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麥積區(qū)向榮學校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學科的價值日益凸顯。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一直以來是筆者不斷探索的課題之一。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1.重視教材目錄的教學功用。細讀目錄既能對教材的整體內容建立起清晰的框架,又能厘清各章節(jié)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善讀教材的學生必須先讀懂教材的目錄。筆者經常把認識目錄作為開學第一課和期中、期末復習與歸納課的內容,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目錄來掌握這門課的精髓,并動手制成目錄思維導圖。這對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厘清全冊的知識結構有很大的好處。
2.教會學生精讀教材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督促學生熟讀乃至精讀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用心通讀教材,才能全方位梳理所學知識,準確把握知識結構,避免出現(xiàn)知識遺漏。教師要鼓勵學生熟讀、精讀教材,在熟悉教材目錄的情況下,通過精讀教材,梳理出每節(jié)課、每個單元乃至全冊書的知識思維導圖,架構起越來越全面精確的知識網絡,做到心中有完整的內容,為后面的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以及提高綜合思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3.培養(yǎng)學生熟練使用各種地圖的能力。地圖承載著豐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學必不可少的專門工具。因此,學會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必須具備的能力。目前,從越來越多的作業(yè)設計及學業(yè)考試命題中可以看出,以圖考圖、以文考圖、以圖代文的趨勢日漸明朗,從不同側面、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考查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將所學地理事物定位到相應的地圖上,達到圖文合一,做到心中有圖。
1.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所有教與學的活動都是圍繞目標展開的,教學是否有效,其判斷標準就是目標達成情況的好壞。一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就是確定一個合理的教學目標,使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而展開。因此,只有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課堂有效教學才會有可靠的依據(jù)與標準,才能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獲得預期的效果。
2.地理教學一定要重視課堂導入,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首先,導入要具趣味性。其次,導入的題材一定要與教學的內容緊密結合,能自然過渡到所教的課堂內容。比如,在學習“南極地區(qū)和北極地區(qū)”時,教師可用多媒體導入一組有關南北極地區(qū)的代表性動物及地理環(huán)境概況的圖片或視頻,這樣能夠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自然過渡到新課內容的學習,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要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對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多觀察、多對比、多分析、多思考,增進對地理事物形成過程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為什么亞歐大陸東側多弧形列島?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探究板塊運動的原理。又如,為什么亞歐大陸東部會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這就涉及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探究等。
4.重視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例如,在繪制世界海陸輪廓圖時,首先,要繪出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這五條重要緯線。其次,繪制出0°、180°、20°W、160°E四條重要經線。然后,在這些經緯線構成的經緯網中可以較準確地繪制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致輪廓及相對位置。從已繪制完成的地圖中又能進一步衍生出諸多的問題。例如,赤道穿過的大洲有幾個?總之,從地理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地理教學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它能使學生在學習有關地理事物分布知識的過程中避免出現(xiàn)不必要的混亂,讓學生們少走彎路。
5.了解地理事物一定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好地理這門課程,其目的不僅是增長學生的才智,開闊其視野,更重要的是認識自然,提高自身對周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并且利用自然為人類謀福利。地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學習地理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例如,在學習有關方向的知識時,不但要教會學生辨別地圖上的方向,而且要引導學生熟練判別學校及周圍環(huán)境的方向。又如,在學完“中國主要鐵路干線”后,一定要引導學生熟知途經家鄉(xiāng)的交通線路,并學會選擇更有利于自己出行的線路。
6.地理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積極的情感互動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fā)掘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個性。首先,教師要做到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課堂上多提問、多表揚,課后多交流、多溝通,讓每個學生經常有被重視和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fā)自內心地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