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平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理論課”)是高校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變革,需根據(j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踐行“情”“理”的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校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過程中要努力實現(xiàn)“八個統(tǒng)一”,讓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豐富的理論內(nèi)涵,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規(guī)律,致力于推進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情”“理”交融 八個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48
"Emotion" and "Reason" Blend to Realize "Eight Unifi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Weiping
(Yi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need to practic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emotion" and "reas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speech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ymposium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strive to achieve "eight reunification"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the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grasp the teaching ru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es,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period.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motion"; "reason"; blend; eight unification
1 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八個統(tǒng)一”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明確針對學校的思政理論課提出了“八個統(tǒng)一”的嚴格要求,它們既是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經(jīng)驗的一種科學、系統(tǒng)的概括,也是教育界思政理論課建設規(guī)律的認知與運用上升到新境界的重要體現(xiàn)。[1]具體而言,思政理論課的“八個統(tǒng)一”要求如下:
第一,思政理論課教學要實現(xiàn)“政治性”與“學理性”的有機統(tǒng)一。教師在開展思政理論課時,要站在學術的角度講政治,同時也要運用真理與邏輯來向?qū)W生傳達新時代社會主義的理想與信念。教師在這一課程的創(chuàng)新變革中要做到這兩種特性的有機結(jié)合,才能夠從人才培養(yǎng)入手,增強未來社會主義接班人實現(xiàn)中國夢的自信心。
第二,思政理論課教學要實現(xiàn)“價值性”與“知識性”的有機統(tǒng)一。教師在開展這一課程的創(chuàng)新教學時,傳授知識是始終不變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這決定了該課程教學的知識性這一特點。而思政理論課同樣注重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這并非是教師通過單純傳授知識這一方式能夠?qū)崿F(xiàn)的,還需教師真正圍繞“塑造價值觀”這一核心,教導學生學會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第三,思政理論課教學要實現(xiàn)“建設性”與“批判性”的有機統(tǒng)一。思政理論課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思想道德框架,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此框架下進行正確的填充,幫助學生塑造個性化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同時,思政理論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與批判精神。這不僅包括學生的自我批判,還包括學生對一切錯誤政治思潮的批判,旨在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與對錯的良好思辨能力。[2]
第四,思政理論課教學要實現(xiàn)“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tǒng)一。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要關注的重點內(nèi)容就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以克服以往理論性過強、實踐性不足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足夠的理論知識內(nèi)涵的熏陶之下,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促使學生從實踐中檢驗真理,深化其對思政理論課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第五,思政理論課教學要實現(xiàn)“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有機統(tǒng)一。這意味著教師要對各種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要素進行統(tǒng)一,如教學目標、教學管理、教學方式方法等等。同時,教師也要樹立起多元教學觀念,從多個方面探索可行的教學手段,讓不同學習層次或者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能夠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的健康發(fā)展。
第六,思政理論課教學要實現(xiàn)“主導性”與“主體性”的有機統(tǒng)一。這主要是倡導教師要在思政理論課上發(fā)揮其主導作用,而學生則必須作為課堂上的主人,發(fā)揮主體作用,以顛倒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的學習地位。
第七,思政理論課教學要實現(xiàn)“傳輸性”與“啟發(fā)性”的有機統(tǒng)一。思政理論課的理論知識非常豐富,在某種程度上依舊需要教師將知識傳輸給學生。但是為了讓學生主動接受豐富的理論知識,還需教師堅持啟發(fā)性的原則,引發(fā)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思考,進而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知識內(nèi)化效果。
第八,思政理論課教學要實現(xiàn)“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這意味著教師在開展思政理論課時,不能僅限于開展課內(nèi)教學,還要開發(fā)其他的輔助性課程和教學活動,旨在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2 通過“情”“理”交融推進“八個統(tǒng)一”引領下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
2.1 將情感教育貫徹落實在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之中
