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啟海 馮金寶
【摘要】蘇教版初中美術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課《泥土的味道》屬于設計應用領域,其目的是讓中學生通過欣賞民問泥塑工藝,感受傳統(tǒng)泥塑工藝的淳樸美,探究惠山泥人的制作方法,從而感知傳統(tǒng)藝術帶來的情感和價值體驗,最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筆者在設置此課時充分利用泥土材料,運用專業(yè)所長教授學生傳統(tǒng)的泥塑造型方法,讓其通過感受泥塑藝術類型,提高造型能力,學習泥土背后的內(nèi)涵,以此了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
【關鍵詞】惠山泥人;傳統(tǒng)文化;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0-0075-02
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ourse "The Taste of Mud-Huis-han Clay Man"
(Nanj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I,China) CAO Qihai(Nanj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Yuhua Intemational School,China) FENG Jinbao
【Abstract】The seventh lesson "The Taste of Soil" in the Jiangsu Educational Edi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for Grade 8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design and application. Its purpose is to allow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folkclay sculpture craftsmanship, feel the simple beauty of traditional clay sculptures, and explore the making of Huishan clay figu-rines. Methods, in order to perceive the emotional and value experience brought by traditional art, and ultimately enhance the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When setting up this class, the author makes full use of clay materials and uses the professional direc-tor to teach students the traditional clay modeling methods, so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byexperiencing the art of clay sculpture, improving their modeling ability, and leaming the connotation behind the clay.
【Keywords】Huishan clay figurines; Traditional culture; Core literacy
一、教學設想與課程設置
惠山泥人作為地方特色美術課程資源,出現(xiàn)在中學課本中,可以讓中學生近距離感受民間美術,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使其更好地體驗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感。教師應該把握教材教法,探究新的教學思路,結(jié)合自身的專業(yè)特長和本土文化的特色,選擇適合學生年齡段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可以使新課改的目標更加明確,而且把民族文化教育和美術課堂教學真正結(jié)合起來,同時又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發(fā)揚落地生根。
《泥土的味道·惠山泥人》可以分成“欣賞·評述”和“造型·表現(xiàn)”兩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在欣賞與評述學習中,教師采用開放式討論法的教學方式,將教材與美術媒介相結(jié)合,讓學生從不同的維度批判性地審視相關問題,同時將美術課堂延伸校外,進入相關場館進行美術學習。在造型表現(xiàn)實踐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根據(jù)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作興趣,讓他們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參與各種惠山泥人實踐和創(chuàng)作活動。
過程一:圍繞人們熟悉的泥土開展美術課程的學習。一開始先讓學生了解無錫惠山泥人的“泥玩具——大阿?!迸c其他地區(qū)的民間工藝泥人彩塑的不同情況,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泥土的“泥性”。
過程二:邀請惠山泥人的制作大師進行近距離的制作與交流。觀看大師的制作過程、與大師進行近距離互動等方式可以讓學生實施學習惠山泥人背后的文化資源和美術現(xiàn)象。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輔助者的角色,請學生自主地分析學習產(chǎn)生于大師手中的惠山泥人的文化涵義、藝術形式、價值等,從而對惠山泥人的文化意義有更深切的體會。
過程三:利用小組合作,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做好視頻、圖片資料搜集。教師可以推動學生側(cè)重于對惠山泥人的形態(tài)、用色、裝飾紋樣等不同的藝術特色進行相關研究學習,引導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從各個視角體悟惠山泥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用料、塑性、顏色、寓意等。
過程四:充分利用美術館、博物館這些資源,把課堂教學延伸到校外,組織學生到“惠山泥人制作工作坊”生產(chǎn)和展覽場進行參觀,通過與民間藝術面對面交流對話的實地觀察,了解惠山泥人的傳承與發(fā)展受到了哪些來自社會變遷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同時也能更直觀地觀察惠山泥人是如何制作的。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文字、照片等形式記錄自己的參與心得、作品過程、學到的知識等,以便更好地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分享。
過程五: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創(chuàng)作,始終以惠山泥人的特點為中心展開學習,最終實現(xiàn)學習惠山泥人相關知識的目標。例如:教師設定主題,可以是戲劇人物;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借助教師的指導,盡可能展現(xiàn)惠山泥人的特點;等自然陰干后,再著色,要求色彩濃烈,能展現(xiàn)出喜慶、吉祥的美好愿望。
二、課程實施探究
新時代下,美術課程應將學生理性的賞析方法和良好的審美觀作為培養(yǎng)的重點,即“欣賞·評述”。本章節(jié)學習,就是嘗試欣賞惠山泥人作品風格,其中所蘊含的觀念想法、社會文化等脈絡。筆者希望通過這一版塊的學習,學生能學會以客觀的態(tài)度理解社會、政治、宗教、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明白傳統(tǒng)文化對人們了解世界和生活帶來的影響。
附:《泥土的味道·惠山泥人》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詩句導人
教師朗誦張道一《惠山的泥》節(jié)選:“惠泉山下土如糯,巧捏泥偶成方物?!弊寣W生猜測說的是哪一種工藝美術。
(教師板書: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起源于江蘇無錫的惠山腳下,有著幾百年的歷史,蘊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含蓄與內(nèi)斂,同時又散發(fā)著熱情奔放的思想和藝術美,是民間手工藝人智慧的結(jié)晶。
傳統(tǒng)的惠山泥人,大致可分“手捏戲文”(細貨)和“耍貨”(粗貨)兩類。“細貨”也就是詩中提到的“昆曲戲文討人憐”,而“粗貨”也就是像大阿福、大花囡這類的了。
(二)進入課程
1.展開對惠山泥人的作品賞析
請學生在賞析后嘗試總結(jié)惠山泥人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概括,例如:造型、材料、顏色、題材、內(nèi)涵等,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與對比的能力。
2.學生歸納惠山泥人特點
視頻播放:泥人工藝大師介紹惠山泥人的由來,并簡要介紹惠山泥人的制作技藝,惠山泥人背景下的文化內(nèi)涵與存在的現(xiàn)狀。
3.教師總結(jié)
泥塑作為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部分,在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造型夸張生動,形象憨態(tài)可掬,同時,鮮艷強烈的色彩將中國勞動人民的純真、熱烈、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反映出勞動人民濃厚的生活情趣。
(三)教師示范
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教授塑造的方法;同時保持造型夸張、配色鮮艷亮麗、有紋樣裝飾的特點。
三、教學反思
《泥土的味道·惠山泥人》這一節(jié)課是基于欣賞民間工藝美術泥塑展開的,可以作為綜合探究課程來學習,其目的就是使學生能了解這一傳統(tǒng)工藝,激發(fā)對其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作熱情。在課堂練習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制作中來,體驗做泥塑的樂趣,深入體會美術創(chuàng)作是來源于生活。從而遇到造型困難,如粘合度不夠等問題,這也是對其心理承受力的一種考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傳統(tǒng)民間工藝美術的情感,全面提升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受限,可能不利于學生制作和細節(jié)上的處理,需要課后的延展,更需要考驗學生的耐心和細致。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