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問博
【習作展示】
照片里的流年
◎許 多
這張舊照片似有一定的魔力,每每看到上面我那稚嫩的模樣和燦爛的笑容時,陡轉(zhuǎn)的光陰就把我?guī)Щ鼐眠`的2009年……
盛夏時節(jié),我與家人一同回老家消暑。陜南山里有我的家鄉(xiāng),那里樹木蓊郁,知了聒噪,野花芬芳。我從小就生活在城里,被水泥森林圍困,被閃爍霓光包圍,因此穿梭于自然山野,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奶奶回憶說,當時的我像一個地地道道的山里娃,手拿樹枝,搖搖晃晃地攆著大黃狗,像極了“丐幫幫主”。
還記得那天,我與奶奶一起去山腳下趕集,需要從山頂一路步行到山腳。山間的小動物們一點兒都不怕人,在我們身邊環(huán)繞,和一旁的油菜花田相映成趣。
去時,我精力旺盛,回來時累得走不動了,便耍起了賴。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奶奶見狀,就用那又大又結(jié)實的竹筐背著我走。那時我還小,自然不是很重,我一看不用走路,又興致勃勃地玩起來,時而看看這兒,時而瞧瞧那兒。就這樣,我們回到了山頂?shù)募摇寢尶吹酱饲榇司?,覺得十分有趣,便拍下了這一幕。
照片上,奶奶背著竹簍,背簍里伸出一個小腦袋,看起來酷酷的,但二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快樂的笑容。我摩挲著這張泛黃的舊照,一下子失了神……
如今,奶奶頭發(fā)有了些許花白,身子骨也大不如以前,而背簍里的那個孩子現(xiàn)在也已長大。我每每在學校里思念奶奶,腦海中還不時地浮現(xiàn)出那張舊照片,便會不由自主地會心一笑,仿佛又被帶回到那段輕松、快樂、幸福的時光。
如今,我慢慢地明白了,經(jīng)過歲月的沖洗,照片留下的不止是犄角旮旯里淡淡的黃色,還有定格于瞬間的流年和那如花笑靨中繾綣的真情……
(陜西西安市鐵一中濱河學校初2021屆S14班)
【瑕瑜互見】
小作者以“照片里的流年”為題,由照片上的畫面引出了一個時間段的經(jīng)歷,成功地塑造了奶奶這個人物形象。這是構(gòu)思的大方向,值得同學們借鑒。
根據(jù)照片描繪畫面的作文,所寫的內(nèi)容其實很單薄,但這也告訴我們,應(yīng)該像小作者一樣對畫面進行適當?shù)难a充,這樣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作文。習作共三處運用白描手法來刻畫細節(jié)。第一處是對陜南山里的描繪,第二處是奶奶背“我”的場景,第三處是對照片的描繪。這些文字不事雕琢,不加烘托,為我們描繪了陜南山水的特點,塑造了奶奶的人物形象。這些都是值得大家肯定和學習的。
但這篇習作也存在著一定的瑕疵。結(jié)構(gòu)上,重點不夠突出,寫作順序還需要調(diào)整;對白描的處理上,三處描寫著墨比重相當,導致奶奶的形象不夠鮮明突出。
針對上述問題,應(yīng)做以下處理:
1.結(jié)構(gòu)上,既然以照片開頭,就不妨繼續(xù)寫下去,把對照片的詳細描述放在第二段,讓讀者對這張照片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對奶奶的形象有一個初步了解。
2.白描手法的使用形式需要做一定的調(diào)整。如將原文第二段中對陜南風光的描述放在下山能走動路的時候;然后邊描繪邊和城里的景象進行對比;接著轉(zhuǎn)換視角,對“我”在背簍里看奶奶的情景進行具體的描繪。這樣,三處白描各有特色,習作內(nèi)容想必會更加豐富。
此外,拍照細節(jié)也需要引起大家注意。拍照片的是媽媽,讀者就會有疑問,為什么奶奶要背著“我”,媽媽卻不背?這里,應(yīng)做一定的說明,或者把媽媽換成鄰居等路過的人,這樣才更合情合理。
【片段擷英】
1.陰雨連綿,我走到公交站,打算坐公交上學。站臺上已有許多人在等待,我很納悶,一般這個時候人不會多,但我并沒有多想,而是加入了等待者的大軍。后來我才知道原因,汽車一直都沒有到站。正常情況下十分鐘一趟,可我都等了一刻鐘了,車還是沒有來。有人開始抱怨:“怎么搞的,車怎么還沒來?是拋錨了還是封路了?這么大的雨,哎呀,我都等了20多分鐘了!”“你才等20分鐘,我都等了半個小時了!”人群像開水鍋一樣迅速沸騰了起來。
天公不作美,雨越下越大,車站越來越擁擠,站臺上的擋板根本遮不住所有人。我不時地換位置,這才找到一個稍微舒適的地方。這時,我看到了我的同桌:“你也住這附近嗎?為什么我之前坐公交沒見過你?”“你每天都那么晚才到學校,我很早就到了,但我估計現(xiàn)在咱倆都要遲到了!”
