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彈性是個體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心理以適應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一種能力。農村中學教師由于長期所處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的現實與理想有著較大的落差,出現職業(yè)倦怠的概率較大,而良好的心理彈性有助于教師應對和處理各種心理困擾,保持較為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
關鍵詞:心理健康;彈性;積極影響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心理問題出現的概率較以往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人們對于學校教育期望的提升,教師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近年來,教師的心理健康逐漸地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其中,教師職業(yè)倦怠現象更加普遍,這有礙于學校教育的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很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探索改善教師職業(yè)倦怠的有效方法,發(fā)現教師自身的心理彈性對預防和緩解其職業(yè)倦怠有十分積極的影響。農村地區(qū)是教師職業(yè)倦怠的高發(fā)人群,由于農村中學教師長期所處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的現實與理想有著較大的落差,有些教師難免在工作中出現消極懈怠的現象。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彈性有助于教師成功的應對和處理各種消極事件,從而調整和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心理彈性,是降低教師職業(yè)倦怠的一個可行性途徑。
一、 心理彈性
(一)心理彈性的定義
心理彈性,又稱為心理韌性、抗逆力等。心理彈性的概念緣起于物理學中的彈性力學,后被廣泛地引用到心理學領域中,并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點。
很多研究者從不同的取向界定了心理彈性的概念,整合以往的各種解釋,心理彈性是指一個人在遭遇挫折和逆境的時候,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接受和面對現實處境,并充分調動自身的潛能,采取有效的應對方式成功解決危機的一種能力。簡言之,心理彈性就是個體有效的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心理以成功適應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一種能力。心理彈性具有動態(tài)性,有一定的伸縮空間,具有良好心理彈性的人能夠承受較大的壓力,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并在困境中順利地恢復過來,以獲得適應和發(fā)展。此外,心理彈性水平較高的人在認知、行為和情緒等方面與外界的環(huán)境達成了高度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因此,心理彈性是一個人心理素質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個體心理的發(fā)展也是心理彈性在不斷增強的過程。
(二)心理彈性的理論模型
Richardson提出的心理彈性模型認為個體的身心狀態(tài)在自身保護因素和外在危險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過程中,會達到暫時的平衡。而如果一個人自身所具有的保護因素無法抗衡外界的危險時,平衡狀態(tài)將會受到沖擊而被打破,整個人的身心狀態(tài)將出現失衡,心理彈性就會進行重組。
Rutter提出了心理彈性的發(fā)展模型,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彈性是處于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之中的,主要包括危機的緩解、危機進行突破的機會開發(fā)以及個體自我效能、自我尊重的促進等。當個體的各種資源不足以有效應對外界的不利因素時,其心理彈性就會受到沖擊,而減弱甚至是失去。
二、 農村中學教師心理彈性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近幾年農村教師的心理彈性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關注,他們從心理彈性的角度出發(fā)探索緩解和消除教師在工作中出現的倦怠情緒的有效方法,促使教師能夠以更加陽光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和工作的挑戰(zhàn)。
(一)農村中學教師心理彈性的整體特點
綜合以往的相關研究,從整體來看的話,農村中學教師心理彈性的水平較高,只有少數教師的心理彈性水平有待加強和提高。大多數的教師調試情緒的能力較強,遇到困難時能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解決,與周圍其他人也能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系,但是教師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卻處于較低的水平,即教師對于能否勝任工作和出色完成工作持自我懷疑的態(tài)度,說明農村教師的個人教學業(yè)務能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二)農村中學教師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
教師心理彈性的水平主要受到外界環(huán)境因素和個人自身因素的影響。對于農村中學教師來說,環(huán)境因素主要有農村學校的教學設施和資源、與周圍其他人的關系、日常工作的負擔和壓力以及業(yè)余生活的方式等。農村相對貧乏的物質環(huán)境無形中給教師的生活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進而削弱了其心理彈性的水平。教師自身的因素包括個性品質、專業(yè)水平與教學技能、自信程度、反思與成長以及教師在遇到危機時主動求助的能力等。擁有樂觀、熱情、堅韌、自信等良好的個性品質的人能更好地在艱難困苦中忍耐和突破,獲得飛躍式的發(fā)展,而懂得適時求助的人也能更快地度過挫折和困難的時期。
三、 心理彈性對農村中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影響
大量關于教師的研究證實,心理彈性與職業(yè)倦怠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即若一個教師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其所出現職業(yè)倦怠的水平就越低,而反之亦然。所以,心理彈性可以對教師的職業(yè)倦怠起到有效的調節(jié)作用。這主要是個體心理彈性中的保護因素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包括遇事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的思維、堅韌的精神等,因而一個擁有高水平心理彈性的教師,在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各種突發(fā)和不良事件時,能夠對自身的處境和事件進行積極合理的解釋,同時采取有效的方式對壓力和煩惱進行排解,更好地調節(jié)消極懈怠的情緒狀態(tài),從容積極地應對當前所面臨的棘手問題,能夠較快地再次激情滿滿地投身于工作之中。
