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語文教學理念的拓展,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詞語教學的重要性。為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打好學習根基,教師需要從積累詞匯量的角度出發(fā),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從根本上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文章就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理解方法,進行簡要的分析與研究,希望能夠對教師開展詞語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方法;語文能力;詞語含義
一、 聯(lián)系實際生活,理解詞語的含義
知識源自實際生活,語文學科也不例外。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歷,所以會很難理解一些抽象性的詞語。因此,要想學生學好語文知識,教師需要從基礎抓起,逐步強化學生的字、詞能力。從某種層面上看,將語文教學生活化,能夠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生活能力,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能力。只要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jīng)驗,就能夠使他們在生活中提煉出更多的詞語知識?;诖耍瑸槭箤W生正確理解詞語含義,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結合生活實例,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思維,使學生在生活中品味詞語的用法,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詞語的竅門。首先,教師需要遵從小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從激發(fā)想象力的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經(jīng)驗中揣測詞語的含義。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春夏秋冬》教學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利用一年四季的景象,整合本節(jié)課的詞語。通過以今天的天氣為教學切入點,與學生一同探討問題,從而遷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喜歡組詞、造句。如教師可以看看窗外,然后深情地問:“小朋友們,今天上學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風呢?”學生會積極地說:“今天有風?!睘楸WC教學的銜接性,此時教師可以繼續(xù)發(fā)問:“小朋友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學生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春天?!睘檎{動學生的思維,教師繼續(xù)追問:“春天吹的風叫春風,夏天下的雨叫什么呢?”學生會沿著教師的思路,在腦海中組合詞語,從而得出結論:“夏雨?!庇纱丝梢钥闯?,運用這種引導方式,往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組詞能力,促進學生理解詞語的含義,還能從多角度上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其次,利用小故事豐富詞語形象,往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尤其是在教師的要求下,學生還能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夜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全文。利用“朗讀”的方式,增進學生的語文情感。在朗讀結束后,教師應要求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坝赂摇币淮蔚暮x相對抽象,學生缺乏生活經(jīng)驗,很難準確地理解其詞義。為使學生真正理解該詞義,教師應利用小故事突出詞語的內涵,幫助學生掌握該詞的用法。如:“從前有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總會選擇逃避,所以他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突然有一天,在神仙的點化下,他覺得應該改變自己。于是他開始努力學習,積極工作,不斷克服困難,最后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人。”依托此故事,教師可以從側面上講解勇敢的含義,從而使學生從故事情節(jié)中感悟到“勇敢”的內涵。最后,教師應重視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對學生進行適當、適度的詞語教學。通過帶領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解讀詞語,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用詞能力。例如,教師在教《荷花》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學生的視野。通過展示荷花的姿態(tài)、形象,使學生感知“冒出來”這個詞語的傳神性。依托荷花“冒出來”的瞬間,讓學生充分感知荷花的生長過程,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 運用類比的方式,推敲詞語的用法
對于小學生而言,運用類比教學法講解詞語,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將容易混淆的詞語類比出來,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詞語的記憶,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詞語的內涵。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利用類比詞語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詞語知識,促進學生準確推敲詞義。首先,教師應掌握學生的個性,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通過結合文本內容整合詞語,使學生從詞語搭配、語感節(jié)奏上記憶和理解詞語。例如,教師在教《彩色的夢》時,可以圍繞“夢”展開系統(tǒng)性的詞語教學。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小組中自由探討夢的意象。利用“自由組詞”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用“夢”組詞造句造,然后將所學生所組的詞整合在一起,進行系統(tǒng)性的詞語教學,促進學生掌握詞語的用法。以“尋夢、做夢、造夢”等詞語為例,教師可以簡要地剖析這些詞語的含義。利用“找毛病”的方式,讓學生正確解讀這些詞語在句中的含義。如教師可以造句,“昨天晚上我造夢了,夢到我很開心?!碑攲W生讀此句后,立刻會感知到“造夢”二字的不恰當,從而準確區(qū)別這些詞語的用法。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加強詞語理解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詞語的認知力,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其次,詞語作為語文知識的基礎,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前提,也是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為使學生準確理解詞義,合理運用詞語,教師需要從發(fā)展思維品質的角度上,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通過全方位地訓練思維,促進學生積累詞匯量,以及增進語文情感。通過理解詞性,教會學生使用詞語的方法,使學生在造句練習中準確地掌握詞語含義。以詞語“綠色”和“綠化”為例,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二者的詞性。依托“這片草地是綠色的,給了人們一種走進大自然的感覺”和“為了保護小區(qū)的環(huán)境,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綠化活動”。通過在句子中區(qū)分詞性,以及幫助學生區(qū)別二者的含義,更容易加強學生對這兩對詞語的理解。
