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四川省圖書館古籍家譜修復工作的實際,介紹四川省圖書館古籍家譜的保存和修復情況,以館藏民國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鐘賃氏宗譜》的修復為例,探討家譜修復需要注意的情況和問題,并嘗試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guān)鍵詞:家譜;古籍修復;四川省圖書館館藏
1 引言
家譜類古籍是四川省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之一,為研究清代以來四川的人口、社會、對外聯(lián)系、地方經(jīng)濟等方面提供了豐富資料。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四川省圖書館古籍(含民國文獻)家譜在架678部,共2951冊,均為線裝書。包括木刻本、活字本、石印本、鉛印本、抄本、稿本,地區(qū)涉及四川、湖北、湖南、廣東、江蘇、浙江、安徽等;部數(shù)以川內(nèi)家譜為主,占比約72%,以刻本、石印本、活字本為主,占比約90%;民國時期家譜收藏量占家譜總量泰半。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行業(yè)標準WH/T 22—2008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破損情況以蟲蛀、老化、霉爛、卷翹、積塵為主,少量有絮化和鼠嚙。造成破損的原因,一是由于這些家譜多為民間鄉(xiāng)村自行印刷,受資金、技術(shù)制約,所用紙張大多質(zhì)量不佳,易糟朽,加之保存條件不理想,經(jīng)歷戰(zhàn)火、人為破壞,入藏前即已破損;二是入藏后在一定時期內(nèi)館舍條件未能達到恒溫恒濕的要求,不利于保存;三是館內(nèi)仍開放普本古籍的閱覽,讀者的大量翻閱對古籍保存造成影響。
目前,修復人員正在集中力量搶救性修復這批家譜。筆者在參與修復工作的同時,以館藏民國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鐘賃氏宗譜》的修復為例,探討家譜修復需要注意的情況和問題,并嘗試提出自己的建議。
2 《鐘賃氏宗譜》修復情況
2.1 館藏《鐘賃氏宗譜》概況
民國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鐘賃氏宗譜》,一冊全。四川省圖書館藏,書高29cm,寬21cm;框高23.8cm,寬17.8cm,行三十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是書為民國時期四川省郫縣(今成都市郫都區(qū))鐘賃氏家族的宗譜,此本在編纂上遵循傳統(tǒng)家譜范式,包括譜敘、名錄、例言、族訓、族規(guī)、世系表、葬地等,族人生平記載詳實,并收有詩文作品,資料性強。
本書所敘鐘賃氏,實指鐘、賃兩姓。據(jù)書所載,由鐘改姓賃的一世祖楚玉公為江西興國人,明末由武舉入仕,曾參與北京的抗清戰(zhàn)斗。明清易代之際,鐘楚玉改名賃金重,逃至湖南新化,后為尋長子入川,扎根郫縣,以耕讀傳家。族人也有尋根返本、改賃為鐘者。郫縣至今有俗諺曰:“鐘賃一家人”,并有讀賃字為 “dian”的獨特發(fā)音。在清代的四川移民史上,一族兩姓是一種奇特現(xiàn)象,常見于異姓朋友之間①,而本書所載鐘賃氏,則是本出于一脈而改為兩姓。
民國時期,流行在書衣上繪制各種圖案,民國線裝書在裝幀上也有此變化②。本書書衣不用簽條、一體印刷,墨色為底、黃色為圖,形似拓片的外形,正是一例證。
2.2 館藏《鐘賃氏宗譜》破損狀況
本書的破損原因主要是蟲蛀,霉菌,和人為撕毀,破損程度前后嚴重、中間較輕,書衣和前后五六葉被蠹蟲吃去大半,且大量的霉菌和昆蟲分泌物造成這幾頁較重粘連。正文有多處被直接撕去,只殘存一點書腦。
2.3 館藏《鐘賃氏宗譜》修復方案
1)書衣修復。書衣本身較薄,又因老化、蟲蛀造成較多缺失,因此需要先用毛邊紙補好黃色圖案,再用染色補紙托裱,最后全色。這樣做能夠保證圖案顏色不變,又減小了全色面積,易于均勻。
2)書葉修復。破損嚴重的書葉整張托裱,其他書葉采取挖補、補破。被撕去的根據(jù)原書葉尺寸修補完整,或加上空白頁??紤]到家譜的閱讀需求較多,為了更好地保護這部書,為它增加原本沒有的紙捻,增加牢固度。
