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開佳
【摘要】“關心國家發(fā)展”為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十課的第一框。本教學案例在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大背景下,以精準扶貧方略為主線,以精準扶貧方略為主線,用“十八洞村”和“洱源縣”脫貧的案例,結合中國精準扶貧的成績單,融合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及習近平主席談治國理政的觀點。
【關鍵詞】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政治認同;國家發(fā)展
前言
引導學生感受中國精準扶貧取得的偉大成就,并探究中國精準扶貧奇跡背后的具體方案,感受中國治理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懷,提升當代中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落實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任務。
一、案例背景分析
本課為八年級上冊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的第一框,學生在第八課國家利益至上及第九課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學習中,國家觀念進一步增強,維護國家利益及尊嚴的意識進一步提升,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并客觀認識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zhàn),強調(diào)中學生的使命及擔當,提升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二、案例描述
1.導入——小心愿·大夢想
(1)老師提出三個問題
①回顧2020年,你有哪些小心愿?
②這些心愿都實現(xiàn)了嗎?
③你知道2020年中國要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什么嗎?
設計意圖:通過目標三問,銜接預初年級所學內(nèi)容,即個人的目標應該時代緊密相連;考查學生對時事政治關注度。
(2)展示2012年十八大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描述。設計意圖: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關心國家發(fā)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2.講授新課
(1)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代考卷)
①提問: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你心中的小康社會,你會用哪一個?
②結合課前給學生布置的任務單“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幸福生活”,展示學生拍攝的讓祖輩談談生活變化的采訪小視頻。
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五位一體的小康社會,是城鄉(xiāng)區(qū)域共同發(fā)展的小康社會。
設計意圖:從貼近學生生活的角度出發(fā),感受上海的變化,明晰小康社會是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全面改善;基于學情,用八年級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詮釋什么是小康社會,什么是全面小康;鍛煉學生提取關鍵信息及概括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五位一體的全面小康;引導學生了解改革開放史及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當中的一環(huán),引導學生堅定理論自信。
(2)精準扶貧的必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里
①展示我國貧困地區(qū)學生的生活狀況圖片,引出我國精準扶貧“扶持誰”的問題。
②提問“他們的生活難在哪些方面?”老師:住房難,吃飯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yī)難。③簡要介紹我國精準扶貧的貧困戶識別標準。老師: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有無讀書郎。
設計意圖:“扶持誰”是精準扶貧應該首先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脫貧攻堅,實施精準扶貧的必要性,引導學生看到中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挑戰(zhàn)并正視這些挑戰(zhàn)。
(3)精準扶貧的成果——十八洞村脫貧的案例(人民閱卷)
①展示圖片:十八洞村脫貧前后的進村道路及民居的變化對比。
②播放視頻《中國3分鐘》:十八洞村脫貧后的生活狀況。
③提問1:精準扶貧讓十八洞村村民生活發(fā)生了那些變化?
④提問2:精準扶貧的意義是什么?老師:精準扶貧的
根本價值(意義)在于全體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社會主義國家的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及道路自信。通過扶貧前后的差距對比,直接感受到精準扶貧給村民帶來的幸福生活;精準扶貧不是虛無縹緲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讓貧困群眾切實感受到巨大福利,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政策的認同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為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堅定學生的道路自信;引導學生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闡述,提升學生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目標認同。
(4)總結升華——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
①播放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洱源縣的微電影《彩云之交》片段。
②提問:上海交通大學給洱源縣帶去了什么?老師: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設計意圖:強調(diào)知識就是力量;強調(diào)脫貧不能僅僅依靠“等靠要”,更應該重視生產(chǎn),從“輸血”轉變成“造血”;引導學生思考上海市民可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承擔哪些責任。
3.結束新課,布置課后作業(yè)——珍惜當下·共創(chuàng)未來
(1)課后作業(yè):“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于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jīng)擁抱了一種精神?!弊鎳l(fā)展來之不易,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應擔起報效家國的重任,踏上續(xù)寫新篇的陽關大道,請結合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二〇三五年的遠景目標,用200字左右的小短文,簡單談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可以為祖國未來發(fā)展做些什么?
(2)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心國家的五年規(guī)劃及二〇三五遠景目標,強化學生的責任和擔當,為下一節(jié)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做準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善用素材,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注重選材,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關心國家發(fā)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該從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閹熒拥闹鲃訉W習。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落實政治認同培育,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立足于學生認知能力,用實實在在的事實,真實的案例,增強課堂的說服力,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活躍度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林奇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育[J].學苑教育,2021(20):9-10.
[2]陳碧珠.政治認同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以“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宗旨”為例[J].新教育,2021(1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