所以,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可以從心理彈性的角度入手來緩解農村中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狀況,通過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村學校的各種資源,開展多種心理支持性的活動來加強教師心理彈性水平的提高,以幫助教師能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應對壓力。
四、 農村中學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彈性
(一)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
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和優(yōu)秀的教學技能可以使教師在面對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時臨危不亂,有信心去應對和處理當前的困境。尤其是對于農村中學的教師來說,他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于心理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加上學生家庭情況的特殊性,大部分學生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有些學生在學習上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急需教師的關注和引導。此外,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對學生更具吸引力,也有利雙方關系的建立和保持,而進一步有助于教師形成對自身職業(yè)的熱愛和認同。因此,農村教師不能因為自己工作環(huán)境的限制而放棄自我進步的機會,如今我們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通過網絡來獲取所需要的知識,觀看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視頻,掌握前沿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等。
(二)主動獲取相關的心理學知識
專業(yè)的心理學知識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在面臨心理煩惱和困惑時有效的調整心理狀態(tài),使其波動的心理較快地轉為穩(wěn)定和平衡。因而作為教師,要主動地獲取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可以通過自行閱讀書籍、瀏覽相關的網頁或者參加相關的培訓等途徑進行學習,以了解和掌握合理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有效應對挫折的方式、合理的歸因模式等。目前在針對教師的培訓項目中也大量加入了心理學基本知識的內容,教師應摒棄以往敷衍應對培訓的態(tài)度,認識到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對于個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積極掌握和消化培訓中所講到的心理學理論,并適時適地地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更好地提高自己應對各種復雜心理困擾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心理彈性的強度。
(三)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我們處于困境時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在心理上能更加坦然和自信地面對困難和挫折。而隨著學生人數的逐漸減少,加上很多農村學生轉學去城里上學,以及農村學校的逐步合并,農村學校教師的數量也在不斷地縮減,往往很多農村的中學只有十幾個甚至更少的老師。因而很多農村的教師時常會感覺到孤獨,如果在遇到心情不好的事情時缺乏可以傾訴的對象,那么長期下去往往會致使心理問題更加的嚴重。所以,農村中學教師要在生活和工作中積極尋找機會,多與同事進行合作和交往,發(fā)展趣味相投的人際關系,或者可以擴大交際的圈子,多去接觸學校之外的人,多去接觸一些新鮮的事物,使自己的業(yè)余生活更加的豐富一些。
(四)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
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和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面對困難時的行為反應,因而很多人消極的行為往往始于自身一些不合理的、消極的思維方式。比如當我們認為自己所經歷的困難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那么很大的可能是我們被自己的消極想法束縛了手腳而不知所措。因而,積極的思維模式是我們克服困難的有效助力。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不可以有消極的想法,首先我們得接納自己那些混亂的甚至是糟糕的想法,然后跳出自己一貫的思維怪圈,試著換個角度用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當前的問題,將自己不好的想法用更加積極的想法進行替代,或許你會突然發(fā)現原來一切困難并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所以,身處現實處境并不理想的農村教師更要注重建立較為積極的思維模式,遇事學會多從更加積極的方面進行思考,而改變自己以往單一的消極的思維模式。
(五)注重身體素質的提高
強健的體魄是一個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有效應對生活工作中應激事件的重要保障。當然,另一方面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也可以促進個人一些優(yōu)良品質的培養(yǎng),如恒心和毅力等,進一步使得心理更具韌性。而如今的社會,人們在閑暇的時間容易沉迷于手機和網絡,而忽視了加強身體素質的鍛煉。農村中學教師業(yè)余生活的方式可能較少,但學校的場地和設施則可以完全滿足教師鍛煉身體的需求。所以,農村中學教師在工作之余要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例如跑步、打乒乓球等,并長期地堅持下去。此外,可以邀請同事一起加入鍛煉,這樣可以相互之間進行監(jiān)督,從而保證更好地堅持每天進行鍛煉。
心理彈性處于較高水平的教師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處理生活和工作的各種繁雜問題,也能使自己在工作中出現消極倦怠的情緒時有效地進行調節(jié),從而緩解和消除職業(yè)倦怠的狀況。因此,農村中學教師要積極主動地采取多種方式不斷地提升自身心理彈性的水平,增強耐挫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使自己在職業(yè)發(fā)展道路上前進得更加從容,工作的成效更加突出、滿意感更高。
參考文獻:
[1]鄭珊珊,廖悅詩,廖潔敏.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的中介機制[J].肇慶學院學報,2016,37(6):58-63.
[2]歐嘉雯,潘靄明,張旭東.農村教師心理彈性的現狀及特點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32(11):100-104.
[3]侯穎.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與工作投入現狀及關系研究[D].黃石:湖北師范大學,2017.
[4]郭琴.幼兒教師職業(yè)倦怠與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積極情緒的中介效應[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陳剛,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柴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