2.4 館藏《鐘賃氏宗譜》修復步驟
1)修復前準備。(1)拍照,填寫檔案。為整部書拍攝書影,保留修復前的原始信息,根據(jù)實際破損情況,填寫修復檔案。? ? ? ?(2)配紙。根據(jù)書衣、書葉的用紙情況,選用竹?;炝霞堊鳛闀~的修復用紙,毛邊紙、楮皮紙、高麗紙,作為書衣的修復用紙。(3)染紙。將墨汁、酞青色調(diào)入清水中,注意觀察顏色深淺,寧淺勿深。用溫水調(diào)制膠礬水,加入調(diào)好的顏色水中,攪勻后取高麗紙試染,吹干后與原書衣比對顏色深淺。顏色水調(diào)配準確后,刷染高麗紙,在木桿上晾干備用。
2)修復過程。(1)修復書皮。干揭揭去舊裱紙。單頁書衣背面朝上,在塑料布上展平固定;將毛邊紙裁出略大于圖案的寬紙條一張,在有圖案處上漿、上毛邊紙,略吸水后,將多余毛邊紙小心鑷去,使黃色毛邊紙只覆蓋圖案里的黃色,其黑色部分露出。將染好的高麗紙裁成略大于書皮四周一公分大小,紋路與原書皮紋路一致。在剛才的書衣上均勻涂滿稀漿,然后托裱高麗紙。略吸水后,鑷去多余部分,使高麗紙只覆蓋黑色部分黑色,露出黃色補紙。繼續(xù)托裱一層薄皮紙,用以加固紙張,并還原書衣厚度。壓平、干燥后進行全色。? ?(2)修復書葉。取中間較完整、破損少的書葉一張摹繪出制子,作為殘葉復原依據(jù)。將制子略噴水,蓋上塑料布,刷平。殘葉調(diào)整好位置后,用補紙補齊所缺部分。完全缺失的則用空白頁代替,破損較少的書葉按照一般程序補破。為了書葉平整,托裱后用薄皮紙?zhí)钛a大塊破損。臟污較重的書葉需在干燥后用馬蹄刀將臟污刮去。(3)裝訂。壓好的書葉取出,清點頁碼并按次序理好,按原折痕折頁。剪去多余補紙,齊書口和地腳、捶平,捶平力度以沒有明顯凹凸感為宜。全部書葉捶平后,放進壓書機里壓平。裝訂時,舊書衣還原成單扣皮形制。上新的書皮、副葉、簽條,在原訂線處打眼訂線。本書原沒有紙捻,如直接用線裝訂,在翻閱時容易加大紙張拉力、造成破損,為了避免再損傷,為它加訂紙捻。
3 館藏家譜類文獻修復建議
1)在修復前,要全面觀察和掌握書葉情況,全面把握其破損原因、紙張?zhí)匦?、外觀特點。以《鐘賃氏族譜》為例,如只對書衣進行簡單托裱,會造成書衣題字的顏色變化。也應觀察天頭、地腳、書腦等關(guān)鍵部位,注意是否有與其他書葉尺寸不一致者,若是人為造成,當補則補。還應根據(jù)紙張厚薄、老化情況,適當調(diào)整漿糊濃度,如在修復館藏清刻本《馬氏宗譜》時,該書紙張較厚,紙張質(zhì)量本身不好,紙質(zhì)粗糙、韌性差,并有肉眼可見的稻谷殼,加上老化嚴重,用漿時需稍濃,否則補紙搭口極易掉落??梢哉f,全面掌握書葉的實際情況,是做到修舊如舊的基礎(chǔ)。
2)修復古籍家譜時,既要恢復其本來面貌,還需兼顧今后的保存和使用。近年來,人們對家族歷史的關(guān)注逐漸升溫,讀者對家譜的實物閱覽需求較大。因此,在修復時,不能僅簡單地恢復舊貌。本書在修復后增加了原沒有的紙捻,就是為更長遠保存、避免今后利用中再損壞。
3)還需做好信息管理和數(shù)字化工作。一是要多方面查找、獲取待修家譜背景資料,文字信息,為修復工作增添更多依據(jù);二是做好修復前后的信息、痕跡留存工作,完善修復檔案并建立修復檔案數(shù)據(jù)庫,為更好地利用家譜資源提供資源支持;三是對做好古籍家譜數(shù)字化工作,制作高質(zhì)量書影、膠片,對存世較少、讀者需求較大的家譜可酌情進行再造。
注釋
①陳世松.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②朱紅紅.民國書籍裝幀設(shè)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7
參考文獻
[1]陳世松.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2]姜德明.書衣百影[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3]杜偉生.中國古籍修復與裝裱技術(shù)圖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張秀民.中國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陳媛,女,碩士研究生,四川省圖書館古籍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古籍保護與古籍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