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琦,朱立勇,龔 成
(臺州學院 圖書館,浙江 臺州 318000)
學科是大學的細胞,學科建設是一所高??沙掷m(xù)發(fā)展以及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優(yōu)勢學科則更是大學競爭力的核心領域,學科建設強調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1]。高水平的科研隊伍需要有大量的科研產出以及高質量的科研影響力。而論文是科研活動的主要產出形式,論文產出量及其影響力是量化評估科研效果的主要參數[2]。本文以臺州學院省級一流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樣本,對其近五年科研產出、科研影響力進行分析,總結地方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的發(fā)展路徑。
數據來源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SSCI、A&HCI)、Incites、ESI以及 JCR 數據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檢索式為:OG=(Taizhou University);Incites Dataset數據采集如下:機構名稱=Taizhou University,學科分類體系=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研究方向=Materials Science,文獻類型=Article&Review,時間跨度=2015—2019年,分別從人員(Researchers)、機構(Organizations)、期刊(Journals)等幾個維度采集數據,當前數據采集截止時間為2020年3月29日。
論文是科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研績效評價的重要依據[3]。論文產出量及影響力尤其是高水平論文產出狀況已成為衡量一個學科團隊科研能力最基本、最常用的指標[4]。在Webof Science數據庫的基礎上遴選出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相關數據,進行了詳細的科研產出及影響力分析。
(一)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論文收錄發(fā)展態(tài)勢。據Incites數據平臺①InCites數據更新略滯后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顯示,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共有158篇科研論文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該學科近五年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論文數如圖1所示,從中可以看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2015—2017年間發(fā)文數量呈上下波動狀態(tài),自2017年起則為直線上升態(tài)勢,發(fā)展勢頭迅猛,2019年的論文數量已接近2017年的兩倍??傮w來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近三年來科研論文產出數量保持著高速增長。
圖1 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論文數量發(fā)展態(tài)勢
(二)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分區(qū)發(fā)文數量發(fā)展態(tài)勢。論文的學科或專業(yè)屬性分布直接對應于高校的科研分布體系,其產出的質量能夠描述高校的科研活動質量,反映不同學科核心競爭力的大?。?]。在各個機構科研產出日益增長的今天,為避免單純以論文數量作為衡量一個學科的局限性,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盤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tǒng)計、運算,得出某期刊的影響因子(IF),并由高到低將期刊分為四個區(qū),即JCR一區(qū)、JCR二區(qū)、JCR三區(qū)、JCR四區(qū)。這是一種相對客觀的評價方法,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門正確了解學科研究的動向和發(fā)展趨勢。
對2015—2018年間②Incites平臺上2019年JIF數據尚無。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JCR分區(qū)發(fā)文數量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具有期刊影響因子(JIF)總論文數量為111篇,占該學科總發(fā)文量的98.23%??梢缘贸?,該學科不僅發(fā)文數量增速快且發(fā)文質量亦處于高水平的狀態(tài)。四個JCR分區(qū)歷年發(fā)文數量如圖2所示,JCR三、四區(qū)的發(fā)文處于較穩(wěn)定的發(fā)展趨勢,而該學科的一區(qū)、二區(qū)尤其是一區(qū)發(fā)文數量一直居于高位,且2018年的JCR一區(qū)發(fā)文量較之2017年增長了181%,接近于兩倍。
圖2 2015—2018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Web of Science論文JCR分區(qū)發(fā)展態(tài)勢
經過對2015—2018年間③Incites平臺上2019年JIF數據尚無。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各JCR分區(qū)論文數量統(tǒng)計分析后得出,JCR一區(qū)論文數量為61篇,占該學科論文總數的54.95%;JCR二區(qū)的論文數量為29篇,占該學科論文總數的26.13%。JCR一區(qū)、JCR二區(qū)論文數超過了論文總數的3/4,如圖3所示。
圖3 2015—2018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JCR分區(qū)分布圖
(三)主要目標刊物分析。對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所有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論文的來源刊物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共有61種期刊成為該學科科研人員的目標刊物。
在所有目標刊物中,CERAMICS INTERNATIONAL(5年影響因子:3.187)是論文數量最多的來源刊物,達到了14篇;JOURNAL OF ALLOYS ANDCOMPOUNDS(5年影 響因 子 :3.624)和MATERIALS LETTERS(5年影響因子:2.624)位居第二和第三,分別為13篇和9篇;另外,APPLIEDSURFACE SCIENCE、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期刊的論文數均在5篇以上。值得一提的是,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的期刊5年影響因子在主要目標刊物中為最高,高達10.172。該學科科研論文的主要來源刊物及其5年影響因子于期刊影響因子對比分析如圖4所示。
圖4 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Web of Science論文主要來源期刊收錄篇數
