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中包含了豐富的管理思想,只要充分學習,就可以利用其中的管理理念治理企業(yè)。本文從仁者愛人、道德修養(yǎng)、取信于民三個層面論述了《論語》中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關(guān)鍵詞:論語;以人為本;企業(yè)管理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姟墩撜Z》中包含了豐富的管理思想,只要充分學習,就可以利用其中的管理理念治理天下。這種思想被我國歷朝歷代的君王所接受,從漢朝開始“獨尊儒術(shù)”,到清朝康乾盛世,我國一直用儒家文化思想治理國家,并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漢、唐、宋、元、明、清多個朝代中,我國國民經(jīng)濟總量一直處于全球首位,這在世界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和我國各個歷史時期都重視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有非常大的關(guān)系。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論語》有哪些管理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可以促進企業(yè)提高勞動生產(chǎn)效率,提高勞動者的生產(chǎn)積極性,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企業(yè)管理理念。
一、以人為本要有仁愛之心
以人為本就是要以民為本,對企業(yè)來說就是關(guān)心和愛護職工,這就要求管理者有仁愛之心,從員工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把員工當做自己的親人??鬃诱f“仁者愛人”,對人要寬厚。但是《論語》關(guān)于“仁”的概念也不單單表現(xiàn)在博愛上,而是在仁愛的基礎上派生了很多內(nèi)容。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保ā墩撜Z·顏淵》),孔子認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一個管理者必須要具有仁德的本性,首先做到的就是要博愛寬厚,然后要了解別人。對此樊遲并沒有深入了解孔子的意思,孔子進一步舉例說明,愛人和知人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把一個思想正直的人放在一個思想歪曲的人上面,那么上行下效,思想歪曲的人,就會慢慢變得思想正直了。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得到兩點啟示:一是仁者要無私,只有這樣才有教無類,一視同仁;二是要知人善任,要舉薦和提拔思想正直的人,這樣下面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變的思想正直。
在這方面,孔子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的?!皫?,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在古代,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資產(chǎn),馬廄失火,孔子首先想到的是人有沒有受傷,不問馬并不是說孔子不重視,而是在保證了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管馬的人應該會處理好馬是否受傷的問題,自己沒有必要“越殂代庖”,也就是《論語》中說的“在其位,謀其政。”這充分說明了孔子人仁者愛人、知人的胸懷。
二、以人為本要注重道德修養(yǎng)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保ā墩撜Z·為政》)。意思是管理者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好比天上的北斗星,它的位置確定了,其他的星星都會圍著他轉(zhuǎn)。我認為這一句是管理者以人為本進行管理的最高境界,已經(jīng)接近了老子《道德經(jīng)》“無為而治”的思想。作為企業(yè)管理者來說,只有通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采用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才可能讓所有員工緊緊圍繞在自己的周圍,自覺遵守企業(yè)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就像北斗星那樣,讓所有的星星都緊緊圍繞。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這一段是孔子論述管理者如何管理下屬的,其中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政令來教育,用處罰來避免犯錯;另一種是以道德修養(yǎng)來教導,以禮儀規(guī)則避免員工犯錯。這兩種方法雖然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管理目標,但是結(jié)果卻有非常大的差異,這就是以人為本和把人看作機器的區(qū)別。在近代管理學剛剛萌芽的時候,泰勒提出了“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這就好比孔子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钡强鬃诱J為這樣造成的結(jié)果是“民免而無恥”,員工雖然因為害怕處罰不去做,但是內(nèi)心里免不了有抵觸情緒。
孔子提倡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只有對員工進行道德教育,用道德和禮制來約束規(guī)范大家的行為,這樣員工對規(guī)章制度遵守起來會更加到位,不會做出格的事情,一旦違反規(guī)定內(nèi)心會有羞恥感。這樣員工才有歸屬感,有主人翁意識,而不是被強迫的。
三、以人為本要取信于民
作為管理者來說,如何要求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只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才能夠讓員工信服?!鞍Ч珕栐唬汉螢閯t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保ā墩撜Z·為政》)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如何取信于民,孔子說,選用正直的人,廢止邪惡的人,這樣老百姓就服從;反之,如果邪惡的人擋道,正直的人受到迫害,老百姓就不會信服。
《論語·子路》中有云:“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路向孔子請教管理的問題,孔子回答說,自己要身先士卒,然后帶領大家共同努力。子路讓孔子更進一步的解釋一下,孔子說,管理者要不知疲倦,也就是說要一直這樣堅持下去,不能只是做做樣子。由此可見,在《論語》中,管理者首先是一個合格的生產(chǎn)者,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往往要求管理者必須有基層工作經(jīng)歷,目的就是為了讓管理者能夠了解基層生產(chǎn)實際,傾聽廣大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只有這樣管理者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夠踐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古代“問政”就是做管理,《論語》中孔子關(guān)于問政的論述非常多,其中對管理者的自身要求是最常見的,孔子要求管理者必須做到自身正直?!凹究底訂栒诳鬃?,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孔子說管理就是先管好自己,如果你自己率先端正了,你下面的人誰還不敢端正自己呢?《論語·子路》中提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一個管理者自身端正,率先垂范,即便不做明確的要求,員工也會照著辦。相反,如果領導自己不率先垂范,即便有規(guī)定,往往也很難落實。
總之,《論語》內(nèi)容博大精深,其中蘊含了豐富的管理思想,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國家治理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關(guān)于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貫穿其中,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值得現(xiàn)在企業(yè)管理者認真學習和挖掘。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作者簡介:
狄燕(1970—)女,漢族,山東濟南人,萊蕪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