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鎮(zhèn)東
摘要:歷代官員離任都要進行審計,其目的是為反饋官員任職期間的經(jīng)濟表現(xiàn),同時為選拔官員提供一定的依據(jù)。本文主要從清代官員離任審計制度研究為出發(fā)點,通過對清代官員離任審計案例分析,從清代官員離任審計制度的主要內容、交代程序、存在問題出發(fā),進而得出清代官員離任審計制度能為現(xiàn)代官員離任審計帶來的啟示,為我國官員離任審計做出參照。
關鍵詞:清代;官員離任;離任審計;經(jīng)濟責任
一、清代官員離任審計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乾隆年間,杭州知府邵齊然因為母親患病,需要請旨回家照看老母親,在上書中詳細的介紹離任的原因,離任的交代與離任期限。其解釋道母親再次染病,久治不愈,自己不能侍奉在左右,日夜彷徨、精神恍惚,不能專心致志的辦理公務。這是離任的原因。杭州卻是政務繁忙的地方要地,自己擔心誤了差事,特此向萬歲爺稟告。這是離任的情況交代。而閣浙總督臣楊景素、浙江巡撫臣王亶望作為審計員,對離任的原因是否屬實,離任官員在職期間是否誠懇老實,兢兢業(yè)業(yè),在職期間是否處理各項奏章等文件合情合理等事實做審計。
(二)案例二
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久患惡疾的山西忻州知州韓寶鍔長期無法下床,無可奈何之下申請離任。韓寶鍔一方面按照規(guī)定向府、道、藩、撫逐級遞交辭職報告,另一方面卻動用自己的私人關系給山西巡撫申啟賢寫信,內容大意是希望將隰州知州董梁調來接替自己的職位。韓寶鍔面臨著很嚴峻的問題“忻州現(xiàn)虧地丁銀八千余兩”,所以暗中找熟人接替。韓寶鍔這么做,無疑是因為清代有規(guī)章制度。
二、清代官員離任審計制度的主要內容
(一)部院衙門案卷
衙門案卷是各項政務的記錄,是記錄官員執(zhí)行公務情況的重要資料。各部院衙門案卷應該各自“各立號簿,加謹收貯”不得“盜取改易”,不論是已經(jīng)辦理過的案件,還是依然在辦理沒有結束的案件,官員都要在離任之日將自己經(jīng)管的案件一件一件的交代清楚,而且要出具畫押字據(jù),承認所交代事實真實并承擔相應責任。不只要一件一件的交代,還要出具畫押字據(jù),這就是清朝“逐件交代”并要“出具甘結”,如此繁瑣的步驟,就可以看出律例對清朝官員離任的重視程度。
(二)謄錄上論的冊
上諭是皇帝表達自己命令和指示而下發(fā)的一種詔書。它除了是一種單純的官方文書形式,更重要的還是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旨意傳達的載體。審計官員對于上論要進行“繕錄成冊”,而且還必須“每日觀覽”。對于要求謄錄的“冊”要進行傳交,“不許失漏藏匿”。
(三)奏措
奏措是官員上奏給皇帝的折子。除奏章牽扯到地方事務處理保存和歷史檔案的留存,還因為上面有皇帝的朱批。《欽定吏部則例》中不僅要求對奏折進行審慎的交代,“所有奏案稿底如奉旨準行事件辦理未竣,必需后任接辦及所奏雖未準行仍應存案備查者,均于內署匯錄一冊”而且還須“鈴蓋印信恭照廷寄、論旨密封面交”。從蓋上印信、密封、面交等一系列行為可以看出程序之嚴格和對此的重視。
(四)條例
條例是歷任官員任職內所總結的辦事經(jīng)驗和準則。《欽定吏部則例吏部處分則例》卷六《吏離任》規(guī)定:“大小衙門官員交代,將任內奉行條例撥專書經(jīng)手,匯齊入于交盤之內,倘有遺漏,照遺漏行文例議處?!庇葹橹档米⒁獾氖?,文中稱:“倘有遺漏,照遺漏行文例議處。”由此可見,雖然條例并不是正式頒行的律例,但是在重視程度上絲毫不輸于正式文書。
(五)詞訟卷宗
