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富強
【摘要】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過重問題,已引起國家和社會高度關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為此出臺了“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條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雙減”政策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如何減負增效,是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教師不僅要根據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案、作業(yè)設計來落實減負政策,而且要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培養(yǎng)學習興趣、打造精品課堂等來實現提質增效。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減負增效
引言:初中階段學生的學業(yè)負擔繁重,而造成道德與法治學科學業(yè)負擔過重的原因,有重復做題訓練、考試,有教學方式上的死記硬背,也有學生在小學教育階段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有關。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綜合情況設計教學方案??茖W布置作業(yè)、提高作業(yè)設計質量、加強作業(yè)完成指導、合理利用課余時間,從而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教師要充分了解教材內容,抓住教學重點,分清主次,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減負增效的必要性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具有方向和引領的重要作用。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地位被弱化和邊沿化,教育教學改革動力不足,進展緩慢。不少施教者沿襲著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方式方法來教學。
時代在發(fā)展進步,知識在不斷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和健康快樂成長。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單純的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在聽講作筆記,沒能對知識透徹的理解,居于機械記憶記下知識要點,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且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思考能力,難以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學生單純的進行知識學習,缺少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訓練,無法形成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在落后教育思想影響下,依靠題海戰(zhàn)術訓練來提高成績,加重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學生深陷題海中,沒有了自主學習發(fā)展的空間,個性得不到張揚,壓抑的學習生活,滋生并助長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落實減負政策,為學科教育教學改革騰出空間即留下回旋的余地,也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道德與法治學科減負,要從明確作業(yè)總量、提高作業(yè)設計質量、加強作業(yè)完成指導、科學利用課余時間拓展服務等方面進行。
二、如何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減負增效
1.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從“題海戰(zhàn)術”觀念中解放出來,教學中精講精練,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單一,多為知識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長都有不利的影響,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的學習習慣,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初中知識面比小學階段寬,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導向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理解,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課堂下進行學習,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2.合理利用道德與法治教材
良好的課前預習可以為學生實現減負增效的目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進行完整的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引導學生利用課本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夠對知識有大致的了解,在教師講解時能夠產生共鳴,進而產生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討,讓學生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并且通過學生的表達可以增強學生的思考角度。課堂討論中要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脫離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內容,偏離主題。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集體、分組探討,在協商合作中歸納總結出知識性結論,突破難點,學會歸納整理知識要點,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實現減負增效。
3.加強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
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增進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并且能夠讓學生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因此,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緒及語言表達是影響課堂氛圍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總要保持和藹愉快的情緒。輕松的課堂氛圍還能夠讓教師傾聽學生的意見,并且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嘗試讓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進行教學思考,師生角色互換,增進對彼此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相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實現減負增效。
4.科學合理布置課后練習
教師在教學結束后,都要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以檢查鞏固學過的知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教學重難點進行課后作業(yè)布置,作業(yè)的量要適中,難度不要過高,避免題海戰(zhàn)術和重復練習。不要占用學生自由活動時間,給與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空間和時間。合理的課后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適當的課后練習不會造成學生的作業(yè)負擔,準確精選的課后練習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減負增效。
5.應用正確的評價方式
改變考試分數決定一切的單一評價制度,按照知行合一的原則建立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評價方式。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一門德育課程,其評價方式有別于其他學科,應有自己的特點。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應包括道德、法治知識的認識理解,也應包含道德、法治行為表現。目前的考試評價內容只是道德、法治知識的認識理解,沒有將道德、法治行為表現納入評價內容,這樣的評價是不全面、不科學的,不能反映學生真實的德育水平,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減負增效勢在必行,意義重大。就目前教學現狀來說,可以通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轉變教學觀念,科學合理的應用教材,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科學合理布置課后作業(yè),改革評價方式等來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麗紅.淺析教學中減負增效讓師生關系走向和諧[J].中華少年,2019(19):277.
[2]廖建.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減負增效”的實踐與探究[J].生活教育,2015(0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