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林凱 秦 鈴
古劍的發(fā)展與演繹
岳林凱 秦 鈴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劍作為中華武器庫中的一種重要兵器,劍的產生與發(fā)展經歷了石器時期、青銅時期和鐵器時期直至今日,劍伴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經研究發(fā)現,劍由生產工具到戰(zhàn)爭中的武器,再到具有文化蘊含的一種器物,已脫離了器具功能的單一作用,逐漸發(fā)展為具有文化內涵的象征物,如代表身份、地位、權利等,甚至被作為祭祀的法器。
劍文化;發(fā)展;演繹
劍自古到今都被視為圣品,故皆以持之為榮。劍在青銅時期和鐵器時期的初期乃是軍事戰(zhàn)爭中的主要武器,見證了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分分合合。直至漢代環(huán)首刀的出現,其軍事使用價值才逐漸喪失。在之后的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劍逐漸被政客禮化、被術士神化、被文人詩意化,劍已經不僅僅是功能單一的兵器,其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屬性。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劍特有的俠義內涵,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品質的代表,更是一種心態(tài)和審美的表達。如今,劍在中華兒女心中的崇高地位依然是其他兵器所無法比擬的,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力也從來沒有減弱過。
劍的產生與人類的生產勞動是密不可分的,在距今4400年前,在今江蘇北部和山東南部的廣大區(qū)域內居住著大汶口文化的居民,他們過著原始的耕作生活,短石劍便是他們的生產工具,不僅用于生產勞動,也用作與同類或者野獸搏斗的工具。江蘇邳州市大墩子出土了一件21厘米的石劍,用整塊岫巖磨制而成,柄部挖空成環(huán)形,劍身過渡尖細,有規(guī)整的尖峰和劍刃,該石劍應該是劍最初的形態(tài)。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中國大約在這個時候也進入了青銅時期。《越絕書》稱“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由此,劍進入了青銅劍時代。有出土的文物顯示,青銅劍的發(fā)展經歷了由短及長的過程,從山西柳林高紅出土的商晚期青銅劍長23.5厘米,到吳越青銅劍興起時的58.3厘米(以吳王夫差劍為例),這應該是青銅劍發(fā)展的必然過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戰(zhàn)爭實際需要決定的;另一方面是冶煉水平和青銅材質決定的。隨著冶煉水平的不斷進步,鐵器開始流行,鐵劍的使用使得劍的長度進一步增加,如湖南益陽赫山廟出土一把78厘米的鐵劍。鐵劍的廣泛使用是中國兵器史上巨大的進步,雖然其型制與青銅劍大致相同,都是扁莖、折肩加劍首,其劍格或有或無,但是其長度的提升使得劍的攻擊效果增加,提高了實戰(zhàn)能力。漢代的鐵劍更是達到了1米以上,如河北定縣北莊出土的鐵劍長度達到112厘米。至東漢時期,隨著軍事戰(zhàn)爭中作戰(zhàn)技術和經驗的不斷提高和積累,環(huán)首刀的出現逐漸改變了劍在戰(zhàn)爭中重要地位,劍也因此逐漸退出軍事舞臺。但是退出軍事領域的劍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宮廷在民間大放異彩。
眾所周知,至春秋晚期,戰(zhàn)爭愈演愈烈,規(guī)模急劇膨脹,作戰(zhàn)地域空前擴大并且復雜化,因此車戰(zhàn)開始衰落,步戰(zhàn)逐漸興盛。進入戰(zhàn)國后,步戰(zhàn)戰(zhàn)爭成為主要方式,作戰(zhàn)方式的改變?yōu)閯υ趹?zhàn)爭中的廣泛使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劍成為軍事格斗中的主要武器,劍的實用性劍技也得到巨大提升。
劍在軍事戰(zhàn)爭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時,在民間更是受到武藝家們的青睞。劍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技擊性和對抗性質的擊劍活動。擊劍主要是兩人持劍對峙相搏,具有一定的規(guī)則,是一種提高劍術水平的實戰(zhàn)演練。劍的招式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云等為主[1]。在冷兵器時代,擊劍活動十分常見,從仗劍而斗到以木代劍相較,說明擊劍活動在發(fā)展過程具有了健身娛樂的性質。明代俞大猷著有《劍經》,其中包含擊劍的戰(zhàn)略以及戰(zhàn)術法則,對之后的劍術攻防套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另一種則是更具娛樂性的劍舞,劍舞分為單人、雙人和多人等多種形式,其特點是剛柔并濟、矯健優(yōu)美。劍舞較早的記載來自《孔子家語》:“子路戎服見于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wèi)乎?”說明劍舞在發(fā)展初期主要具有攻防積極的特點[2]。在唐代,這兩種形式的劍活動都頗為盛行,玄宗時有將軍裴旻,擅習刀劍,劍舞甚絕。據唐人所撰《獨異志》載,裴旻劍舞極為驚心動魄,臨結束時,?!白笮页?,擲劍入云,高數十丈,電光下射,旻引手執(zhí)鞘承之,劍透空而下。觀者數千人,無不悚懼?!盵3]可見,裴旻劍舞實際上融合了劍術和雜技的因素,不僅僅是合著音樂的拍節(jié)旋轉進退,而且有高難度的技巧表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國情的需要,劍的技擊性已經逐漸消失,作為競技體育項目的擊劍和武術套路中劍術仍在發(fā)展,這是新時代劍技的發(fā)展趨勢,其更多的具有健身性和娛樂性。
