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瓊 呂德珍 余 娜 趙 玉 李 群 苗素琴
采用頭腦風暴法,全體圈員圍繞患者護理、安全、效率、績效、培訓等方面,提出7個備選主題,根據領導重視程度、重要性、本期達成性、圈能力4個維度進行評價,依照得分高低進行排序,最終選定“構建ERAS理念下機器人手術管理模式”為本次活動主題。QC-Story判定表明,本期活動主題為課題研究型。
名詞定義:機器人手術系統是集多項現代高科技手段于一體的綜合體。不同于傳統手術概念,在這一系統中,外科醫(yī)生可以遠離手術臺通過操縱機器人進行手術。
選題背景: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加速康復外科)是以患者為中心,由外科、麻醉、護理、營養(yǎng)等多學科合作,采用基于循證醫(yī)學證據的圍手術期處理的一系列措施,實現術前、術中、術后臨床路徑的優(yōu)化,以減少手術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創(chuàng)傷應激,達到快速康復目的[1-5]。目前,加速康復理念在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已廣泛應用于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科、婦產科、骨科、神經外科等。近年來,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憑借快捷、方便、高效、安全等特點,在國內醫(yī)療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機器人手術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神經、少出血,使患者術后疼痛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這與ERAS理念不謀而合。該院于2010年5月引進達芬奇機器人,目前共有兩臺,開展手術近4 000臺。隨著機器人手術量日益增多,管理漏洞、流程不暢、效率不高等問題開始顯現。為確保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的醫(yī)療質量及安全,規(guī)范機器人手術管理,有必要建立符合該院實際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管理模式。
圖1 模式構建示意圖
圍繞人員、方法、制度、材料,以術前、術中、術后為路徑,通過問卷調查、現場查看、數據統計等方法,對現狀水平進行挖掘,見表1的“現狀水平”欄。
經過篩選,共得到27項攻堅點。將采納攻堅點整理合并為4大攻堅點:(1)構建“六聯動-三結合”MDT模式;(2)建立專業(yè)手術團隊及培訓機制;(3)加強機器人手術信息化建設;(4)規(guī)范機器人手術圍術期集束化管理。
目標值來源于兩方面:一是相關文獻資料;二是各醫(yī)院目前已經達到的水平。
共擬定6個指標:(1)手術患者滿意度從85.2%提高到95%;(2)手術準備時間從38min縮短為22min;(3)手術患者術中壓瘡發(fā)生率從15%降低為4%;(4)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從35%降低為20%;(5)機器人手術器械損壞發(fā)生率從32%降低為10%;(6)機器人系統故障發(fā)生率從15%降低為5%。
從障礙、副作用、消除障礙3方面,對擬采納對策進行最佳方策追究(表3),形成4大方策群組。經PDPC法與得失表判定,最終納入實施方策群組為:(1)構建多學科協同工作模式;(2)加強信息化建設;(3)完善團隊及培訓機制;(4)規(guī)范集束化管理。
方策群組一:構建多學科協同工作模式
方策實施:(1)由手術機器人管理小組牽頭,組建“六聯動-三結合”多學科協同工作模式,加強科室間溝通與協調。“六聯動”即手術室、麻醉科、外科、信息科、醫(yī)技科、醫(yī)療科聯動,“三結合”即決策層、實施層和保障層結合。同時,建立機器人手術科室相關負責人微信群,共同協作。(2)從機器人使用管理、人員管理、手術預約、應急管理等方面,制定機器人手術管理制度,規(guī)范機器人手術管理。(3)進一步優(yōu)化機器人手術操作流程,增加術前宣傳、術中機器人合理手術布局、術后回訪等環(huán)節(jié)。
效果:建立了MDT機器人團隊工作模式,提高了科室合作效率;制定了機器人手術管理制度,手術準備時間由38min縮短至14.8min;機器人手術診療流程得以優(yōu)化,患者滿意度由85.2%提高至95.4%。
方策群組二:加強信息化建設
方策實施:(1)聯合信息科與臨床科室,創(chuàng)建機器人遠程教學與會診平臺,用于手術示教、臨床診斷。(2)通過多媒體加強圍術期宣教。①設立機器人手術開放日,患者及家屬可觀看機器人手術直播視頻;②圍術期宣教信息化。將圍術期宣教內容通過微信平臺、PAD視頻進行傳播;③制作機器人手術介紹視頻,在門診循環(huán)播放。(3)將醫(yī)院手術麻醉系統、臨床病歷系統、影像及檢驗資料系統等進行整合、共享,使查閱更簡便、診斷更精確。
效果:創(chuàng)建了機器人遠程教學及會診平臺;設立了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機器人手術開放日;完成了圍術期宣教信息化,建立了機器人專用微信公眾平臺;醫(yī)院各信息系統實現有效融合。
方策群組三:完善團隊及培訓機制
方策實施:(1)集中對機器人手術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并考核,要求其取得準入證書后才能進行相關操作。(2)外派機器人團隊骨干醫(yī)護人員參加相關會議,加強學術交流,了解最新手術動態(tài)。(3)根據機器人手術開展種類,建立相應手術配合標準化流程,涵蓋術前訪視、物品準備、術中配合及術后處理等。(4)制定機器人手術器械清洗流程,實現特殊器械的規(guī)范化使用及清洗,使器械使用及清洗更安全、有效。
表1 攻堅點發(fā)掘
效果:完成機器人手術相關醫(yī)護人員培訓并獲得準入證書;制作機器人手術培訓手冊,并納入新成員帶教;制定機器人手術配合流程SOP;機器人手術器械損壞率由32%降低至3%,機器人系統故障發(fā)生率由15%降低至2%。
方策群組四:規(guī)范集束化管理
方策實施:(1)針對機器人手術可能造成的壓力性損傷問題,根據不同體位歸納相應防護要點,制定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單。(2)針對機器人手術可能造成的低體溫問題,與保溫小組護士合作,制定相應防護措施及流程。(3)根據手術種類對應器械臂定位及手術室設備擺放位置,制作相應示意圖。(4)歸納總結機器人系統使用出現問題,建立報警風險預案。(5)開展硬膜外麻醉、局麻皮下鎮(zhèn)痛、靜脈給藥等多模式聯合鎮(zhèn)痛。
效果: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由15%降低至2%;患者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由35%降低至18%;鎮(zhèn)痛方式由單一模式改進為多模式,有效降低了患者疼痛評分,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表2 方策擬定
表3 最佳方策追究與判定
(1)有形成果。手術患者滿意度提升至95.4%;手術準備時間縮短為14.8min;手術患者術中壓瘡發(fā)生率降低為2%;手術患者低體溫發(fā)生率降低為18%;機器人手術器械損壞率降低為3%;機器人系統故障發(fā)生率下降為2%。
(2)無形成果。通過活動開展,圈員們在品管手法運用、團隊精神、質量改善能力、協調溝通能力、活動信心、責任心等方面均較活動前取得了一定進步。
表4 活動檢討與改進
將有效對策納入標準化,共得到4項標準化文件,包括:機器人手術診療流程、機器人器械清洗操作流程、機器人手術患者保暖流程、手術患者壓瘡防護流程等。
活動檢討與改進見表4。
下一期活動主題:構建多科室協作手術患者標準化轉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