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化名)與田菲(化名)是相識多年的朋友。2016年,周倩的前夫向田菲借款40萬元,卻僅還了10萬元后就沒了音信。
這筆欠款讓周倩和田菲反目,田菲將周倩及其前夫一同起訴至法院,要求兩人共同償還這筆錢。訴訟期間,田菲撤回了對周倩的起訴,并與周倩前夫達成調(diào)解。但對方再次反悔,沒有在約定的時間清償。
于是,田菲開始通過朋友圈哭訴,稱周倩“是個騙子、垃圾”“利用大家的信任勾結前夫騙了我那么多錢”。在與兩人的共同朋友私聊時,田菲更是用了“陰毒、缺德、早晚遭報應”等詞語。
據(jù)此,周倩將田菲起訴至法院,要求田菲在朋友圈公開致歉并賠償損失。但田菲認為她發(fā)布的內(nèi)容“只向朋友圈里的部分同學分組可見,提醒身邊朋友不要上當,不是針對社會公眾”,辯稱其所發(fā)布的內(nèi)容影響范圍很小。
經(jīng)審理,法院認為,在周倩前夫未按期還款后,田菲本應通過合法途徑解決借款問題,但她卻通過在朋友圈發(fā)布消息等方式發(fā)布了借款相關內(nèi)容。雖然陳述了借款情況,但也多次使用了對周倩人身攻擊性的文字,客觀上導致周倩的人格受到貶損,社會評價降低。
綜合全案情況,法院判決田菲應連續(xù)7日在其微信朋友圈刊登向周倩賠禮道歉的聲明,并賠償周倩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元。
北京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綜合審判二庭法官張博表示,微信作為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社交軟件,用戶的好友多為現(xiàn)實中的朋友、同事等,一旦不良言論通過這個平臺傳播,極易對他人的工作、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導致他人社會評價降低。通常來說,無論是微信朋友圈還是微信群,都非“私人空間”,在使用時均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不得侵害他人權益。
“賠禮道歉的范圍,要綜合原告的訴訟請求,以及侵權行為的影響范圍來綜合考慮?!睆埐┍硎荆梢?guī)定,侵害他人名譽權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則更詳細地規(guī)定了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要求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因此,如果原告在訴訟請求中明確要求被告在自己的朋友圈中進行賠禮道歉的,法院在查明案件事實后,可予以支持。
(《北京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