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吳 傲
(中日友好醫(yī)院,北京 100029)
引導式教育是Peto教授創(chuàng)立的一種針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兒童和成人的醫(yī)療模式,其旨在強調在利用患者任職和感知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應用教育、神經心理學等不同策略來幫助其糾正體能、心理、智能、社交等方面的紊亂與不協(xié)調,以加強其日常生活功能和融入社會的能力。我院在癲癇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引入了引導式教育工作,出現(xiàn)了很多令人滿意的個案,現(xiàn)以一42歲冠心病合并癲癇患者為例進行介紹。
患者,女,42歲。主訴“間斷胸痛10天,加重3天”,以“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急性冠脈綜合征 竇性心律 心界不大 心功能I級(Killip分級)2.高脂血癥3.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4.癲癇”收入院。癲癇診療方面,據患者家屬所述,患者間斷癲癇發(fā)作,偶有跌倒、咬舌等表現(xiàn),且精神狀態(tài)異常,病情危重,要求家屬陪住。給予相應的藥物和手術治療后,患者病情穩(wěn)定,2020年1月開始,研究者對其進行了9個月的引導式教育訓練的康復治療,內容主要為肢體功能訓練、用藥指導、心理訓練、認知功能訓練、行為訓練等。
本研究主要是對一例42歲冠心病合并癲癇發(fā)作患者進行綜合干預治療,探討引導式教育應用于患者康復治療中的作用。
以我院一例42歲冠心病合并癲癇發(fā)作患者的成功個案為例,應用觀察法、訓練法、訪談法進行研究。
癲癇病史30余年,不規(guī)律服用左乙拉西坦,發(fā)作頻率約為2-3次/周?;颊甙Y狀分類為全身性發(fā)作,表現(xiàn)出面部、手臂和下肢的不自主抽動,面部癲癇發(fā)作時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口角抽搐、言語不能、反應遲鈍等,手臂癲癇表現(xiàn)為發(fā)作時手中物體突然掉落,下肢癲癇表現(xiàn)為無意識喪失的突發(fā)跌倒。患者發(fā)作頻率較高,伴有認知功能損害,言語表達差,生活獨立性、認知發(fā)展水平和社會交往技能都存在中度障礙,同時存在焦慮、情緒低落、敏感、恐懼、憤怒等心理問題。
治療前對患者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進行下肢內收肌、腓腸肌、腘繩肌肌張力的評定;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進行評估;使用QOLIF-31量表進行生活質量評估。
初步擬定對本研究中的患者進行為期9個月的引導式教育,在引導式教育實施前首先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制定短期和長期目標;每周對患者的訓練情況和效果進行記錄,每月一評估和總結,了解其訓練和教學效果及進步情況;9個月的引導式教育完成后再次對患者的肌張力、功能和生活質量進行全面評估。
3.3.1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第1d發(fā)放有關癲癇疾病知識的宣傳手冊,將用藥情況制成表格一同交給患者和家屬,及時耐心地解答患者和家屬提出的問題。采取情感轉移、信息學習等改變其用藥態(tài)度;通過手術或鬧鐘、用藥時間表等提醒患者用藥,改變其用藥依從性。
3.3.2 心理治療
首先幫助患者對疾病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通過加深認識來消除由此產生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此外更加重要的是要積極爭取患者家屬和親友的支持,使其處于一個體貼、關心、愛護的家庭護理環(huán)境中。還可用過病友的現(xiàn)身說法來提高其治療的信心和配合程度。
3.3.3 肢體功能訓練
先對大動作方面進行引導式訓練,包括坐、立、爬、站、行、轉等;然后通過大肌能過渡至疊、寫等精細動作的訓練,之后對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引導式訓練,并開始進行穿鞋、進餐等活動的觀測。
3.3.4 認知功能訓練
認知功能引導式訓練內容主要為注意力、記憶力、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視空間和執(zhí)行功能等,例如通過選擇與參照圖一致的圖片進行注意力訓練;通過認識和讀寫簡單的漢子來形成語文知識的認知等;通過記憶屏幕中出現(xiàn)的圖形和符號及回答提問行記憶訓練。
3.3.5 行為訓練
通過組織患者參加活動來培養(yǎng)其學習、生活和工作能力,抑制其沖動;持續(xù)給予鼓勵和表揚,激發(fā)其治療的積極性;通過小手工制作等鍛煉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運動能力,重點在于訓練患者自我約束和抑制沖動的能力。
經過9個月的引導式教育治療后,患者的下肢肌張力、心理狀態(tài)、語言情況及生活質量等指標相比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肢體動作方面其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比治療前提高了很多。認知方面,接受東西更快,理解能力較好,尤其是語言理解能力發(fā)展較好。心理方面,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明顯緩解,情緒波動少,更加自信和積極,而且遵醫(yī)行為有很大改善。
癲癇發(fā)作時的能量代謝異常和反復多次的神經元異常放電會損傷神經元,加之抗癲癇藥物的應用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傷程度,可能會引起情感障礙、攻擊性行為、人格障礙等,產生社會交往困難和自我管理、適應行為的底下,表現(xiàn)出獨立生活、情感功能、認知功能、社會交往和感覺運動功能等方面的障礙,使其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此對癲癇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需聯(lián)合應用綜合性的康復治療以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和智力、精神、行為的正常發(fā)育,使他們能更快回歸到社會中。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癲癇患者應用引導式教育治療是有效的,其在患者運動功能、認知功能、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等方面的促進作用是顯著的。引導式教育是通過在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每日程序中將各種康復方法進行整合和運用,其涉及到環(huán)境、活動、流程等環(huán)節(jié),涵蓋了一個正常健康人所需要的各個方面的能力。經過目標設立、活動設計和引導來使患者能夠主動學習和掌握各種學習生活技能,積極克服困難,以達到最終的康復目標。同時,引導式教育通過精心設計的、有趣的活動能夠大大提高患者的趣味性、積極性和依從性,使其能快樂的、努力的完成功能訓練的小目標,環(huán)境的建立又能幫助患者獲取很多在日常生活場景中鍛煉和學習的機會,不僅幫助他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更為他們提供了自然的社會模式,減少了對家庭的依賴。值得注意的事,研究中我們所選取的觀測指標雖然具有科學性,但可能不夠完善,這有可能會導致在患者訓練的針對性和療效評估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之后還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研究方法,尋找更為全面和有效的評估癲癇患者康復療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