形象直觀、情況逼真、減少實裝磨損、訓練效益高等優(yōu)越性,在世界各國的軍事訓練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一是虛擬系統(tǒng)可有效解決教學實裝不足的問題,課前階段,可以通過虛擬系統(tǒng)完成課前自學,課堂階段可以首先在模擬系統(tǒng)上進行操作,這樣就避免了誤操作對裝備造成的損失,還可以實現反復多次操作,提高訓練效率,課后階段可以利用虛擬系統(tǒng)進行鞏固提高,避免了對裝備和材料的損耗。二是可以通過開發(fā)虛擬系統(tǒng)來模擬多種設備的操作,避免了由于實裝不足,學員接觸不到所有裝備,崗位技能形成不夠的問題。三是可通過虛擬系統(tǒng)模擬故障,方便教員演示特請?zhí)幹茫瑢W員模擬解決部隊實際遇到的各種故障,有利于學員遷移能力的形成。
為提高實訓效率,同時減少裝備損耗,可以采取在模擬器材上多練,在實裝上精練,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院校進行模擬訓練,應以第一種方式為主,從而建立起理論學習、模擬訓練和實裝訓練相銜接的培訓體系,提高訓練效果。
3.引入硬件設備,實現視頻實時實景呈現
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可使用直播錄播系統(tǒng)和多功能訓練臺架等設備,將教員演示和學員操作實現在線直播、講解示范、過程回放,可以解決實踐教學中,學員多、工位少、講解示范過程學員視線受限問題,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根據教學需求可以對攝像頭及支架進行改進,挑選了更加適用實裝教學的設備。改進后設備既可滿足臺架訓練又可在座艙和設備艙中使用,設備使用安全電壓,架設方便,操作簡單。此外設備還具有紅外夜視功能,在光線不足的設備艙或夜間教學中能夠保證良好的視覺效果。在實訓場地,通過多媒體視頻將授課教師的指導和規(guī)范動作呈現給學生,通過信息化管理體系中的各種設備實現對實訓過程的全程監(jiān)控,把設備運行狀況和學生學習情況輸送到智能監(jiān)控中,有效掌控了學生的學習進度,實現了對設備的合理維護,確保實訓的正常開展。
4.建設立體化教學資源,滿足學員自學條件
為保證學員的課下學習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建設立體化教學資源,就是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手段,適合自主式、開放式、交互式學習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建設從紙質資源到數字資源,包含教學包、教學資源、學科(專業(yè))網站、MOOC、微課等的立體化教學資源,覆蓋教學的全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構建出教學資源體系。這就需要推進建設各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引導各專業(yè)完善資源庫,突出資源庫“能學、輔教”的功能定位。使課堂不再是“教師主講”式教學,注重教、學互動,使教學資源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實時或非實時地組織與呈現,不再是單方面、單資源、單媒體結構,實現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協(xié)作化、自主化、個性化學習模式。
5.應用全過程多元化評價,完善實訓教學考核機制
實訓教學是學員技能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軍隊院校一直在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突出實戰(zhàn)化訓練,考核就不能“一紙定天下”,而應該逐漸向實訓教學考核傾斜,占比逐漸增大,應采用“過程評定+結果評定”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進行考核。在每一個教學模塊中應用全過程評價管理系統(tǒng)開展全過程多元化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有利于教、學雙方全面準確掌握教學效果。包括課前評價、課堂評價和課后評價三個部分,課前評價由教員對學員課前自主預習的情況進行打分;課堂評價包括學員自評、學員互評和教員評價;課后評價由教員對學員完成拓展任務的情況進行打分;綜合三個階段的評價結果,形成一個整體評價。課前、課堂、課后三階段評價構成全過程評價,學員自評、組內互評、教員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通過全過程多元化評價理念,有利于更加準確客觀的評價學員的學習情況以及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激發(fā)了學員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積極性,促進學員從被動學習模式向主動學習模式的轉變。
四、結束語
院校信息化教學水平體現了自身綜合辦學能力,其中實踐教學又是重中之重。通過信息化手段,構建實踐教學信息化管理體系,以提升實踐教學管理水平,這是教學改革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實踐教學應與時俱進,以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為基礎,通過部隊考核與技能競賽項目的練習,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配置,逐步變革教學內容和模式。
參考文獻:
[1]楊祾.信息技術與職業(yè)學校電子技能實訓教學深度融合之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15,(09):72.
[2]宋云嫻,韓凡石,吳軍,王晟達.立體化教學資源模型構建[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5,(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