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琴,屈振杰
(1.內蒙古包鋼醫(yī)院消化內科,內蒙古 包頭 014010;2.內蒙古包鋼醫(yī)院腫瘤內科,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消化道腫瘤在臨床上屬于相對常見的病癥之一,不過目前相關研究中并未觀察到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表征中存在任何特異性表征,同時也尚未檢測到該病癥相關生化指標中的特異性特質,因此,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極易發(fā)生誤診、漏診情形[1]。本次研究將重點討論在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診斷方面運用窄帶成像技術以及染色內鏡聯(lián)合方案的臨床價值?,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采集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我院開展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診治處理操作的70例患者的相關診治信息,分組依據(jù)為檢查手段,兩組例數(shù)均為35例。參照組男女例數(shù)之比18:17,年齡均數(shù)(53.29±3.29)歲,患病時長均數(shù)(3.29±0.92)年;觀察組男女例數(shù)之比18:17,年齡均數(shù)(54.82±3.66)歲,患病時長均數(shù)(3.45±0.89)年。
在開展胃鏡檢查操作前12小時內,患者禁止飲用任何食物和水,并對患者運用2%鹽酸利多卡因膠漿,應用劑量為10 mL。參照組作白光內鏡檢查處理,并由專業(yè)人員依據(jù)檢測結果,對患者疑似病變位置、黏膜表現(xiàn)異常位置處的組織作病理學活檢操作。觀察組實施窄帶成像技術合用染色內鏡處理方式,檢測部位主要為窄帶成像技術中可觀測到的深色病變部位,對噴灑管作消毒處理后將其置入內鏡活檢孔內,采取生理鹽水實現(xiàn)沖洗操作,待沖洗完成后,在患者食管位置處噴灑1.5%盧戈氏碘液,在胃腸部位噴灑0.4%靛胭脂-美藍液,噴灑區(qū)域為距離病灶中心2cm范圍內,靜待半分鐘,對消化道殘留的染色液作吸收處理,確保吸收干凈,同時對染色區(qū)域及染色程度作觀察操作,并取對應組織作活檢處理。
記錄、對比兩組檢出率。相關指標:炎癥、中度以下非典型增生、重度以下非典型增生、早期癌變。
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作分析處理,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之間的差異性(P<0.05)。
參照組中炎癥、中度以下非典型增生、重度以下非典型增生、早期癌變等指標的檢出率為2.86%(1/35)、5.71%(2/35)、5.71%(2/35)、8.57%(3/35);觀察組中炎癥、中度以下非典型增生、重度以下非典型增生、早期癌變等指標的檢出率00%(7/35)、17.14%(6/35)、22.86%(8/35)。可見,比之參照組,觀察組在早期癌變等相關指標檢測方面均表現(xiàn)更為優(yōu)異(P<0.05)。
臨床相關研究表明,消化道腫瘤病癥的診治療效與診治時間具備緊密關聯(lián)性,在病癥發(fā)展初期便對患者開展針對性診治處理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愈的幾率,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病癥的康復進程具有積極的提升效果[2]。內鏡檢查方式是早期診斷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實現(xiàn)對患者消化道內狀況的清晰、直觀觀測,并對疑似病變位置組織作病理學活檢處理,對其檢測結果開展病理學分析,以便實現(xiàn)對患者消化道實際狀況的有效評斷。不過由于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位置相對較小,與周邊組織關系相對緊密,分辨操作難度較大,致使很多時候選取的組織并不具備典型性特征,對檢測結果具有嚴重的干擾性。因此,通常需要額外采取輔助檢測手段,以便獲取具備典型性特征的活檢組織,其中以窄帶成像技術以及染色內鏡聯(lián)合處理方式效果最為顯著,此種方式能夠實現(xiàn)對患者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態(tài)的精準觀測,進而實現(xiàn)對胃腸道上皮的迅速、精準分辨。在本次實驗中,比之參照組,觀察組在早期癌變等相關指標檢測方面均表現(xiàn)更為優(yōu)異。
綜上所述,在對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患者開展診治操作時,運用窄帶成像技術以及染色內鏡聯(lián)合處理方案,有助于檢查效果的有效提升,同時實現(xiàn)對消化道內狀況更加全面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