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洲 渠成
[摘要]家校德育作為系統工程,可以充分發(fā)揮教育的塑造功能,樹立學生全新的觀念。文章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分析了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的家校德育共建模式,并且提出了有效的改進方法,打破社會與學校的限制,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確保其健康成長,從而構建完善的德育網絡體系。
[關鍵詞]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網絡體系
一、引言
現代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使網絡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沖擊著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對其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是整合教育資源的基礎。然而,目前初中生的基礎道德教育較為薄弱,需要建立家校德育模式,找準正確的切入點,增強學生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二、網絡環(huán)境下的家校德育共建模式的現狀
家校德育共建模式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首先是學校方面。學校從啟蒙教育開始,就為學生樹立社會與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對基礎道德教育缺乏重視,缺乏明確的目標與內容。同時,對青少年的德育要求太高,而忽視了其心理成熟度,在網絡文化的社會背景下,為學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學校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尤其是學生的課外上網時間,明顯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態(tài)。
其次是家庭方面。家庭對學生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中包括情感氛圍、提供的物質條件、處事態(tài)度、階級背景、家庭的教育程度等,是推進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機構。家庭為學生提供了德育發(fā)展的環(huán)境,使其對社會形成情感認知,是發(fā)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家庭為學生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問題,在網絡時代,沒有起到自身的表率作用,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了影響。此外,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缺少社會性的教育和人格培養(yǎng),長此以往,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情感方面就會無法滿足,只能在網絡世界中找尋安慰感。
再次是社會方面。初中是學生形成道德認識的重要階段,在網絡的帶動下,學生面臨著不同文化信息的沖擊,可能會導致道德價值取向錯位的情況,迷失了傳統道德選擇。此外,網絡逐漸大眾化與虛擬化,在某種程度上,網絡的依賴關系取代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使學生的人際道德關系逐漸疏遠。由于網絡交往具有全球性、多向性、復雜性,學生道德心理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部分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甚至出現冷漠和孤僻的為人處世關系?;诖耍瑢W生道德行為與社會規(guī)范準則產生矛盾,通過網上的異常行為,將會逐漸發(fā)展成人格失?;蚓W絡性心理障礙,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更像是正常人格與生理疾病之間的網絡人格障礙,一般情況下,都是由于學生的網癮造成的,逐漸形成多種人格障礙,其中包括自戀型人格、偏執(zhí)型人格、邊緣型人格、劇化型人格、多重人格等,不利于學生的德育發(fā)展。
三、構建德育網絡體系的方法
1.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體
學校教育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是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與家庭、社會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尤其是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學校需要按照教育方針,針對性地開展德育的社會化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成長環(huán)境,使其具有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奮發(fā)向上的動力,可以讓學生學習各種知識,學會為人處世與生活的方法。在初中教育中,德育貫穿在各個學科之中。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增加德育途徑,擴展實踐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在校園環(huán)境的影響下,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教育。
首先,學??梢詫⑸鐓^(qū)資源作為德育教育的材料,與社區(qū)達成合作意識,利用學校的豐富資源,開展相關的道德教育主題活動,從中找到有效的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意識。教師可以在雙休日與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清理環(huán)境,充分利用德育教育的天然教材內容。
其次,家庭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可以盡早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對學校教育進行適當的調整與補充,使學生從小受到德育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勞動觀念、審美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并且針對性地篩選社會上的各種不良信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不再將學習成績作為評級的唯—標準,更加注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學生的教育方面,學??梢猿闪⒓议L委員會,讓其參與學校的管理,將星期五設置為家長接待日,吸取有效的管理意見,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家長的日常行為與學生的品質息息相關,需要與學校共同配合,建立德育網絡。學校與社會需要加大指導力度,在家庭教育方面采取有效的方法,根據家庭的特點,可以采用集體性指導、文字音像等方式,提高家長教育素質,使其正確對待學生的行為與表現,引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再次,社會是學生生活的共同體,不但需要物質的豐富,而且要注重精神品質的提高。需要將社會作為載體,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從而形成社會教育,通過教育委員會等組織,結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創(chuàng)造新型的教育方式,在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與分析能力。組織社會力量,整理出適合的教育資源,建設社會服務體系與家庭教育工作體系,成立社會教育指導中心,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積極開展青少年宣傳教育活動,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與義務教育,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機制。
2.基于網絡化的家校互動模式
家長需要學習網絡知識內容,指導學生正確的上網方法。而學校需要建立相關的校園網站,建設教師的個人主頁和網上留言欄,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以下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教師與家長的互動。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表現情況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發(fā)送給家長,其中包括考勤情況、期末成績、學校的臨時通知等,使家長全面掌握其學習動態(tài)。而家長可以向教師回應自己的建議,通過留言系統或網上視頻,溝通德育教育問題。對于沉迷網絡的學生,家長可以通過網絡向教師咨詢方法,限制上網的時間,建立起“防黃屏障”,防止其遭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危害。
第二,教師、家長、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家長需要了解學生的需求,對其進行網上心理輔導,引導其正確看待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關系,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此外,還可以建立學習檔案,制作中學時代的電子日記,使學生內心獲得充足的成就感。
3.正確引導學生上網
初中生正處于精力充沛的階段,具有較強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而互聯網的內容較為復雜。因此,家長需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上網技能,同時為其提供學業(yè)上的幫助,防止在學習成績上落后,增強成就感與自尊感,減少對網絡的依賴。在網絡世界里,學生需要具備基本的網絡道德,維護網絡秩序,獲得道德情感體驗以及識別信息的能力。德育重視的是過程,家長需要監(jiān)控學生的上網時間,觀察其上網后的情緒變化,分享獲得的體驗與心得,防止出現網絡性心理障礙的情況。此外,對于學生的進步,需要適當地評價與鼓勵,使其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信心,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化,從而健康成長,實現主體行為的道德自律。
4.實現網絡課程德育培養(yǎng)
王見代網絡平臺中充斥著多樣化的思想、觀念、文化等元素。一方面,網絡中海量的信息資源能夠拓寬學生的眼界,增長學生的見識;另一方面,網絡言息良莠不齊,也會影響學生的德育意識、行為準則以及核心價值觀念。各學校應組建一支具有“德育意識”的專業(yè)化網絡師資團隊,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多樣化網絡德育課程教學,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的家校德育共建模式發(fā)展難點,就在于將德育內容與專業(yè)內容相結合,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將網絡教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基礎,而且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學會應用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發(fā)現人生價值觀存在偏差的學生時,教師要用誠懇的語氣進行交流,尊重學生個人想法,以合理的方式進行立德樹人思想引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的家校德育共建模式,可以利用網課的形式,將德育輔導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當中,加強全方位人才素質教育,豐富教學資源,強化德育育人效果。利用網絡進行一對一生活問題輔導,有選擇性地隱匿學生個人信息,保護學生個人隱私。創(chuàng)建網絡匿名交流課堂,搭建學生與家長交流平臺,幫助學生在情感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內心發(fā)泄及情感梳理。在網絡時代,通過圖、文、影、音相結合的宣傳推廣模式,豐富平臺內容,發(fā)揮在直觀情感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功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想象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需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不同特點,利用網絡技術,以社會公德建設與家庭道德為切入點,結合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使其具有良好的上網習慣以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大程度減少網絡的負面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合作,建立三位—體的德育網絡體系,構建整體的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