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瑤瑤
摘 要: 隨著中國的發(fā)展越來越好,農村不再是一塊凈土,一大批工業(yè)占用農村土地,農村土地征用和補償成為一個平常的重點工作,并形成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是土地補償,如何進行后期的土地補償和農民安置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任務來解決。
關鍵詞: 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成員權;界定與實現
【中圖分類號】F301.1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8.019
引言:土地征收中征收人與被征收人之間矛盾頻發(fā),根本上是土地財產利益分配失衡導致的。按照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土地征收補償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征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以及社會保障安置費用,其中征地補償費是土地征收補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1 補償制度內容
關于征收補償的相關法律最早出現于古羅馬時代。隨著歷史發(fā)展,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也得到了發(fā)展。在德國,政府部門可以從市區(qū)重建發(fā)展、調節(jié)土地供應、公益用地等方面征收土地。征地補償有多種方式,包括以地換地補償、征后現金補償等。在日本,在行使合法公權力時,個體土地財產方面蒙受的特別犧牲,需要基于全體公民負擔進行一定程度的財產性補償;由于國家合法活動使國民受到損失,需要給予一定補償。在具體實現土地征收補償時,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定義,但是對于具體征收工作都有較為完善的補償制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國家公共事業(yè)。在我國,土地征收補償屬于公益征收補償。行政主體在落實社會活動管理過程中,基于公共利益角度,遵循相關法律授權強制性損失部分個人利益或占有、使用私人財產,應對其損失給予一定彌補。土地征收補償是為了保障國家公共利益或公共事業(yè)?;谙嚓P法律規(guī)定,對農民集體所有建設土地或棚戶區(qū)實行征收或征用,應按照被征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2 集體土地征收補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1 農民缺乏話語權
在現行的政策法規(guī)下,我國征地補償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土地直接補償、土地附著物補償、房屋補償。這些都是擺在面前實實在在的東西,可以計算出來的經濟補償。而作為農民來說失去了土地之后就要面臨著無事可做的境地,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需要重新就業(yè),這就給一部分人增加了難度,很多農民因此失業(yè),而在征地的過程中由于政府的參與,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農民沒有闡述自己意愿的能力,只是被動聽從指揮,沒有在征地的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缺乏話語權,所以沒有辦法保障農民自身的利益訴求。
2.2 缺乏合理的征地補償標準
在征地補償的過程中所執(zhí)行的是依據用途進行現金補償的方式進行,依據的也是統(tǒng)計部公布的縣區(qū)耕地的前三年平均產值,并結合當地的消費水平、經濟情況進行優(yōu)化調整。雖然方式方法相對比較合理,但是也忽視了土地的市場價值,沒有將土地的增加值計算到里面,不能公平地體現價值,對農民來說有失公允。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會獲得大部分增量利益,農民獲得的利益極少,僅僅是在資金和住房上得到了一些補償,加上房屋的裝修和日常開銷就所剩無幾了,沒有形成積蓄,農民生活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了。
3 集體土地補償中成員權的實現途徑
3.1 對基于集體成員權益的司法保護途徑
被征地農民土地補償費請求權是實體請求權,其法律基礎是土地承包合同,本質上屬于債權請求權;對比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人)征收人擁有的直接請求權,承包經營權人(社員)也可以間接性的提出獲取補償資金。對于集體經濟組織和組織成員來講,應該按照實際情況確定征收補償客體、補償方式、補償歸屬。對于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按照已經確定的補償方案提出獲取補償的申請。盡管集體經濟組織可以獲取土地補償費,然而也需要按照法規(guī)和政策將這些補償費發(fā)給內部成員,也可以制定具體分配方案,可以理解為,集體經濟組織會按照實際情況面向內部成員下發(fā)補償款。對于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款分配方面出現的矛盾來講,雙方都是民事主體(集體、集體成員)。集體成員可以按照現有法規(guī)以及政策向村集體提出獲取相應補償,補償當中涉及到了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與青苗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受益主體不同于受分配主體,受益主體是土地補償利益的最終獲益人,而受分配主體的范圍只能是某一時段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全體成員。全體成員因“生、死、婚、嫁”等原因變化時,不應過分考量某些“不確定”因素。確定補償方案后,新增加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利益可以通過民事主體之間,如共同財產制度和繼承等民法方式來解決。在此基礎上,土地補償費的受益主體應該為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所有成員。
3.2 明確司法機關的審查權限
因補償標準造成的糾紛,市、縣級政府可共同進行處理,假如利用協(xié)商方式不能有效進行解決,應該提交土地征收政府機關進行處理。若提出申請方對處理結果不滿意,則可進行訴訟,也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假如集體成員之間認為補償款方面有爭議,而且提出了訴訟,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36條第1款的內容,如果村民認為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了侵犯,可以向法院提出分配方案重新制定的要求,這代表司法機關有權力對土地征收補償分配方案進行重新審查。真實環(huán)境下,無法有效判定集體成員的合法權益,司法機關必須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審查。法院在審查補償款分配案件時,無法找到明確的法規(guī)確定“已經侵害的合法權益”,只能夠以政策性的文件作為參考。假如部分村民認為個人應該獲取到補償資金,然而沒有獲取這些補償款。對于此類案件法院是否應該進行受理,目前業(yè)內沒有統(tǒng)一意見。
結語:理清土地征收補償分配中有關群體利益沖突在司法裁判中的問題對于穩(wěn)定農地權利關系和農民利益傾斜保護具有重要保障意義。我國農民財產權是以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加入集體活動和利益分配活動當中,它們共同擁有的財產權可借助成員權獲取其他權利,必須保護農民財產權、成員權,在法律層面上考量國家關于農村土地產權的制度具體路徑和方法。區(qū)分不同主體基于不同請求權基礎之訴由,給予不同司法回應;明確司法機關對土地征收補償款分配方案的審查權限,對各類規(guī)范性文件中征收補償款分配方案進行合理限制;對集體成員身份的實質要素進行界定,才是合理界定土地征收補償糾紛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邊界較為穩(wěn)妥之路。
參考文獻
[1] 任小明.我國土地征收征用補償工作存在的缺陷與完善建議[J].國土資源,2020(03).
[2] 劉文霞,王敦青.農村征地補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