三、 依托作者的相關信息,強化對詞語的理解
從某種層面上講,掌握作者的信息,有助于找尋文章主旨大意,以及感知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講述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寫作背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掌握作者信息后,更加容易地推敲文章中的詞語含義,體悟詞語的情境意蘊。首先,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點著手,選擇內涵豐富的文章供學生閱讀。通過細致性地講述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寫作背景,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情感,使學生體悟情感過程中思索文章中某些詞語的含義。通過讓學生發(fā)揮潛能,反復推敲詞語的內涵,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例如,教師在教《靜夜思》時,可以將李白的生平事跡講述給學生聽。通過在故事中刻畫李白的性格特征,讓學生體悟到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從而使學生在應對該詩時,能夠從李白的立場感知思鄉(xiāng)之情。在閱讀全詩時,教師應要求學生細細咀嚼詩詞中的字、詞,并從“月亮”的意象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懷,從而使學生在掌握詩詞大意后,準確地理解詩中的各個詞語的含義。其次,教師應重視利用詞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情感。依托詞語的內涵,豐富學生的語文思想,從而加強學生對詞語理解的同時,促進學生積累更多的學習技巧。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從寫作方法、修辭手法等方面,展示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通過培養(yǎng)學生語言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把握詞語的用法。例如,教師在教《秋晚的江上》時,可以結合文章的背景資料,簡單地陳述下作者的寫作思想。通過帶領學生閱讀文章的好詞好段,讓學生在積累素材的同時,品味文本中優(yōu)美華麗的詞語,從而不斷熏陶學生的詞語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 營造詞語情境,體悟詞語的意蘊
將詞語內涵情景化,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語言思維,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通過刻畫情境形象,促進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到詞語的內涵。首先,教師應巧用文本教材內容,挖掘詞語內涵。通過突出詞語情境,不斷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觀潮》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刻畫“潮水”的形象。通過依托“漲潮”和“退潮”的情境,使學生在觀察情境中體驗詞語的意境和內涵,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詞義,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潮水”造句,突出“潮水”的形象,促進學生更好地在寫作中運用該詞語。其次,教師應從多角度創(chuàng)設詞語情境。通過將詞語抽象、具象意義區(qū)分開來,不斷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師在教《繁星》時,可以巧用“星星”這一意象,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性的詞語教學。通過在造句中應用該詞語,幫助學生識別該詞語的含義。如“今晚的夜色真漂亮,天空中有許多星星”“每一個偉大的人,都會變成天空中的一顆星星”。通過對比兩個句子中“星星”的含義,促進學生掌握詞語運用的方式方法。
五、 聯(lián)系文本上下文,多層面推敲詞義
閱讀是積累知識的有效途徑。想要學好閱讀,教師需要從詞匯基礎抓起。通過運用閱讀技巧,挖掘文本內容的思想大意,使學生在結合全文、自然段、句子,準確地推敲出某些詞語的含義和用法。首先,教師應從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角度出發(fā)。利用“找線索”的方式,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尋作者的思想情感。通過沿著情感方向,品味某個生詞的意境,從而使學生掌握該詞的用法。例如,教師在教《爬山虎的腳》時,可以結合文章各自然段的內容,找尋到文章中的關鍵詞“嫩綠”等,促進學生推敲出“枯萎”的大概含義,從而達到詞語教學的目的。其次,教師應結合文本內容,營造詞語的具體情境,促進學生理解詞語的含義。一般來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思想。如果教師不能準確拿捏詞語教學的方法,那么學生理解詞語會變得越發(fā)吃力。為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需要聯(lián)動全文,借助信息技術,加強對某個詞語語境的刻畫,從而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教《恐龍》時,可以“千奇百怪”成語為例,開展深入性的詞語教學。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刻畫各種各樣的恐龍,如劍齒龍、霸王龍、獨角龍等,使學生能夠在觀看視頻中感悟到“千奇百怪”的含義。
六、 結語
總之,為提升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能力,以及準確、恰當?shù)剡\用詞語,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語文教學。依托實際生活、類比詞語、作者信息、營造情境、聯(lián)動全文等方式,不斷幫助學生找尋適合自己理解詞語的方式方法,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尚義.小學語文詞語教學方法的分析與探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2):127-128.
[2]吳建生.詞語教學也需遷移運用——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為例[J].新教師,2019(9):58-59.
[3]童慧.淺談低年段詞語理解教學方法[J].小學教學參考,2018(31):67.
作者簡介:
賀忠德,甘肅省武威市,武威市涼州區(qū)清源鎮(zhèn)周府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