青銅劍時期,劍是軍事戰(zhàn)爭中重要的兵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需要,劍的功能逐漸多樣化,制作精美、佩戴方便的劍開始成為貴族佩戴之物,以彰顯其身份和地位,由此開始出現由特殊材質和工藝制造而成的寶劍,為貴族們所青睞。古時候,劍更是被看作是龍的化身,成為帝王的象征。秦漢以后,劍更是成為帝王授命之時的重要器具,因此許多寶劍為帝王們所擁有。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冶鐵業(yè)水平的提高,鐵劍開始逐漸流行,劍開始逐漸普遍化。據《晉書》記載:“漢制,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劍?!彪S著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劍成為區(qū)分階級和等級的載體。據《隋書·禮儀志》記述,不同官品只能佩戴相應的配劍,不能越級佩戴,其輿服制度規(guī)定:“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佩劍的不同材質和長短也標志著佩劍人的身份[4]。在封建王朝,有一種特殊的劍叫尚方寶劍。尚方寶劍其實是古代帝王收藏在“尚方”的劍,乃帝王的御用之劍。漢代時尚方制作的劍被稱作“尚方斬馬劍”;到元代時已經執(zhí)行隆重的授劍儀式;臣子攜尚方劍代君之事,建立尚方劍制度并賦予其專斷權利,開始于明朝萬歷年間;至清代皇帝不愿將這種權利交于臣子,至此尚方寶劍停止鑄造。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劍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劍作為正義和俠義的象征仍被現代人所推崇。最初劍是俠士的佩戴之物,在急人所難時以劍示人,以武力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在春秋戰(zhàn)國時,佩劍而行、仗劍遠游是俠士們常見之事,正因此,劍逐漸被賦予除暴安良的正義之氣,成為正義的象征。另外,劍與道家的結合,成為道士手中的法器,具有了辟邪的作用,使劍披上了靈性的外衣,成為行使法力的載體。
古代佩劍既是一種身份的表達,同時又是俠義舉動的體現。韓非言俠:“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jié)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彼麑b士稱為帶劍者,說明劍對于俠士的重要性。因犯五官之禁,行行俠仗義之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無視國家的法規(guī),漢之后便被國家所不容,這種仗劍行俠的俠士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劍成為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修心正性和寄托情懷的物品?!皠Ψ侨f人敵,文竊四海聲”是李白詩劍情懷的表達;“拔劍欲與龍虎斗”是杜甫仗劍浪跡天涯的豪情壯語。他們挾劍而詩,以詩托情,以劍寄志。賈島《劍客》曰:“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备菍⒆约撼霰姴湃A與宏大理想融入刃白如霜、寒光閃爍的利劍形象,其才不可測、其志不可擋的人格形象凸現無遺,以劍來彰顯自己高潔的人格理想[5]。南宋愛國將領辛棄疾更是劍指三秦,其愛國情懷仍是當代人學習的榜樣。如今的劍更是一種精神的表達,革命先烈在國家危難之際,敢于亮劍,敢于拼搏,為革命事業(yè)奮不顧身,亮劍精神成為革命家們意志和精神的寄托,激奮著共產黨員們不斷取得勝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佩劍已經成為保家衛(wèi)國的代名詞。新型的戰(zhàn)機、國產航母等一次次執(zhí)行護衛(wèi)國家安全的任務,他們成為實現中國夢新的“佩劍”。
劍從最開始的生產工具走向戰(zhàn)爭中的重要武器,它見證了人類逐漸走向文明的過程,又從作為戰(zhàn)爭中的主要武器到文人腰間的佩劍、道士手中的法寶乃至懸掛于廟堂之上,在不同使用者的不同使用方式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和意義。劍已經超出了武器的范疇,是俠士行俠仗義的武器,是仁人志士修身正己的寄托,是文人體現情感節(jié)操、實現宏圖大志的表達,是愛國將領英雄氣概的展現,是新時代保家衛(wèi)國的代名詞。它從一件器具轉化為一種象征,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如今,劍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仍然豐富和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因此,弘揚和繼承中國劍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1]王志遠.劍術之尋真(上)[J].武當,2005(11):27-28.
[2]邢金善.“劍文化”散議[J].東方收藏,2013(1):69-71.
[3]杜國友,藺志華.對競技武術套路發(fā)展的一些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6):88-90.
[4]喬媛媛.古代劍文化的歷史尋繹[J].遼寧體育科技,2016,38(6):102-105.
[5]李馨.古典詩詞中劍文化特質之管窺[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7(4):4-6,12.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cient Sword
YUE Linkai , etal.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岳林凱(1990—),碩士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