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怡
摘? 要:外交自古以來在一國的自身發(fā)展和國際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外交指的是國家發(fā)展對外關系,處理國際問題,貫徹本國對外戰(zhàn)略與對外政策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和平手段。而體育外交作為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國家文化的重要載體,更在國家的對外行為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作用,2018年在韓國平昌舉行的冬奧會就是典型案例。
關鍵詞:平昌冬奧會? 體育外交? 作用?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8(c)-0234-05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diplomac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Diplomacy refers to the most common, basic and important means of peace for a country to develop its foreign relations, deal with international issues and implement its foreign strategy and foreign polic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diplomac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ntry's foreign behavior. The Winter Olympics held in pyeongchang, South Korea in 2018 is a typical case.
Key Words: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 Sports diplomacy; Function; Development
在平昌冬奧會中,朝鮮派出陣容相當豪華的高級別代表團,這種“回暖”并非只在朝韓兩國之間,美韓、日韓等國間也有了進一步的接觸,推動了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解決,可以說平昌冬奧會是在多方營造的和平氛圍下舉行的體育盛會。而體育外交則是促成平昌冬奧會作為連接國家間關系橋梁的粘合劑。
1? 體育外交的含義
體育外交在學界仍未有統(tǒng)一解釋,在《新中國民間外交研究》中,體育外交指一國體育部門或體育界通過體育交流或體育比賽促進國家間關系的活動。在《新詞新語詞典》中,體育外交是指通過國際性體育活動,加強不同國家特別是還未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之間民眾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使它在一些情況下成為兩個國家政府間進行接觸以至恢復或建立外交關系和其他關系的一種信號。在《世界外交大辭典》中將體育外交定義為“對一國體育部門或體育界旨在促進國家關系所進行的對外體育交往和交流的一種提法”。
盡管體育外交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但從多種解釋中可得出體育外交對于實現(xiàn)一國的國家利益和實行對外政策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體育外交來源于體育自身的政治特征和特殊作用。體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也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及意識形態(tài)在多方發(fā)揮作用的綜合產(chǎn)物并受其影響,因此體育運動的政治化是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
2? 體育外交的作用
2.1 體育外交是融化“堅冰”的“陽光”
古往今來,許多國家都曾通過體育外交這一有效途徑來緩和或解決國與國之間、國際社會所存在的問題與矛盾,發(fā)揮了體育外交的關鍵作用。早在古希臘時期,奧運會就被視為是一種倡導和平的慶典,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84年,當時,斯巴達王李庫爾格與伊利斯王伊菲特簽訂了《神圣休戰(zhàn)條約》,條約規(guī)定:“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任何人都不得攜帶武器進入奧林匹亞,否則就被認作是背叛神的人,各城邦都有權對背叛者進行制裁?!薄皧W運外交”非戰(zhàn)、和平的基調至此奠定,并流傳千百年。
現(xiàn)代以來,國際關系復雜多變,體育外交更是發(fā)揮著其主張和平的積極作用,作為體育外交最突出的例子莫過于中國與美國在1971年的“乒乓外交”,而這一外交事例也通常被用作是體育緩和兩國關系的有力證明,中美雙方通過在日本的舉行的第31界乒乓球錦標賽的良性互動,為接下來兩國高層的會晤做了良好的鋪墊,從而促使中美兩國的最終建交。除此之外,成功的體育外交事例屢現(xiàn)不鮮,1999年,美國職業(yè)棒球冠軍隊來到古巴參賽訪問,受到了古巴領導人的會見和古巴人民的歡迎,時任古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的阿拉孔爾更是認為兩國的比賽“是兩國可能發(fā)生的一切事例的一個例子”,美國也認為“為這場比賽的方式感到高興”。美古兩國也借此開通了雙方交流的新渠道。
