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瓊
(閬中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校,四川 南充 6374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占有很大的比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可以提高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根據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對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相關教學有所幫助。
語文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是很豐富的,教師雖然也教朗讀的內容,但與其他的教學內容相比,朗讀內容往往得不到重視。小學生識字數量有限,字音也常常讀不準確,所以很難獨立朗讀課文。教師一句一句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作為一種識字的方法,這是比較消耗時間的。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教師為了多傳授一些知識內容,不免要壓縮朗讀的時間。學生在課下很難獨立朗讀課文,在課堂上又因為時間緊迫只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將課文匆匆讀完。朗讀后,教師見學生將字音都讀準了,就轉而講解課文的內容,根本沒有留下時間讓學生自己體會和思考朗讀的內容。這種朗讀教學形式當然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只將朗讀課文當做一種識字和辨證讀音的方法。學生們齊聲朗讀,只要讀對字音,就可以照本宣科,一氣呵成的讀完通篇課文。這種機械化的朗讀模式實際上誤解了朗讀的真意,并且也削弱了朗讀該發(fā)揮的作用。
語文課文是包含其感情和思想在內的,充分理解課文的感情和思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朗讀課文正是理解課文的第一個步驟,并且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學生不但認識文字更能體會到文字所表達的情感與思想,這是朗讀教學的真正作用。要實現這種作用,需要教師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給予悉心的指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或者是教師不重視,或者是課程較緊,教師沒有充分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致使學生朗讀活動流于表面化、機械化,使朗讀教學的有效性降低。
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上朗讀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強朗讀內容在課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朗讀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價值所在。對于一篇語文課文,從預習到復習,從識字辨音到體會文意,都可以通過朗讀來完成。當然這種朗讀是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合理融入教學內容的朗讀。在這種朗讀過程中,學生投入了感情,邊朗讀邊思考,可以比較容易的與課文內容實現共鳴。實現了這一點,學生才能真正的從語文課文中吸取到精神營養(yǎng),不但能實現學習目標,而且更進一步獲得了情感的熏陶及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也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高層次的目標。
小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可是其理解力則有不足。小學語文課文雖然比較淺顯易懂,但小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這時教師就可以用適當的朗讀教學來幫助學生克服這個難點。體會課文的情感和思想內容是朗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可以在朗讀之前先為學生設定對應的情景,幫助其實現這個目標。比如說小學二年級語文《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之前先通過圖片或微課向學生介紹周總理的生平以及傣族潑水節(jié)的習俗。這樣學生預先對潑水節(jié)有了一定認識,在朗讀課文的時候就更容易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這種感受既能激勵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有助于他們自發(fā)思考,體會課文的內容。
對于敘述類的課文,尤其是多角色的故事類課文,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每個小組的成員分角色合作朗讀。這種小組合作的朗讀模式首先增加了朗讀的趣味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分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到課文中各角色的互動關系以及情感沖突。這對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有很大的幫助。
抒情散文、議論文類的課文也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朗讀教學。教師在將學生分組后,可以要求小組成員分段朗讀課文。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總結自己所讀段落的思想內容,然后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段落之間的差異和聯系,進而貫穿全文。教師還可以引導各小組進行朗讀比賽,看哪一組的朗讀效果最能體現課文的情感和思想。教師在比賽后還可以頒發(fā)一些小獎勵,激勵學生對朗讀和小組學習的興趣。小組合作模式的朗讀教學既能發(fā)揮小組學習的優(yōu)勢,又能大幅度提高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學習收獲,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上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最佳途徑。
朗讀既是小學語文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重要教學方法。對于教師,朗讀教學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對于學生,朗讀是他們提高語言能力,接受文化熏陶和樹立健康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新課改的素質教育目標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fā)展科學的朗讀教學方法,讓學生將情感與思考融入到朗讀學習中,使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