詞訟卷宗作為案件審查的重點材料,在離任時也必須嚴格交代。詞訟卷宗由于涉及到犯罪事件,其準確性、真實性向來是百姓、官員、皇帝所重視的重要內容,為以后案件能夠有章可循,其交接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在離任時,對于詞訟卷宗的處理和交代的嚴格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清朝對于司法事務的重視。
(六)倉儲錢糧
倉儲主要包括錢、糧、木料三個部分。錢糧交代是地方府、州、縣官員離任時最為重要的交代內容。一般由離任官或接任官或上級官員詳細列出庫中銀兩、錢糧數(shù)目清單,接任官或上級官員在奏折中報告是否交代清楚,是否有應空情況。
(七)部分專門交代事項
除一般性的交代之外,還有特殊職務或事件而引起的專門交代,現(xiàn)存記錄主要包括河工官員交代和學官交代。舊任官員將承建、承修的一切工程案卷、保固期限、工程錢糧、存物料、堆積土木等相關事項一一交代清楚。
三、清代官員離任制度的交代
(一)交代的期限
不同的官職,離任時間有所差異。另外新舊官員各有分限,由于新任官員不熟悉新職位的業(yè)務,所以離任時限要更長,有可能達到舊人官員離任時間的一倍。職位相同的官員又依事務繁簡情況而又有所不同。
(二)交代的獎懲
交代若出現(xiàn)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處罰。在離任交代中按時完成并且清白無誤,會在升遷、補缺時有一定的優(yōu)先權:“官員歷任交代無虧缺遲延者,準該督、撫保奏,試用候補人員準其請至遇缺盡先補用,實缺人員準其請至以應升之缺升用。”
(三)交代的意義
首先,完善的交代制度對于新任官員盡快熟悉新職位事務,提高行政效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清政府對民生的重視體現(xiàn)在詞訟這一緊貼民生文書的離任交代上。詞訟的交代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官員貪贓枉法,胡作非為的行為,還會為追查違法官員提供線索和證據(jù)。
第三,錢糧在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其交代數(shù)量往往細化至兩、錢、分等極細微單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震懾官員。
四、清代官員審計離任程序
(一)通知離任
離任按照主動意愿可以有主動離任和被動離任,主動離任可以包括告假、休假,被動離任包括官職變動、勒令致仕、革職。官員因生病或有事需要主動離任時,根據(jù)官員的品階大小實施不同的離任程序。被動離任都是吏部發(fā)文,官員接文后離任。
(二)離任交代
官員離任時將其任期內辦理的各項事務的卷宗整理造入交盤冊內,報明上司查核,并在監(jiān)盤官(一般由上級官員擔任)的監(jiān)督下,將賬務、實務移交給新任官員的一種任后審計的方法。
(三)限時離任
1.交代之后,及時離任。一般官員在歸還任期內所欠公物,將任內事務移交新任官員等余留事務和交接手續(xù)之后及時離任。
2.其他特殊情況。存在一些不需按時間期限交代即可離任的特殊情況,或是暫緩離任的特殊情況。(1)督、撫大員文到即離。解任督撫“部文到日,令其離任,巡撫事務令總督署理,總督事務令巡撫署理,如無總督之省及總督兼管之省,巡撫解任將勅書印簽交與布政使護理”。(2)部分降革人員題參之日“即令離任”?!耙蚍赴副活}參之降級、革職官員,必須不待開缺而于題參之日即令離任”。
五、清代官員離任審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上級監(jiān)盤委員要“識得古董”
有一首詠首縣的講述清代官員官場生存法則的《十字令》中說到“識得古董”。淺顯的說,在首縣監(jiān)交時,要明確前任官員需要賠償?shù)捻椖坑心男??后任可以接辦不需要賠償?shù)捻椖坑心男??在前任賠償時用古董作為抵押的,如何折價記賬?
