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士舜
項目化教學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的新型教學模式,信息技術學科開展項目化教學必須以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為依據(jù),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同時必須擁有四個要素:內容(根據(jù)學生興趣和需要,提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活動(為解決問題而設計的一系列任務和活動)、情境(為學生有效解決問題提供的物理、資源、技術等環(huán)境)、結果(在分享展示活動成果中促成學生項目相關知識概念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下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實踐研究,就如何把握這四個要素談談具體做法。
● 突出問題導向真實性,讓學習更有意義
項目化教學是以來自生活經(jīng)驗與社會實踐中的項目完成為核心,讓教育回歸生活。信息技術學科倡導的項目式學習側重于問題式學習,“以問題解決為本”需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情境,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并圍繞這一問題的解決展開探究活動,使學生能明確他們的探究目標并學習意義,并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鍛煉能力,提升自我效能和承擔社會責任。
例如,在講授《設計制作應用文檔》(蘇教版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第4章)時有教師設計了“飲料與青少年健康研究報告”的主題項目,初一學生大都比較喜歡喝飲料,但很少關注飲料與健康的關系,把WPS文字編輯、排版等技術應用隱含在這樣一個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真實問題情境中,很有現(xiàn)實意義。
● 關注學科之間的整合,讓學習更具廣度
項目化教學是基于問題的教學方式,通過真實的問題情況和客觀世界建立聯(lián)系,在教學中項目是主線,問題是引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觸發(fā)器,也是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匯和整合點。運用跨學科整合的思維模式可以促進學生在對信息技術本學科知識理解、建構的基礎上更全面地認識問題,并以更寬的視域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有教師在教學Windows畫圖時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言:我相信小朋友們已經(jīng)在美術課上學到許多繪畫的技巧,今天老師想讓你們運用Windows畫圖軟件把秋天的美景在計算機上描繪出來,大家有沒有信心?在整個項目化教學中,學生圍繞秋天意境進行創(chuàng)作,教師除了適時演示W(wǎng)indows畫圖的一些技巧外很少進行知識講解,而是以探究活動代替。從問題出發(fā),把學生帶入計算機繪畫的學習場景,鼓勵學生積極觀察、探索,動手實踐,整個過程學生始終沉浸在探索的興奮之中,這在讓學生提高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的同時又提升了美術創(chuàng)作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設計思維。
● 優(yōu)化項目化教學結構,讓學習更有深度
項目化教學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項目學習一般以設計制作出最終的作品為出發(fā)點,作品設計制作貫穿項目學習的的始終,它是項目學習的主線和驅動力。因此,在項目設計時要注重內容的生活性、任務的層次性、活動的豐富性、結果的表現(xiàn)性,從而在項目實施推進中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處,提高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
教學中,教師應選擇有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主題,且必須與教學目標充分適配,并有一定的認識難度,避免“零認知”風險,給學生提供在真實情境下的真實挑戰(zhàn)。例如,在教授《初識人工智能》一課時,有教師就從學生生活背景入手,收集一些學生熟悉的智能設備、器材(如掃地機器人等)作為活動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模擬生活場景感知人工智能應用的發(fā)展前景。
項目化教學還倡導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項目設計時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水平對項目進行合理分解、科學分層,將一個大的探究主題分成若干有序、遞進關系的子任務,讓學生在完成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任務過程中建立信心,而且任務設計時應面向結果,并具可評價性。例如,在教學《我們身邊的數(shù)據(jù)》一課(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1第一單元)時,教師若以“氣象生活指數(shù)參考價值研究”為項目主線,并將“獲取當?shù)氐臍庀笊钪笖?shù)”和“分析氣象生活指數(shù)的參考價值”兩個子任務再分解為“獲取當?shù)氐臍庀笊钪笖?shù)及建議”“計算今日感冒指數(shù)”等逐層遞進的活動,學生就能以此為支架了解數(shù)據(jù)與信息的特征,認識數(shù)據(jù)、信息和知識的相互關系。
項目化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學生對預期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所以在設計項目化學習過程時要打破習慣,從學習結果開始逆向思考,以終為始,采用“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標準—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的思路進行設計。這樣的設計能給學生真實明確的挑戰(zhàn)和清晰的表現(xiàn)目標,和傳統(tǒng)的課堂體驗相比,學生有更多的沉浸體驗,前置的反饋評價系統(tǒng)又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空間反復思考所探究的問題,在迭代往復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WPS演示設置動畫效果》(蘇教版四年級第23課)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關于慶祝國慶的主題項目,要求設計制作一份迎國慶主題的幻燈片演示文稿,上課伊始,教師先提供一份已經(jīng)設置動畫效果的演示文稿,要求學生瀏覽該幻燈片初步感知WPS演示設置動畫效果的實際效果,并嘗試修改操作。這種逆向設計的思路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降低了學習難度,其學習結果既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又起到了學習支架作用。
● 重視項目學習評價設計,讓學習更有效度
項目本身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整體,并由一系列相關性的任務構成,而項目活動是為達到學習目標,由教師和學生展開的一系列活動,項目活動的這種持續(xù)性也表明項目化學習過程的重要性。過程性學習評價可以對項目活動過程進行監(jiān)控、反饋和調節(jié),這樣不僅能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采用的何種學習方式,還可以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跨學科理解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高階思維活動的達成度。要想提高項目化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對評價方式以及評價量規(guī)的設計須遵循以下原則:評價學習目標明確;能運用多元評價方法滿足不同的目的;評價方法或工具可操作性強;將評價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之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獲得成功。例如,在講授《美化文檔》一課時,教師提供有關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檔進行美化修飾,然后把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進行集體點評,結果學生評語多為漂亮不漂亮、字體太大或太小、圖片太大或太小等。在項目化教學中,評價要先行,即讓學生先知道標準,才會學生只有充分理解標準,在開展項目學習的過程中自覺看齊,也才能在作品分享展示時自覺運用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項目化教學是信息技術教學走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信息技術教師要認真審視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讓多元、豐富的項目學習活動常態(tài)化地出現(xiàn)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實現(xiàn)信息技術課堂組織形式和學習樣態(tài)的變革,促進信息技術實踐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