過了幾分鐘,公交車終于像一只烏龜似的沖破雨簾,來到我面前。車門一打開,大家便嚷嚷著上了車??绍囎拥男羞M速度卻難掩我們內(nèi)心的焦急。
(湖南長沙市雨花區(qū)長郡雨花外國語學校 周固明 《趕公交的日子》 指導老師:曹小林)
2.我有一個同學,身高近六尺,細胳膊細腿,頂著一個大長腦袋,獲其美名“大頭娃娃”。單看其頭發(fā),短粗而硬,在頭頂盤了個圈,似一鍋蓋悶在頭上。再賞其臉,眉毛若隱若現(xiàn),如沒有特定的角度,還真找不著;眼睛又長又細,笑起來就是兩條縫,兩條縫間擠起高高的鼻梁,就像地殼運動擠起的珠穆朗瑪峰。要說這人最奇怪但又最有趣的地方,便是他白得嚇人的臉了,仿佛自涂增白霜,惹得女同學們羨慕不已。更有意思的是,別人劇烈運動后,都會熱得滿頭大汗、面紅耳赤,恨不得鉆進水里來一個透心涼,可看他,汗不流,臉不紅,甚至更白了,雖然累得筋疲力盡,卻像還沒運動般。他穿的普普通通,卻對鞋子情有獨鐘,不花不彩就不穿,灰藍粉青,奇奇怪怪。
他雖是男兒,體態(tài)姿勢卻像極了巾幗,何得此言?只因他走起路來,腳跟總不著地,一顛一拖,鞋尖都磨開了;再有,就是他打武術(shù)操時,手伸不直,腳踩不穩(wěn),搖搖擺擺,晃晃悠悠,活像一個不倒翁。
他留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笑與淚。臉上總掛著笑容,開心時夸張地笑,難過時勉強地笑,憤怒時陰陽怪氣又不失尷尬地笑。但笑口常開的他也有一顆玻璃般脆弱的心,一受委屈,必是紅了眼,人看了都來打趣,他卻哭得傷心,怪羞的。
(上海市張江集團學校初中 何易希 《我的同學》)
3.記憶中吃泡饃,首先要從掰饃開始。掰饃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先把白饃分為四塊,再從中間掰開,就成了八塊;然后用食指與大拇指把每塊饃掐成粒狀,與黃豆體積大小相似即可,不宜過大或過小。這個動作與其說是掰,不如說用掐更合適。因為這個過程需要大家的耐心。掐完饃,先別著急倒湯,要端起碗搖一搖,把饃渣搖勻,這樣口感會更好。最后倒入羊肉湯內(nèi)輕煮,加上配料,香噴噴的泡饃就出爐了,色鮮味醇,香氣誘人。
親自掰出的饃花,仿佛成了一件件工藝品。于我而言,也許因為有了親人的陪伴,掰泡饃并不是一系列的機械操作,而是如一種游戲,一場競賽,一份樂趣,豐富著我的生活,充盈了我的童年。
(西北工業(yè)大學附中 龔湛琇 《記憶中的泡饃》)
我來品品
我最喜歡第? ?段,因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