(二)接任者有時故意為難、趁機勒索離任者
淺顯的說,就是新任官員會利用舊任官員迫切想要交盤走人的想法,借機用各種理由,趁機“勒索敲詐”,包括倉庫墻壁被破壞、監(jiān)獄的墻壁倒塌、所居住的地方破舊不堪、馬廄中的馬生病死去、壇廟祠宇用具不整、墩臺庫房修葺不固……這些可笑的理由都會讓前任官員不能及時走人。
(三)代理官員和前后任交接有門道
舊時官員的任免都由政府任命,有時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官員離任時只能先向暫時代理該職位的代理官員交代,直到新任官員到來,代理官員再向新官交代。在這種情況下,官員交接的弊端就展現(xiàn)出來,由于代理官員大多為舊任官員的下屬,在交盤時必定會存在舞弊問題。
六、清代官員離任審計制度的現(xiàn)代啟示
(一)“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重視吏治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加強對官員的監(jiān)督和審查,審計制度備受關注。由于這樣的原因,我們更加重視公務員的離任審計制度,維護群眾利益。同時也對審計制度有創(chuàng)新,在職期間的審計也是必不可少的官員審計。
(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也影響著官員審計制度的發(fā)展水平
審計機構的置廢分合受歷朝政權體制的制約。在此基礎上,更加要以發(fā)展生產(chǎn)力作為我們當下的重要目標,以此更好的發(fā)展審計。
(三)嚴格執(zhí)行獨立審計是官員離任審計的前提基礎
由于封建王朝的特殊性統(tǒng)治,審計權利是由帝王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來執(zhí)行,國家審計也就只是帝王權利的代理機構,不具備和被審計機構相獨立的特質。在現(xiàn)階段,我們必須要堅持官員離任審計獨立性原則,強化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地位,使審計人員的獨立性成為一種內心狀態(tài)和外在表現(xiàn)。
(四)官員審計制度對于肅清吏治能夠起到很大作用
清代實行行政與監(jiān)察相結合的審計制度,使管理財政和監(jiān)督財政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建立起一套有完整體系的,針對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的監(jiān)督制約體制,以保證審計結果的公平、公正、客觀、真實、準確、有效。
七、結語
清代審計制度內容精細復雜,并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概括,其涉及層面廣泛,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每個階層均擁有不同的審計制度,方法從朝代法規(guī)到百姓口耳相傳,數(shù)不勝數(shù),而官員離任審計又是眾多審計制度中的一個分支。通過研究清代官員離任審計,從歷史的角度深度剖析審計制度的來源,審計內容以及缺陷,為我國現(xiàn)代化官員經(jīng)濟審計提供一定的知識積累。
參考文獻:
[1]董長富.舊時官員“離任”的另類“審計評價”[N].中國審計報,2012(06).
[2]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檔措件,文獻編號031252.
[3]李莎.乾隆朝官員離任制度研究——以乾隆朝奏折為中心[J].2014(05).
[4]完顏紹元.清代官員離任審計潛規(guī)則[J].人民論壇,2015(01).
[5]方寶璋.中國歷史上審計的內容、機構和職能[N].會計之友2009年第十期上.
[6]葉和申.簡析中國古代經(jīng)濟責任審計法律制度[J].2015(07).
[7]劉軼,李錫麗.中國古代官員任期經(jīng)濟責任審計制度的嬗變及其啟示[J].2001,2001(02).
[8]臺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折》.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版.
[9]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版.
[10]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11]陳李.官員經(jīng)濟責任離任審計制度研究[J].2015(05).
[12]清吏部纂.《欽定吏部則例》(雍正十三年),??冢汉D铣霭嫔纾?000年版.
[13]清阿桂等.《欽定吏部則例》(乾隆四十八年),《故宮珍本叢刊》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4]《欽定吏部則例》,第1冊,第381頁.
[15]《欽定吏部則例》,第1冊,第386頁.
[16]《欽定吏部則例》,第1冊,第387頁.
[17]《欽定吏部則例》,第1冊,第388頁.
[18]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620冊,第310頁.
[19]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620冊,第314頁.
[20]《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21]《道咸宦海見聞錄》,中華書局,1981年.
[2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54頁.
[23]《清實錄》第十八冊《高宗純皇帝實錄(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17頁.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