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
(重慶市江津區(qū)蔡家小學,重慶 江津 402275)
隨著“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成為當前的重要教學任務。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要求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表達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培養(yǎng)。當前的教師應當摒棄落后的語文教學模式,從多個角度去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引導其在學習中勤動手、勤思考,使其獲取豐富的知識和更好的行為能力,從而獲得更好地成長。
對于學生來說,“核心素養(yǎng)”一詞含義廣泛,既包括各種技能、知識、情感等方面,又包括處事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內容,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的含義相融合,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使其成為全面型的綜合人才,以促進其健康成長。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加偏重于知識方面的教育,因為學好語文才能具備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掌握了基礎詞匯才能夠去學習其他科目的內容。隨著“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人主張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是一門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很高的學科,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才能使其更好地在不斷思考與學習中成長。學生掌握了較強的思維能力有益于其交流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對于其學好其他科目來說,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小學階段的學生共同的特點是:愛玩、好奇心強,在語文課程學習當中很難踏踏實實地進行學習,如果教師依然采取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式教學,學生則很難集中精力聽講,甚至會覺得無聊而走神。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掌控,增加師生互動就是很好的辦法。通過師生之間不停地交流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對教師的提問做出思考和回答,注意力也會被牢牢地吸引在課堂上。比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先對學生進行提問:“究竟是早上的時候太陽離我們近呢,還是中午的時候太陽離我們近呢”,如果有學生回答“早上近”,那么教師可以反駁道“太陽離我們近了就會熱,離我們遠了就會涼爽,中午的時候最熱,所以太陽在中午時要比早上離我們更近”;要是有學生回答“中午近”,老師也可以反駁道“物體離我們近的時候顯得大,離我們遠的時候顯得小啊,早上的太陽最大,所以太陽在早上離我們更近”。兩個答案都對,估計很多學生都會直撓頭不知怎么回答了,“開小差”的學生也被牢牢地吸引住,大家一起開動腦筋來思考其中的奧秘,經過一番思考后再開始學習《兩小兒辯日》這樣復雜的課文,就很好理解其中本來很拗口的道理了。
有時候,學習單調的語文知識學生們也會感覺到枯燥,從而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懶于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時候可以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讓學生來飾演課文中的角色。教師來讀課文,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做出各種表情或動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輔助以音響、影像設備。情景的創(chuàng)設可以使學生眼前一亮,很快就被帶入課文的情景中,更好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比如學習四年級下冊的《黃繼光》一課時,教師可先用音響設備放出“隆隆”的槍炮聲,然后選一位同學扮演黃繼光,教師開始聲情并茂地讀課文,表演的同學做出堵槍眼的動作和痛苦的表情,伴著槍林彈雨的聲音,同學們開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都感受到了當時情況的危急程度,開始對黃繼光的英勇行為和犧牲精神肅然起敬,實現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加強思維訓練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好方法。進行思維方法訓練可以很好地防止學生產生惰性思維,促使其多動腦,加深對知識的記憶,以及鍛煉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學習了《晏子使楚》一文后,教師可以讓大家合上課本,請一名同學扮演晏子,另一名同學開始給他出難題。先是令其“鉆狗洞”,扮演晏子的同學在不看書的情況下思考了一番說“我到的是楚國不是狗國,去狗國才鉆狗洞呢”,然后繼續(xù)后面與楚王的精彩對話,最后機智的晏子勝出。這樣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邏輯能力,并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值得在教學中推廣。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好小學語文的基礎,更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教師必須要注重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幫助學生成長為多方面的素質型人才,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