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萍,周小燕
(海安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江蘇 南通 226600)
急性腦卒中(ACS)患者因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網(wǎng)狀結(jié)構受到抑制,易致咽部肌群麻痹,造成喉部和舌部肌張力降低,引起舌后墜堵塞口咽部通道,出現(xiàn)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氧飽和度進行性下降,意識障礙加重[1]。合并舌后墜伴意識障礙的ACS患者多不能較好地配合常規(guī)吸痰,無法有效清除呼吸道深處的分泌物,增加呼吸道黏膜損傷和肺部感染的概率[3]。因此,我病區(qū)成立課題研究組,探索對ACS伴意識障礙患者通過口咽通氣管行氣道管理的護理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2018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ACS合并舌后墜伴意識障礙患者90例,經(jīng)病史和MRI證實為ACS,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6~10分。男58例,女32例,年齡61~85歲,平均67.4±5.6歲;急性病程3~18小時,平均8.7±3.6小時;出血性62例,缺血性28例。根據(jù)數(shù)字表示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吸痰措施。(2)觀察組:采用口咽通氣管吸痰措施。對腦卒中??谱o理組成員進行口咽通氣管相關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方法,經(jīng)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干預操作前,先向患者家屬告知采用口咽通氣管輔助呼吸的目的、方法、優(yōu)點、風險和維護要點。將患者取去枕平臥位,肩下墊一軟枕,采用雙手托下頜法開放氣道,助其張口。使頭稍向后仰,協(xié)助病人清除口腔分泌物;有義齒者,操作前取出義齒。操作者采用反向插入法,即將口咽通氣管的凹面向上抵住舌面插入口腔,必要時護士甲使用壓舌板向下壓住舌體輔助護士乙放置,當其前端接近咽后壁時(已通過懸雍垂),再將其旋轉(zhuǎn)180°凹面向下推送,使口咽管遠端位于會厭上方,予面罩5 L/min吸氧。如需吸痰時護士一人即可操作,吸痰時氧氣改鼻導管6 L/min吸入。
第7天時,觀察兩組的開放氣道所需時間、血氧飽和度(SaO2)、GCS、肺部感染率和護理滿意度等指標。
采用S P S S 22.0軟件處理,計數(shù)和計量資料分別以(n,%)和±s表示,組間用x2比較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的開放氣道所需時間、SaO2、GCS、肺部感染率和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指標的比較[( ±s),n(%)]
表1 兩組護理指標的比較[( ±s),n(%)]
組別 n 開放氣道時間(s) SaO2 (%) GCS(分) 肺部感染率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 48 7.36±1.58 94.58±3.54 12.37±2.13 4(8.33) 47(97.92)對照組 48 11.59±2.63 90.62±3.96 10.16±1.92 9(18.75) 42(87.50)
對于伴有意識障礙的ACS患者而言,如果不能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易導致呼吸困難等意外情況,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尤其重要。傳統(tǒng)方法是將吸痰管插入患者的口腔進行吸痰,患者的牙齒易咬合吸痰管,舌后墜給吸痰造成較多不便;吸痰管僅能吸出口腔內(nèi)淺表的分泌物,無法清除呼吸道深處的痰液,一次性吸痰量較少,吸痰時間較長、頻率較高,易造成患者呼吸道黏膜的損傷,并發(fā)呼吸道感染,對病情和意識恢復帶來負面的影響[5]。氣管插管可破壞上呼吸道的溫化、濕化和凈化功能,還會增加肺部感染、氣道損傷、意外拔管或?qū)Ч苊摮龅榷喾N并發(fā)癥,較多患者家屬不能接受。
鄧春華等[8]利用口咽通氣管弧形中空和對外支撐的設計特點,使吸痰管能夠順利抵達氣道的較深部位,從而徹底吸出痰液,促使和保持呼吸道通暢,提高血氧飽和度等血氣指標水平,減少窒息和肺部感染的機會。楊存美等[9]將口咽通氣管應用于重型腦血管病早期氣道管理中,顯著改善了呼吸次數(shù)和血氣分析指標,痰鳴音和痰液粘稠度明顯減輕,有效維持氣道通暢,提高吸痰效果和改善機體缺氧狀態(tài)。本研究觀察組的開放氣道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血氧飽和度明顯改善,改善了患者的機體缺氧狀態(tài),促進了腦神經(jīng)組織的恢復,使GCS等神經(jīng)功能評分得到顯著改善。采用口咽通氣管進行氣道管理對氣道的刺激損傷較輕,具有操作簡單、放置容易、無口腔舌頭黏膜損傷等優(yōu)點,患者家屬較易于接受并能積極配合臨床護理工作,提高了臨床護理質(zhì)量,增加了患方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ACS伴意識障礙患者進行口咽通氣管氣道管理,有效改善呼吸和神經(jīng)功能指標,降低肺部感染率,提高臨床護理質(zhì)量,增進了護患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