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琴
(新疆新源縣第二中學,新疆 新源 835800)
陶行知先生批評舊教育是“死讀書,死教書,教死書”是摧殘人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照本宣科”,用灌輸?shù)姆椒ㄒ髮W生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知識,使學生遠離現(xiàn)實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要求教育從課堂和書本中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于關注書本。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師,從教15年來,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思想政治課堂活起來,讓政治課堂回歸生活,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多彩,趣味化、故事化的課堂,在活潑民主的氣氛下達成既定的學習目標。尤其是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一向被學生冠以“太抽象,太晦澀難懂”的標簽。那么,怎樣使我們的哲學課堂變得更生活化、趣味化。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發(fā)現(xiàn)故事化的哲學課堂最有效!
中學生的求知欲強,頗具好奇心。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恰當?shù)倪\用故事學習新課,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且能使教材深入淺出,加強學生的理解。
故事化課堂教學法是教師在課堂上根據(jù)所講授的內(nèi)容穿插些相關的簡明、短小故事、以說明注解強調所講內(nèi)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內(nèi)容代替講課內(nèi)容,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聽課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直接從故事中悟到蘊涵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識技術等的一種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寓教于樂、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
譬如,在講人在規(guī)律面前不是消極被動、無能為力的,而是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時。可以講《馴狼牧羊》的故事。故事是講,美國動物學家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們把氯化納藥片塞進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后短時間內(nèi)消化不良,嘔吐不止,十分痛苦。嘗到了苦頭的狼從此對羊肉倒了胃口,改食其他肉類。由于母狼吃什么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么食物的味道,因而一旦改變了食性,還會影響到幼狼。在狼改變了食性后,動物學家對其進行馴化,用于看守羊群。狼體力好,善于奔跑,忠于職守,能毫不猶豫地攆回失散的羊。羊見了狼,猶如老鼠見了貓,會乖乖地聽從狼的擺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動物,馴狼牧羊也就間接地保護了森林、草原,有利于生態(tài)平衡。
《馴狼牧羊》的故事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動物學家認識了狼的食住規(guī)律,便著手改變狼的食性,進而對其進行訓練,使狼從吃羊到牧羊。這是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為人類謀福利的表現(xiàn)。
在比如講唯物論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時,可以講《鄭人買履》的故事。鄭國有個人,準備到集市上買一雙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腳,隨手把量好的尺寸丟在了座位上,出門時卻忘記了帶尺寸。來到集市上,挑好了鞋子,伸手一摸,這才想起來,說:“我忘記帶腳的尺寸了”。于是,他急忙回家去取。等他再趕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jīng)散了,賣鞋子的人已經(jīng)離去,結果他沒有買到鞋子。這時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p>
鄭人買履,只相信尺碼,不相信實際,這種觀點和做法屬于唯心主義哲學。在這里,鄭人的腳屬于客觀實際,也就是屬于物質的范疇。而依據(jù)腳量出的尺碼是屬于意識范疇,是第二性的東西。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而唯心主義者恰恰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這種觀點,在理論上錯誤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鄭人買不到鞋子,空跑了兩趟,便是明證。
在實際運用故事化教學法時,必須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一、故事教學不是敘事,不能只是老師講學生聽,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適當設置互動環(huán)節(jié)。比如設置懸念,讓學生續(xù)講等。
二、故事教學一定是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歸教材,故事教學萬不可甩開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難點,故事中要以豐富的情節(jié)予以展現(xiàn)出來,要注意內(nèi)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空有形式,沒有內(nèi)容”的教學是虛緲的。
三、所用故事必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講述的故事不能脫離教學內(nèi)容,講述方法要簡明扼要。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思路帶入一個新的知識環(huán)境中,讓學生對要學習的新內(nèi)容產(chǎn)生認識上的需要。
四、講述要具有科學性??茖W與否,要看它是否能引起學生對新教學內(nèi)容的注意,是否激發(fā)了學生對新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講述語言的設計上講究科學性、生動性、和幽默性,使新課一開始就能夠扣緊學生的心弦。
小故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們要善于挖掘和運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同時也利用好優(yōu)秀的西方文化,在政治課堂中講好故事,更要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培養(yǎng)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科學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