在朝鮮半島上,盡管朝韓兩國在意識形態(tài)上有著巨大差異,但“體育外交”卻在朝鮮半島上由來已久。從2000年悉尼奧運會、2002年釜山亞運會、2003年大邱世界大運會,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2005年東亞運動會、2006年都靈冬奧會,再到2006年多哈亞運會、2007年第六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這些運動會的開幕式上,朝韓都共同攜手入場,平昌冬奧會則更是朝韓雙方第9次的攜手入場。這些事例既是朝韓雙方體育外交的繼承,也是隨著時代變遷兩國體育外交作為外交手段之一的審時度勢的運用。從以往來看,朝韓雙方體育交流的加強都是在兩國關系較為緩和的背景下進行的,更是政治關系的緩和在體育領域的輻射,平昌冬奧會后,朝韓首腦在闊別了11年后的2018年4月27日進行了會談,半島局勢逐漸升溫。
從平昌冬奧會可以看出,體育外交是圍繞體育活動所展開的,它可以為國家間提供以體育為契機,進行更深層次地溝通和交流的機會,體育外交所帶來的親切和溫暖就如同沐浴“陽光”一般,陽光緩緩滲透,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兩國關系,融化了由國家間差異所造成的“堅冰”,對于緩和地區(qū)和國際局勢具有重大作用和意義。
2.2 體育外交是搭建“橋梁”的“基石”
體育外交可以密切國家關系,增進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以平昌冬奧會為例,在奧運會舉辦期間,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會見了14國領導人,高層領導互動頻繁。不僅是國家間政治的交流增加,朝韓雙方文化的交流也取得重要突破,在平昌冬奧會營造的緩和氣氛下,時隔16年后,朝鮮代表團再次登上韓國的舞臺,2018年2月8日晚,朝鮮藝術團在韓國江原道江陵藝術中心舉行了第一場慶祝平昌冬奧會的藝術演出,引起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平昌冬奧會成為朝鮮半島緩和的和平契機,也鋪墊了構建東亞和平共同體的一塊有力基石。
在歷史上,通過體育外交來促進國家各方多層交流的事例數(shù)不勝數(shù)。當然體育外交也不僅僅是高層間往來的方式,同時也是民間多種方式交流的有力“橋梁”。在中國,廣受人們喜愛的日本乒乓球選手福原愛,被稱為“半個中國人”,她曾被授予“日中文化體育交流年”親善大使,成為了中日兩國友好交流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姚明等中國球員加盟美國的NBA聯(lián)盟,讓更多的美國觀眾通過他們增加了對中國運動員、中國人的了解,也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底蘊。
體育外交在不同層次上發(fā)揮了促進國家與國家,公眾與公眾之間的交流作用,當今社會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體育外交的方式更加地多樣化,滲透力也更強,加之民眾對于自身健康關注度的提升,體育外交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這也是眾多國家越來越注重發(fā)揮體育外交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溝通“橋梁”的“基石”,并且在鋪設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自我夯實。
2.3 體育外交是展現(xiàn)“魅力”的“舞臺”
各國可以通過體育外交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xiàn)自我的良好形象與氣質。1964年的日本東京奧運會,日本展示了自己在二戰(zhàn)后的崛起;2002年,韓日世界杯,表明了韓國成為全球化世界中的重要一員;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體現(xiàn)了中國的軟實力,強調了中華文明的古老與傳統(tǒng),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民族氣質,更讓世界各國從更多視角來了解中國。
論及個體而言,在體育賽事中,國家隊和個人的成功與勝利也是展現(xiàn)國家形象的載體之一。此次平昌冬奧會,中國隊頂住了客場作戰(zhàn)、裁判不公等種種不利因素,在單項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男子短道速滑500m比賽中,中國選手武大靖打破記錄,扎扎實實地贏得了這枚分量極重的金牌。他的勝利體現(xiàn)的不僅是個人的高超技術和團隊的齊心協(xié)力,更體現(xiàn)了中國人在面臨挑戰(zhàn)和困難時的不畏艱難的民族精神,更好地詮釋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氣質。
體育的內(nèi)在本質在于其政治屬性,在于促進人類的相互理解和互相溝通,因此體育的關注點集中于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所代表的國家間的溝通和互動,而基于這樣的特性,體育在外交上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如一國通過體育運動在國際舞臺上展現(xiàn)出了該國所具有的實力和魅力,則該國就樹立起了良好的國際形象,而這種良好的形象并不會僅局限于體育領域,在其他領域也會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關注和認可,因而國家的國際地位便會有所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也會隨之有所增強。
2.4 體育外交是完善“自我”的“平臺”