(一)學科規(guī)范化引文影響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CNCI)。學科規(guī)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是通過其實際被引次數除以同文獻類型、同出版年、同學科領域的期望被引次數獲得的[6]。引入CNCI值這個十分有價值且無偏差的科研指標對科研成果進行評價,克服了學科、出版年、文獻類型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產出規(guī)模大的機構并無優(yōu)勢,不注重質量的論文數量增長會導致CNCI值的降低。一篇論文的CNCI=實際被引次數/同文獻類型、同出版年、同學科領域文獻的期望被引次數,一個機構中某一學科的CNCI值為每篇論文CNCI值加和后的平均值。
經統(tǒng)計,2015年臺州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僅為0.53,遠低于全球基準值,2016年的CNCI值已接近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在2018年起CNCI值則大大超越了全球基準值,2018年CNCI值為全球基準值的197%,2019年CNCI值為全球基準值的233%,顯示該學科的規(guī)范化引文影響力已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圖5所示。
圖5 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規(guī)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發(fā)展態(tài)勢
(二)期刊規(guī)范化引文影響力(Journal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JNCI)。期刊規(guī)范化引文影響力(JNCI)對學術論文發(fā)表在特定期刊上的被引次數進行了規(guī)范化,JNCI指標能夠提供某一篇論文(或某一組論文)與其他科研工作者發(fā)表在同一期刊(或同一組期刊)上成果的比較信息[7]。JNCI=論文的被引頻次/發(fā)表在同一年、同一本期刊、同一文獻類型論文的平均被引頻次。一個機構中某一學科的JNCI值為每篇論文JNCI值加和后的平均值。
經統(tǒng)計,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JNCI值在2015年時為0.76,低于全球基準值,近幾年JNCI值略有波動但都高于全球基準值,尤其是2019年,JNCI值為1.55,創(chuàng)歷史新高,說明該學科學術論文總體質量也創(chuàng)下新高,該學科的論文影響力已超越同類期刊論文的平均水平,如圖6所示。
圖6 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規(guī)范化引文影響力(JNCI)發(fā)展態(tài)勢
(三)相對于全球平均水平影響力(Impact Relative to World,IRW)。相對于全球平均水平影響力指某組論文的引文影響力與全球總體出版物的引文影響力的比值。這個指標展示了某項研究的影響力與全球研究影響力的關系,反映了相對科研績效水平,可以被用于機構、國家和全球水平。IRW=論文篇均引用頻次/全球引文影響力。
對采集的數據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IRW值從2016年突破全球基準值后逐年提高,2017年起增速非常明顯,2019年的IRW值已達到全球平均水平4倍以上,為4.31,由此可知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相對科研績效水平已遠遠超越全球平均水平,如圖7所示。
圖7 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優(yōu)勢學科相對于全球平均水平影響力(IRW)發(fā)展態(tài)勢
(四)高影響力論文。對近五年臺州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論文按被引頻次進行篩選。截至2020年3月29日,被引頻次最高的論文是由生命科學學院的朱華躍等于2016年發(fā)表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上題名Novel multifunctional NiFe2O4/ZnO hybrids for dye removal by adsorption,photocatalysis and magnetic separation關于新型多功能雜化材料的論文,被引頻次達89次;被引頻次居第二、第三的均為2017年發(fā)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題名Encapsulating siliconnanoparticlesintomesoporouscarbon forming pomegranate-structured microspheres as a high-performance an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HierarchicalporousTi2Nb10O29nanospheres as superior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storage的論文,被引頻次分別為76次和61次。
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共計有3篇ESI高被引論文,分別是醫(yī)藥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院的鐘文武等于2019年發(fā)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的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on CdS nanoparticles by loading FeSe nanorods as c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醫(yī)藥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院的吳建波等于2019年發(fā)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的Multiscale Graphene-BasedMaterialsforApplicationsin Sodium Ion Batteries以及醫(yī)藥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院的劉彥平于2019年發(fā)表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的Cu2-xSe/CdS composite photocatalyst with enhanced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sis activity,見表1。
表1 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ESI高被引論文
(一)學科建設推動高校發(fā)展。地方高校在財力、師資、平臺等資源都無法與部屬高校及其他重點高校相抗衡,但可以將優(yōu)勢學科建設作為一個重要抓手,以此為突破口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近年來臺州學院將學科建設作為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重點,“大抓學科建設,狠抓標志性成果”,①2019年2月臺州學院黨委書記崔鳳軍專題報告《大抓學科建設,狠抓校志性成果,為建設一流應用型大學提供堅強動力》。成效已經顯現(xiàn)。近日英國《自然》雜志在自然指數網站更新了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20 annual tables),臺州學院躍居中國內地高校排行榜第180名;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撰寫完成的《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愿填報指南》顯示,臺州學院躋身國內應用型大學排行榜前十強,位列第9名。
