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軼翀
(一)運動技術的契合度 小學籃球課普遍注重個人技戰(zhàn)術的教學。比如說運球,從開始的原地運球到行進間運球,再到各種姿勢的運球,都只是強調手型、身體姿態(tài)等。直到運球運得滾瓜爛熟了才開始要求孩子進行對抗性練習,但是孩子們在比賽中還是運不好球,這是因為運球技能都是在無對抗的過程中形成的,等到運動技能形成以后再加上對抗練習,但是產生的效果一般。因此,如果能夠在日常教學中多讓學生共同去完成某一運動技術的學習,這樣就更直接地在學生間培養(yǎng)出默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樣,傳球、投籃、突破等其他技術更是如此。
(二)教學模式的單一化 小學籃球教學主要要求學生們在課堂上照著老師的指令完成相應的練習,每個學生動作統一、機械,基本參照老師的示范和指導,忽視了學生自主鍛煉意識、運動習慣的培養(yǎng)和個性的塑造。很少與其他同學共同分享與合作交流,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很難再應用到如今的籃球教學之中,學生需要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三)教學體系的局限性 場地與器材是籃球教學的基礎設施,是培養(yǎng)籃球興趣與熟練掌握籃球運動技能的關鍵因素,更是籃球教學的物質保障。學校都有標準的籃球場地與器材,但是籃球基礎設施的數量基本不達標,場地數量太少,不利于籃球課的開展。另外,各校普遍都存在籃球教材使用不規(guī)范的情況,學校的籃球課程沒有教材作為教學依據,容易導致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不明,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很隨意,無從選擇,無計劃地安排籃球教學計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而忽略為什么教、學什么、怎么學。
(一)提升教師的籃球素養(yǎng) 教師是根本,定期對體育教師進行籃球專項素養(yǎng)培訓,增強教師籃球綜合素養(yǎng)。教師間的交流,可以促進教師全面發(fā)展。兄弟學校間也可以進行交流訪問。如新教師通過籃球課程觀摩教學活動,改進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學習他人實用的教學方法。另外,定期參與籃球專項技能大賽,不斷提升教學能力與教學方法,學習中創(chuàng)新,達到提升目的。
(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體育教學也是如此。在平時的室內課上,老師可以給學生觀看NBA的比賽視頻,緊張激烈的比賽氛圍很容易感染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們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以此來激發(fā)他們對籃球學習的渴望。此時,教師可以再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敘述一件籃球場上發(fā)生的趣事,或講述一個學生喜愛的籃球明星的成長經歷,來激發(fā)孩子們對籃球這項體育運動的熱愛。另外,學校每年開展校園籃球聯賽,鼓勵學生參加籃球趣味比賽,不斷壯大的學校的小籃球力量,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園籃球文化。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新異事物,小學生總抱有著濃厚的好奇心,也非常渴望身處其中,特別是課堂上的一個小游戲。游戲本身是一種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娛樂色彩的項目,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喜歡做游戲的這一特性,合理地將一些游戲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以此讓學生集中精力,提高學習興趣。在設計游戲時,除了設計時機,教師還應該注意設計游戲的難度,由淺入深,一開始讓學生體驗到勝利的喜悅,往后也要讓他們知道要玩好一個游戲也沒那么容易,以此產生積極的情緒,這是有助于課堂教學的。如在教學低年級傳球時,可以不直接傳授技術動作,而是通過“小小搬運工”的游戲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傳球比賽,看誰傳得最快、最準,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效果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除此以外,變換學生練習的方法,如:從最開始的原地傳接球到兩人一組行進間傳接球,再到三人一組八字傳接球,并結合小組間的比賽,看看哪一組最快且不失誤。在學生學有所得的同時還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設置趣味的課堂情境 善于運用情境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設置一些教學情境,不但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愿意參與進課堂學習之中。例如,在教授行進間變向運球的課堂上,須將障礙物擺在途中,單是告訴學生要運球繞過障礙物,總顯得索然無味,可如果這時老師告訴學生可以將這項活動理解成一次探險活動,把障礙物理解成是爬雪山、過草地……甚至可以在標志物上貼一些生動的圖片,讓學生依靠豐富的想象力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繞過障礙物,我想,學生們會非常樂意參與進來。這樣一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還能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