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順 王立前
摘要:本文簡要梳理了“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分析了概念的基本內涵特征,進一步分析了“書法課程思政”的教育優(yōu)勢,指出書法課程隱形包容,由道入技,傳統經典等三個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并就書法課程如何實現思政教育,以及書法課程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提煉和思考。指出“書法思政”要在寫好漢字,用好經典,選好作品,講好故事等幾個方面深挖教育資源,形成具有書法課程特色的思政教育。
關鍵詞:高校;課程思政;書法;實現途徑
高職院校肩負著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培養(yǎng)建設者的光榮使命。為此,高職院校必須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抓牢、扎實,實施“三全育人”。在“思政課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等公共課教育陣地建好、用好的基礎上,全面實施“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高校“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
高校思政課程的建設發(fā)展經歷了從優(yōu)選課程內容為主的自身完善階段,完善和發(fā)展了思政類課程育人功能,到開發(fā)思政類課程的相關課程探索階段,挖掘其育人輔助功能,彌補了思政課程的一些不足。而“大思政”理念的提出標志著大學生思政教育進入了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新階段。2016年10月《文匯報》刊發(fā)《上海高校:“思政課程”轉身“課程思政”》文章,首次提出“課程思政”概念。之后《中國教育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等相繼刊發(fā)課程思政文章。2017年7月,教育部召開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上海調研片會暨高?!罢n程思政”現場推進會。從此,“課程思政”開啟了思政教育改革的新征程。
二、“課程思政”內涵的界定
“課程思政”是相對于“思政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來的,“思政課程”進行思政教育屬于“顯性”灌輸式為主的教育;而“課程思政”則側重于“隱性”滲透式為主的教育,因為思想教育的特殊性等需要“潤物細無聲”地持續(xù)發(fā)力,隱形發(fā)揮作用??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不僅是全員育人,更是一種教育理念的轉化。通過深挖所有課程的思政資源,開發(fā)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落實在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課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價值,構建了學校、課堂和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政格局。其意義在于一是一切課堂都是育人主陣地,充分利用課堂進行理想價值引導;二是所有課程都具思政功能,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教育內涵和育人功能;三是思想教育更多地以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方式開展。
三、“書法課程思政”優(yōu)勢
書法課程既有專業(yè)技能訓練,又包含藝術人文修養(yǎng),也有精神品格陶冶。書法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全面而深刻的。它絕不是簡單的寫好字,也不是單純藝術修養(yǎng),因其更強調字外功的全面提升,其課程更在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中優(yōu)勢突出。
(一)隱性包容
書法除了需要研究諸如技法、風格、創(chuàng)作、審美、文獻等書法本體問題,還要關注書法與哲學、歷史學、美學及文學等復雜關系。顯然,書法學科的這一屬性與學科和專業(yè)劃分精細化的現代教育是不一致的,卻有效地避免了現代教育專業(yè)精細分化造成的“教育體制性和價值性的疏離,教育目標異化和場域的缺失”等問題。所以,書法課程是現存大學課程資源中最具包容與綜合性的課程之一,其跨文學、文字學、美學、藝術學、教育學等于一體的“隱形”屬性決定了其對人的影響是全面而隱形的。在培植人的精神信仰,塑造完善人格,陶冶高雅情操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等思政領域具有獨特優(yōu)勢。
(二)由技入道
書法學習除日常技法訓練外,更重要、更漫長的是文化素養(yǎng)的漸修過程,最終由技入道。技法訓練如碑帖臨摹是自律的,而讀萬卷書,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涵養(yǎng)自己、不斷提升審美素養(yǎng)與道德情操又是自省的過程。技法理論并不深奧,但要真正體悟并化入筆下需在不斷學習中漸次獲得,故書法學習更重“悟”。這一過程與思政教育極為相似且互相融通,當學習者的學習到一定階段時,古代書論中的只言片語才會讓人茅塞頓開。否則,即使理解其意義,也不會有實際的指導意義,這種情況在書法教學中屢見不鮮。