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例,2019年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學術論文被Web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共計45篇。雖然在發(fā)文數量上不占優(yōu)勢,但多項學科科研核心指標在全國高校中表現(xiàn)非常醒目,表2為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與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2019年科研指標的橫向對比。
表2 2019年部分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科研指標比對
經過分析得出,雖然由于論文數量上的不足,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h指數僅為6,與其他幾所高校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但該學科的論文被引百分比為51.11%,CNCI值為2.16,被引次數排名前1%的論文百分比與高被引論文比更是高達4.44%與6.67%,從這幾項指標來看,已經高于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雙一流大學,說明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在該領域研究的前沿領域已占有一席之地,引文影響力、JNCI、IRW亦有著較高的成績。這些核心科研指標都說明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2019年的競爭力非常不錯,在論文數量增長的同時質量亦更上一個新臺階,正向前沿領域延伸,影響和輻射作用也越來越大。
除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以外,臺州學院表現(xiàn)顯著的還有化學、工程學、生態(tài)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優(yōu)勢學科,正是這些優(yōu)勢學科建設推動了臺州學院的發(fā)展,使臺州學院的影響力在國內甚至國際上有了空前提升。
(二)團隊精神促進學科建設。學科建設需要一個甚至是多個科研團隊的支撐,科研團隊是高校學科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一個學科的產生、發(fā)展和社會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科帶頭人的能力和聲譽[8]。表3列舉出近五年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較為活躍的科研人員,主要是基于對該學科的貢獻度,同時結合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發(fā)文數量和被引頻次兩項指標。
表3 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較為活躍的科研人員① 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存在大量同一作者但作者名表述不同的現(xiàn)象,故需要對臺州學院158篇材料科學科研論文進行人工篩選,并對所產生的數據集進行合并。合并的結果可能由于疏漏而導致部分科研工作者的統(tǒng)計數據略有偏差。
經過統(tǒng)計分析,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科研成果的主要科研貢獻者基本來自醫(yī)藥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院,總體發(fā)文量多,團隊合作力量強。表現(xiàn)較為突出的前6位科研人員被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論文數量均在10篇以上。其中,發(fā)文量最多、被引頻次最高的作者均為吳建波,共有32篇學術論文被收錄,累計被引頻次464次,學科貢獻度達12.31%(基于ESI學科閾值的統(tǒng)計方法,將科研工作者的發(fā)文被引頻次/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總被引頻次)。CNCI值、JNCI值、IRW值與引文影響力最高的作者均為鐘文武,分別達到6.27、3.53、11.24以及17.88。
以上學科帶頭人及科研活躍者都帶領著各自的團隊拼搏在科研一線,為該學科的科研影響力提升作出巨大貢獻,正是有像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這樣的優(yōu)勢學科支撐著臺州學院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
(三)國際合作提升科研水平。提升國際合作的強度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臺州學院的各優(yōu)勢學科積極推進國際科研合作,提高國際影響力。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例,2015—2019年間,除中國大陸外,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國際合作論文數為30篇。國際合作論文比較高的有:吳建波國際合作論文為5篇,占其論文總篇數的15.63%;鐘文武國際合作論文占其論文總篇數的12.5%,這幾位科研工作者的發(fā)文數量及發(fā)文質量都處于該學科的領先地位,說明國際合作對于科研水平的提高確實起到助推作用。
從總體來說,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2015年的國際合作論文比僅為12%,近幾年臺州學院加大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鼓勵多方國際合作,因此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國際合作論文比穩(wěn)步提高,2018年與2019年的比值分別為22.86%和22.22%,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比值,見圖8所示。通過國際合作交流,提升高校國際影響力,實現(xiàn)錯位發(fā)展,這也是推動地方高??缭绞桨l(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圖8 2015—2019年間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國際合作論文比
對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近五年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競爭力分析表明,近五年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不管是在科研產出還是學術影響力上表現(xiàn)均非常顯著,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地方高校在先天條件不足的辦學環(huán)境中從個別優(yōu)勢學科建設著手,并以此為突破口,通過不懈努力也能躋身于國內或地方一流大學之列,實現(xiàn)自身跨越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