“以情載理,情理交融”一直以來都是思政教師極為重視的教學方式,它迎合了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特點,也符合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中的學習特點與認知特點,有利于學生在情與理的感染之下有效內(nèi)化思政理論課的知識,掌握思政理論課的理性內(nèi)涵。[3]為實現(xiàn)“八個統(tǒng)一”,教師不僅要在思政理論課上推進情感教育,還要注重以實踐教學模式為平臺,展開更全面、深入的思政教學,實現(xiàn)思政理論課的橫性與縱性發(fā)展。
教師可先根據(jù)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精心導入《建國大業(yè)》、《感動中國》等影視片段,讓學生在賞析視頻內(nèi)容的過程中,走進充滿真情、真意的鮮活情境之中,然后從這些對社會思想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典型人物身上,挖掘出不同的閃光點,使其在直觀的感受過程中有效地領悟社會的人文內(nèi)涵與人文精神,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與人生體驗。為了增強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情理交融教育效果,教師還可鼓勵學生自主從新聞平臺或者其他網(wǎng)絡平臺中尋找與之相關的話題,并深化自己的認知。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加強實踐活動課程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組織學生參與到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活動中來。[4]在這方面,學生可參與的實踐活動涵括校園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在校園實踐活動中,教師可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從“建國”這一大層面轉(zhuǎn)化到“建?!边@一小層面上來,使其自主參與到多樣化的校園實踐活動之中,如校園綠化建設活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校園社團實踐活動等等。而在社會實踐活動方面,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參與到“三下鄉(xiāng)”“四進社區(qū)”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了解社情民意,并真正做到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解難題,以提高學生的思政工作實踐能力。
2.2 在情理交融原則上全面推進思政理論課的互動教學
互動教學雖然是思政理論課的基礎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新時代的互動教學應體現(xiàn)出多維性、協(xié)同性等多方面的特點,以彌補傳統(tǒng)互動教學的缺陷。在高校思政理論課的互動教學中,教師更要建立起多樣化的互動溝通方式,最大化地發(fā)揮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上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打破以往教師一味灌輸?shù)慕虒W束縛,真正實現(xiàn)思政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5]而教師要實現(xiàn)“八個統(tǒng)一”引領下思政理論課互動教學的目標,還需在情理交融的原則上優(yōu)化互動教學,其關鍵點就是通過多種方式將知識互動與思想情感互動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
比如教師可開展辯答式互動教學,讓學生根據(jù)自身實際,或者結(jié)合社會熱點問題,在活躍的互動交流氛圍之中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與交鋒。比如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理論課程教學中,可圍繞理想與信念的問題展開辯答式互動,啟發(fā)學生深化理解理想與信念的抽象定義及其內(nèi)在關系,并引導其結(jié)合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講述自己的理想與信念的變遷和發(fā)展。這一互動教學活動可有效發(fā)揮情理交融的作用,促使學生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提高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建立“以情感人”與“以理服人”兼容的教學模式
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中,教師應注重從個人的“情”和“理”出發(fā),結(jié)合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學方式,提高新時期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質(zhì)量。一方面,教師可從“情懷”“情致”“情景”三個方面,推進“以情感人”的教育策略。例如在“學習道德理論 注重道德實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發(fā)揮共情作用,與“中國夢”的大道情懷共振,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有一定價值與理性的情感,如“棄惡揚善”這一彰顯正確價值觀與理性精神的道德情感。隨后,教師可引入“該不該扶倒地的老人”這一情景,讓學生融入情景,對情景中的情感進行正確的認知,體會其中的情感。
另一方面,教師可從“信理”“明理”“化理”三個方面,推進“以理服人”的教育策略。比如教師在引入上述情景之后,可引導學生圍繞一個“理”字展開有條理的思考:(1)信理: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我們不可摒棄它,它始終是從古到今傳承下來的為人之道;(2)明理:人人都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人間美德的眼睛,不能因為偶然的訛人事故而否定傳統(tǒng)美德;(3)化理:站在換位思考的角度上正確看待這一道德問題:若倒地老人是自己的親人,你是否希望老人能夠被人扶起?由此得出結(jié)論:該扶起倒地的老人。在這一“以情感人”與“以理服人”兼容的教學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zhì)量明顯提升。
3 結(jié)束語
總之,“八個統(tǒng)一”整合目標下的創(chuàng)新教學要求能夠解決當前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矛盾,并提高其教學改革的實施效果。因此,教師應在“八個統(tǒng)一”的要求引領之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舉措,如將情感教育貫徹到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之中、全面推進情理交融模式下思政理論課的互動教學、建立“以情感人”與“以理服人”兼容的教學模式等等,致力于打造高度、深度、有效度集于一身的思政理論課,最終推進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整體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黃國翠.論“八個統(tǒng)一”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J].新西部,2020(06):153-154.
[2] 吳家華.“八個統(tǒng)一”: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根本遵循[J].紅旗文稿,2019.391(07):12-14.
[3] 林泰.高校思政課教學怎樣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J].求是,2019(12):42-46.
[4] 李忠軍.“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的內(nèi)在依據(jù)及其啟示[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5(03):131-139.
[5] 祁冰.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啟發(fā)性樣本的“八有”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9):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