(三)傳統經典
“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千百年來一直以其強大的精神塑造力規(guī)范著中國的人文理念和道德旨歸,對知識分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著積極的作用。”就大學教育而言,盡管“我國大學的發(fā)展必須借鑒西方大學發(fā)展模式、道路,但是更要將大學這一‘文化機構建立在本國文化傳統中,并將我國數千年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惟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大學的發(fā)展具有深厚的根基”。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許多政策和措施,復興傳統文化,繼承民族之魂已成為社會共識。而在思政教育領域,把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形成合力已經形成共識,成果正逐步顯現,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語)的書法理應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
四、“書法思政”的實現途徑
(一)寫好漢字
漢字是慧與美的合璧。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是祖先智慧和情感的創(chuàng)造。漢字是書法的載體,而書法成就了漢字的慧與美。漢字在每一個時期的形體變化和美感特征都刻下了時代烙印。古樸神秘的甲骨文折射出原始先民質樸的生存狀態(tài)和對未知世界的迷茫;典雅厚重的金文則更多反映了宗教祭祀儀式感的莊重及先人對自然神和人格神的敬畏;而秦小篆則反映了第一個統一王朝所崇尚的秩序感,漢隸則昭示出大一統王朝的恢弘氣度……此后所謂的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等無不為時代思想文化思潮所影響。因此,每個時代的經典法帖就是那個時代無聲的錄音帶,而臨摹學習就是感知歷史文化的過程,就是認識美,發(fā)現美,養(yǎng)成美的情趣的過程,就是敬畏法則的過程,就是養(yǎng)心靜心踏實認真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
(二)用好經典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視人格修養(yǎng)與價值追求,儒家經典《大學》提出了以“修身為本”的人格追求,而把“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作為修身之正途。同樣,中國書法傳統中也有分明的價值判斷。自楊雄“書,心畫也”之論始,繼之有柳公權“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劉熙載“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的表述等。這一書學傳統為書法人所推崇,與敬畏經典成為源遠流長的價值取向。同時,書法作為藝術是展示個性美的,是充分尊重個性、尊重創(chuàng)新的。一部書法史在某種意義上是書法風格的歷史,盡管風格受時代、思潮、地域等諸多因素影響,但最主要的是書家個性氣質、審美追求與價值取向。
(三)選好作品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起源于人們對自然和自我生命的體認。人類對于宇宙、自然萬物和人本身的觀念、精神本質體認而賦予了書法美學與人格精神。宗白華說:“中國的書法,是節(jié)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態(tài)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因此,中國的書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為符號的階段,而是走上藝術美的方向,而成為表達民族美感的工具?!?/p>
一件好的書法作品,會被視為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與主體書家、自然造化三位一體。通過對生命精神的張揚,達到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抒寫性靈、展現天地生生之道。這是書法對人類的卓越貢獻。
(四)講好故事
晉人王羲之臨池學書、水為之黑成為“墨池”;唐代懷素,因家境貧窮,采芭蕉葉練字,老葉用完了舍不得用新葉就在新葉上懸臂練習;北宋歐陽修沒錢買紙,就用蘆稈在沙地上練字。又如虞世南“德行忠直”,顏真卿“忠義光明”,柳公權“心正筆直”,蔡襄“才德俊偉”,黃道周“不諧流俗”,岳飛“精忠報國”,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等。正是歷代書家刻苦勤奮、正義凜然的感人故事,彰顯了書品和人品的崇高,才最終成為了我國書法歷史中的豐碑,令人高山仰止,成為后人學習效仿的楷模。反之,宋朝秦檜雖有高超書藝,因品行不端、殘害忠良而遺臭萬年。
參考文獻:
[1]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60-64.
[2]倪文東.高等書法教育的問題與初心[J].中國藝術,2017(3):22-25.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