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霖洪 林晟 林敏 李國凱 林海
膿毒血癥就是指感染所引發(fā)的全身性炎性反應綜合征。有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行膿毒血癥到膿毒性休克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同時也是病情極速進展的過程。根據(jù)臨床資料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群體患有膿毒血癥并且出現(xiàn)膿毒性休克的病死率超過30%。因此,早期識別和診斷膿毒血癥并且對患兒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是降低患兒病死率的重點。當膿毒血癥發(fā)生時,機體會釋放出大量的炎性遞質(zhì)和炎性細胞因子,其能夠激活患兒的凝血系統(tǒng),并且與此同時造成患兒機體出現(xiàn)凝血系統(tǒng)功能紊亂,從而出現(xiàn)凝血或出血現(xiàn)象。另外,患兒發(fā)病后機體的乳酸水平會急劇升高,因此血乳酸水平和小兒危重病評分與患兒病情的危機程度和預后均存在著密切關聯(lián)[1-2]?;诖?,本文對我院在2017 年2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50 例重癥膿毒血癥患兒血乳酸水平變化及其與凝血功能異常的關系進行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對我院在2017 年2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50 例重癥膿毒血癥患兒進行研究(n=50),隨機抽取同期非重癥膿毒血癥患兒50例作為對照組(n=50),分析兩組患兒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的血乳酸水平、APTT、纖維蛋白原以及D-二聚體水平。其中,重癥組患兒男性30 例,女性共有20 例,年齡范圍在12~70 個月,平均年齡為(48.51±2.39)月;非重癥組患兒男性24 例,女性共有26 例,年齡范圍在14~70 個月,平均年齡為(49.63±2.47)月。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及排除標準:本次研究排除合并心、肝、腎臟等疾病患兒;排除存在嚴重藥物過敏史現(xiàn)象的患兒;排除近期服用過影響本次治療結(jié)果藥物的患兒,所有患兒在本院經(jīng)過檢查后均符合《兒科感染性休克診斷治療標準》,確診為重癥膿毒血癥。
所有患兒在確診24 小時內(nèi)采集外周靜脈血,對APTT、纖維蛋白原以及D-二聚體水平進行檢測,采集患兒動脈血進行血乳酸水平檢測。如若24 小時之內(nèi)患兒病情逐漸嚴重,那么醫(yī)護人員務必反復檢測患兒的血乳酸水平和APTT、纖維蛋白原以及D-二聚體水平,同時進行詳細記錄。
分析兩組患兒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的血乳酸水平;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各項指標,包括APTT、D-二聚體以及纖維蛋白原。
本次實驗研究使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20.0,其中使用(±s)進行計量資料兩組患兒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的血乳酸水平、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各項指標對比,結(jié)果用t檢驗;用[n(%)]進行計數(shù)資料對比,結(jié)果用χ2檢驗,如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P<0.05說明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
重癥組患兒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的血乳酸水平均高于非重癥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非重癥組患兒治療后臨床各項指標均好于重癥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對比兩組患兒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的血乳酸水平 (±s,mmol/L)
表1 對比兩組患兒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的血乳酸水平 (±s,mmol/L)
組別 例數(shù) 入院時 入院24 h 入院48 h非重癥組 50 3.11±0.23 2.55±0.34 1.29±0.26重癥組 50 5.58±0.29 3.58±0.22 2.91±0.39 t 值 - 47.186 9 17.984 5 24.439 0 P 值 - 0.000 0 0.000 0 0.000 0
表2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各項指標(±s)
表2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各項指標(±s)
組別 例數(shù) 纖維蛋白原(ng/mL) APTT(s) D-二聚體(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非重癥組 50 2.58±0.24 2.73±0.35 178.59±12.29 196.25±14.68 1.93±0.42 0.89±0.11重癥組 50 2.55±0.22 2.92±0.18 176.27±13.64 180.22±21.05 1.85±0.33 1.27±0.22 t 值 - 0.651 5 3.413 6 0.893 5 4.416 7 1.059 0 10.924 2 P 值 - 0.516 2 0.000 9 0.373 8 0.000 0 0.292 2 0.000 0
膿毒血癥主要是由于細菌感染所形成的全身性炎癥反應,治療后患兒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如若患兒發(fā)病后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那么病情則會進一步發(fā)展,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患兒出現(xiàn)膿毒性休克以及多個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因此,有效預測和治療膿毒血癥是當今臨床醫(yī)學研究重點。根據(jù)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4],判斷膿毒血癥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的主要關鍵就是膿毒血癥患兒感染以及循環(huán)和凝血功能障礙的預測。
乳酸是葡萄糖無氧代謝的最終產(chǎn)物,主要是由葡萄糖通過糖酵解途徑在患兒的細胞將中形成代謝生成,正常人體的動脈血乳酸濃度為0.61 mmol/L。乳酸的代謝途徑主要是是從患兒腎臟排泄以及從患兒的乳酸托磷酸生成丙酮酸[5-7]。正常情況下,人體排泄到尿液中的乳酸濃度小于2%,也就是在高乳酸血癥的情況下患兒血中乳酸水平如說超過10 mmol/L,那么就會有超過9%的乳酸會通過患兒尿液排泄[8-9]。
血乳酸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對乳酸中毒患兒來說有著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同時如若患兒的血乳酸水平持續(xù)增高,那么該項指標可以作為患兒疾病嚴重程度預測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由于膿毒血癥患兒存在組織低灌和缺氧的現(xiàn)象,此時糖酵解過程加速,進而造成患兒乳酸形成量增加,使得患兒出現(xiàn)高乳酸血癥,這也是患兒出現(xiàn)膿毒性休克的重要性指標[10-12]。
通過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重癥組患兒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的血乳酸水平均高于非重癥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重癥組患兒治療后臨床各項指標均好于重癥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乳酸濃度與凝血功能指標異常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即血乳酸濃度越高,那么患兒的凝血功能指標異常程度越強,患兒膿毒血癥疾病嚴重程度越高。
綜上所述,血乳酸水平是臨床醫(yī)護人員判斷重癥膿毒血癥患兒疾病程度的重要性指標,這對于醫(yī)護人員的后續(xù)臨床治療方案的擬定有著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