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茗方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基層社會治理的環(huán)境和背景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避免基層尤其是城鄉(xiāng)貧富差距過大,建設戰(zhàn)略的核心定位正逐步向農村傾斜,“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應運而生?;鶎狱h建作為“鄉(xiāng)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直接影響著鄉(xiāng)村治理的成效?;诖?,本文從基建黨建的角度出發(fā),嘗試探究和分析基層治理與鄉(xiāng)村振興雙引領的作用。
關鍵詞: 基層黨建;基層治理;鄉(xiāng)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6.275
1 引言
基層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是黨執(zhí)政的基層細胞,也是社會治理最基礎的單元和最深厚的支撐點,因此,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特別是城鄉(xiāng)基層的現代化,意義重大。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要想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必須從基層治理,特別是城鄉(xiāng)基層治理的現代化做起。
2 基層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
2.1 黨員隊伍建設問題?,F有基層黨員隊伍人員構成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發(fā)展存在局限性,特別是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上更是如此。在經濟社會持續(xù)繁榮的大環(huán)境影響下,農村基層普遍存在人才外流現象,大多數具備專業(yè)素質和綜合能力突出的優(yōu)秀人才集中到城鎮(zhèn)等發(fā)達地域工作。在對很多新生代后備力量進行工作意愿調查統計時,部分年輕人都表達了對進入鄉(xiāng)村工作的抵觸、抗拒心理,認為這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甚至一些在本村有才干的綜合型人才也認為學以致用就要走出農村。因此,現今農村基層隊伍普遍存在老齡化、低學歷化現象,農村干部不僅工作方式相對簡單,靈活度偏低,理論知識儲備也不充分,給基層社會治理帶來了諸多不便。
2.2 活動成效不顯著。在推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過程中,基層黨建活動開展的成效并不顯著,主要是由于活動的形式和手段過于單一。具體來看,基層組織安排部署各項工作的形式主要就是召集農村群眾“開會”,對不同問題、不同群體缺乏有針對性、有吸引力的得力措施。要進一步提高工作成效,就必須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通過有針對性的開展豐富多樣的形式,吸引群眾、引導群眾參與解決不同實際問題。例如,可以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對部分鄉(xiāng)村的土地流失情況進行動態(tài)演示,近五年內的數據比對可以利用統計表的形式直觀呈現,清楚明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基層黨建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三會一課”,而就現如今一些黨建組織的執(zhí)行來看,“三會一課”的開展距離既定標準也還有不小的差距。
2.3 核心指導作用不明確。部分地區(qū)在開展鄉(xiāng)村振興工作時,干部隊伍內部并沒有明確劃分工作權限,職責混淆、管理不當,基層黨建的核心指導作用有待加強。黨建工作的領導權力不明晰,下級在執(zhí)行時產生退卻、不作為的心理,不能對黨的要求和部署作出充分的認識,實踐能力大大減退。加之部分基層黨員干部理論知識儲備不足,現有知識儲備局限在入黨之前的準備階段,入黨后便不再持續(xù)跟進有關政治制度的學習研究,既有儲備很難適應當前日趨復雜的基層工作要求。
3 基層治理的路徑分析
3.1 法律制度保障公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明確“兩委會”的地位,根據憲法相關條例,“兩委會”具有自治屬性,因此,政府有關部門需及早明確“兩委會”的職能、權責等法律制度定位,避免通過行政級別如副科級建制等一系列手段將其定位為自己的下屬組織。對確實需要“兩委會”協助處理的事務必須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但要避免將所有的基層行政事務都交由社區(qū)。要進一步強化基層群眾對“兩委會”的考評,基層群眾和“兩委會”存在著直接的聯系,雙方之間也最了解,因此“兩委會”的考評工作由公民直接進行不僅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時也能提高公眾對基層社會事務的參與度。
3.2 從“微改革”入手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與宏大的改革方式相比,“微改革”往往以問題為導向,在離群眾最近的領域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在公共服務供給的距離、時間、內容和方式等多方面方便人民群眾?!拔⒏母铩蹦軌蛴行苿诱疀Q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細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各地推進的“微改革”不僅能夠有效激發(fā)地方治理效能、提升地方治理能力,而且能夠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最大程度發(fā)揮政策的集成效應。
3.3 夯實村民自治發(fā)展的社會基礎。一是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重視基層,加強城鄉(xiāng)基層治理,就應將更多的社會資源、管理權限和民生服務下放到基層,把人力、財力、物力更多投放到基層,特別是農村基層,使其有職有權有物,能及時反映、協調和解決基層群眾的利益訴求,以全新的治理理念構建基層治理體系,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二是健全農村土地改革配套制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多樣化的實現方式,促進土地流轉,激發(fā)農村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正確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明確延長土地承包期,實現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三是推動“三農”問題解決政策。一方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提高農村資源的利用率,發(fā)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農業(yè)支持保護制度,根據市場和國際形勢變化,促進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提高農業(yè)競爭力。四是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yǎng)懂農業(yè)、愛農村和愛農民的人才力量和工作隊伍,不但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民主參與意識和協商合作精神強的新農民,而且要加強農村干部的建設,特別是“村兩委”主要負責人的培育和選拔。
4 結束語
公眾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是適應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所強調的多元主體參與下的共治要求的。但在目前參與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具體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之后,對應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今后進一步提高公眾參與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馮博.農村基層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困境與發(fā)展路徑研究[J].現代營銷(創(chuàng)富信息版),2018(12):115.
[2] 夏有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路徑選擇研究[D].中共重慶市委黨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