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虹
龍泉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龍泉 323700
被害人是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最直接迫害的對象,同時,也是刑事訴訟事件中必不可少的參與者。然而,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比,被害人的權利實際上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保護,且目前頒布的很多法律法規(guī)中,也沒有健全的保護措施,從而無法有效保護刑事訴訟中一些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所以,最近幾年,盡管有些法律法規(guī)對個別權利進行了保護,但具體司法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足和問題,必須加以完善和考慮。我國一直在研究刑事訴訟被害人權利的保護,以更加平衡的方式保護刑事訴訟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權利。
一直以來,在刑事訴訟案件中,我國法律一直都注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保護。并將如何對待被害人作為一個國家和人類文明的關鍵標志,卻反而忽略了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致其遺忘于刑事司法之外。畢竟,制定和完善刑事司法機制的宗旨是為了有效保護被害人的合法利益。因為從具體情況推斷,被害人的確受到了犯罪行為的侵害,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都遭受了巨大損失。在建立當代刑事訴訟制度之前,犯罪已經被公認為對被害人的一種侵害,所以在人類社會初期,一般會默許被害人以打擊報復方式追究和懲罰犯罪分子。早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受害人始終擁有追查罪犯的決定權。而當現代刑事訴訟制度確立以后,犯罪又被認定為是對國家利益的侵害。所以,國家為此設立了專門的國家機關,指定專人查辦和懲罰犯罪行為人。這時,刑事訴訟中的對抗從原來的受害者和犯罪者變成了國家公訴機關與犯罪者之間的對抗。換句話說,準確、及時地查處犯罪更有利于國家、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但決不能因公訴機關的介入而將被害人的位置隱藏在公訴席之外。畢竟,公訴機關通常是從國家和集體角度出發(fā),追究犯罪行為的。在社會主義制度的領導下,盡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高度一致,但仍然存在不同。公訴機關一般會在刑事訴訟中無視受害者的利益,甚至傷害受害者的權利,這完全背離了建立刑事訴訟制度的最終目的。從某種意義來講,相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更應該受到國家權力的重點保護和關注。
被害人起訴和公訴機關提起公訴都是刑事訴訟功能的一部分,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取得起訴書副本的時間和程序,但并未提及被害人能否取得起訴書副本。檢察機關因客觀原因無法通知被害人的,導致被害人不能及時參加訴訟,進而導致被害人的權益受損。
當知情權保障力度不足時,法律公平公正必然會遭到公眾的質疑。雖然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都非常清楚規(guī)定了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各個階段應當履行的告知義務,但在具體司法實踐過程中,司法人員未能及時履行或正確履行告知義務的情況仍然存在,導致一些被害人只獲得非常有限的案件信息或判決書,未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審判流程。
被害人具有當事人身份,是整個案件中直接受害者,擁有獨立上訴權。當被害人向檢察機關提出抗訴,檢察機關不同意抗訴時,被害人才能申請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這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因為在實務過程中啟動該程序本身需要各種程序和條件,所以該程序很少啟動,以至于該程序在某種程度上虛設。
被害人的精神和身體受到犯罪的傷害,向被告人要求賠償的權利難以得到充分落實,因此,導致一部分被害人因案致貧。比如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殺人案的被害人,盡管已經取得了刑事附帶民事的賠償判決,但因被告沒有財產可供執(zhí)行,實際權利無法得到解除。若受害人無法得到應有救濟,很可能會引起報復心理,進而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一旦,被害人的賠償權得不到有效保障,必然會降低被害人對法律的信任,隨之影響其獲得感和公平感,進而嚴重影響司法公信力。
為了更好地適應國際立法的實踐經驗,達到司法實踐中刑事訴訟被害人保護的要求,有效實現被害人權益保護的制度化,有必要在刑事訴訟法中設立專門的章節(jié)來詳細闡述相關規(guī)定,從而增強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此外,受害者的訴訟代理系統(tǒng)需要進一步完善。在現階段,盡管我國已經有了這一制度,但相關規(guī)定仍不完善,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也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有關規(guī)定,以更好地保護刑事訴訟受害人的權益。
為了能夠加強對受害者權利和權益的保護,我們必須首先深入了解和掌握賦予受害者上訴權的重要意義。首先,作為被害人,應享有同被告人在刑事案件中最基本的上訴權;其次,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很多受害者由于沒有檢察機關的支持而無處可訴,只能利用信訪、走訪或因為信訪也是合法的,無理訪才是非法的;最后,因我國部分制度尚未健全完善,部分司法隊伍成員素質仍需進一步提高,所以,部分案件被害人權益無法得到更好的保障。可見,只有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才能有效約束和監(jiān)督司法機關相關活動,切實保證司法行為的公平公正,從而促進司法效率的提升。
在充分認識到被害人獨立上訴權的重要性后,相關工作人員在擁有獨立的上訴權之后,需要同步配套相關的上訴機制,避免一些被害人無緣無故地惡意上訴、尋釁滋事。首先,為了更好地節(jié)省刑事訴訟資源,有必要針對此類案件進行深入調查,同時頒布相關規(guī)定。第二,上訴主體的范圍可以是有限的,只有被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最后,為了不斷提升訴訟工作效率,可以采用“抗訴在先,上訴為后”訴訟模式。
若在當前情況下難以給予受害者上訴權,則應更進一步改善和優(yōu)化上訴權。結合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受害人僅有權在一審判決中提出抗訴,不包括裁定。大家都知道,某些裁定與實質性問題存在一定關聯(lián),實質性裁定同判決性質大體相同,所以,受害人也應擁有反對該判決的權利。一般來說,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上訴道路非常漫長,充滿了荊棘。所以,對于受害者而言,必須維護好自身權益,把握住機會。一審裁決下達后,第一時間提出抗訴請求權非常重要,因為同級人民檢察院可能在被害人抗訴請求提出前就放棄抗訴了,那么被害人的抗訴請求被采納的可能性就會變得更加渺茫。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受害者的權益,建議建立反訴審查制度。對受害者的抗議要求不滿意,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核。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提出抗訴的,可以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下級人民檢察院必須執(zhí)行。這樣,可以避免賦予受害者起訴權的弊端,并切實維護了受害者的合理權益。
綜上文所述,在刑事訴訟案件中,受害者的權利必須與被告的權利一樣受到對待和保護,這是我國司法公正的最突出表現,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本文給出的一些建議仍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在司法實踐中不斷進行檢驗,以求更好地改善,進而有效保護刑事訴訟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不斷提升司法效率,促進我國法治社會長期穩(wěn)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