體育外交可以促使國家間互通有無,相互學習,提升自我實力,彌補所存缺陷。先進國家可以傳授自己的技術,分享自己的設備和經(jīng)驗,而落后國家則可以抓住機會,努力吸收新鮮的事物,取長補短。中國作為2020年冬奧會的舉辦國,可以從平昌冬奧會的整體運作中吸取舉辦冬奧會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最佳的狀態(tài)舉辦出更為完善的奧運會。各國運動員也可以在比賽和平時生活中看到他國先進的運動理念和技術,尋找適合的方式來彌補自己訓練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
體育外交是“自我完善”的途徑,它更突出實踐性,尤其是在體育項目中,通過競爭和接觸所獲得的經(jīng)驗遠比理念的學習有更明顯的效果。因此,許多國家都愿意派運動員到先進的國家訓練和學習,通過實踐來對運動員進行全方位的提高,以更快速地提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
3? 體育外交的啟示
體育外交的核心并非僅僅圍繞著體育本身,作為綜合性的對外活動,體育外交是體育的競技場,更是綜合實力的競技場,在這樣的競技場上將自身作用最大化,結合平昌冬奧會及以往的體育外交活動有如下幾點啟發(fā)。
3.1 提升體育國際話語權,提高體育文化軟實力
體育外交作為外交活動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調和國際社會中國家的處境,通過雙邊或多邊互動的方式與國家、地區(qū)和組織增進交流對話,而在這一過程中,體育話語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著一國在體育外交中所處的局面。
多年來,在我國的體育外交發(fā)展歷程中,雖然勇于承擔大國責任,積極參與國際體育賽事,發(fā)展對外體育援助,不斷加強體育間的交流與溝通,然而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在一些國際體育組織中,中國始終處于決策的外圍圈,中國體育的國際話語權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所取得的體育成就不成正比。
由于國與國之間的發(fā)展不同步,國家的實力亦有強弱之分,一些大國憑借自身的政治強勢,在體育國際話語權上打壓他國,甚至存在“體育話語霸權”的現(xiàn)在,為國際體育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和諧的音調。中國作為體育國際話語權上的較弱勢國,也曾受到過許多不公的待遇。而中國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部分原因在于中國國際話語權在體育外交中的欠缺。而這樣的欠缺是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與國家的體育實力所存在的現(xiàn)象的錯位,同時也和國際體育賽事評估與承辦、國際體育組織任職人員、體育規(guī)則的制定與修訂等有著一定聯(lián)系,走出國際話語權在體育外交中的困境是中國體育外交發(fā)展過程中所必須要掙脫的樊籠。
3.1.1 夯實獲取體育外交國際話語權的基礎
體育外交的主體活動是體育交流或體育比賽,因此在這些活動中的體育實力是取得體育外交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基礎。體育實力的加強,體育水平的提升可以促使中國參與到更多更優(yōu)秀的比賽和交流中去,可以在賽事的評估與制定,在體育組織的搭建與融入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獲得更多的空間,發(fā)出更響亮的聲音。
3.1.2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國際體育事務
國際體育事務具有多方面、多層次、國際化、市場化等特點,盡管自20世紀初期發(fā)動成立遠東體協(xié)開始,中國便參與到了國際體育事務中,并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但是相比發(fā)達國家,中國在國際體育事務中的參與度仍顯不足,中國的人員的缺位或是“失語”是中國體育外交上的真實狀況,而要增強中國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話語權,為中國發(fā)聲安裝“擴音器”,需以開放、自信的姿態(tài)全面參與國際體育事務,彌補以往的參與空缺。
彌補參與空缺,強調的并不僅是盲目地“加入、融入”,更重要的是要發(fā)揮中國自身應有的作用。就目前看來,我國在體育外交的人才培養(yǎng)上存有明顯短板,表現(xiàn)在缺乏復合型人才,因此培養(yǎng)適合中國需要的體育外交復合型人才,讓其成為中國在國際體育事務的“發(fā)聲筒”是關鍵,這些人才可擴大國際體育事務中,中國人員的數(shù)量和中國的影響力,為中國提供更多勇于向世界表達中國體育訴求的渠道和途徑,進而可更好地營造合理、公正及多元的國際體育話語體系。
除人才培養(yǎng)外,中國對于國際體育事務的參與也應保持理性判斷,有選擇謹慎地參與。中國想要發(fā)出“雄渾有力”的“中國之聲”,發(fā)聲的途徑和平臺也是關鍵因素之一,中國要有選擇性地承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加入具有代表性的國際或地區(qū)體育組織,以提升我國在體育事務上的話語權。
3.1.3 創(chuàng)新國際體育話語表達模式
現(xiàn)代體育話語權的表達較之前更具有傳播速度快捷、傳播媒介多樣、受眾群體廣泛等特點,特別是現(xiàn)在全媒體時代的開啟,體育話語權的表達更為便捷。注重打造中國體育話語平臺,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是提升中國體育國際話語權的本質要求。從上到下,從公共媒體到自媒體都可以成為中國傳播的媒介,中國既要保持以往公共媒體平臺的打造,又要重視新興媒體平臺的搭建。從紙媒到網(wǎng)媒,根據(jù)受眾群眾的不同,媒體的平臺提供了差異化媒體服務,紙媒強調的是新聞傳遞的“全”和“深”,而新媒體則注重的是“快”和“新”,國際體育話語的表達可以通過這2種不同的媒介,以塑造中國體育話語內(nèi)容表達的真實性、邏輯性、完整性,同時也可通過新興媒體,例如自媒體等來擴大話語權的表達范圍,創(chuàng)新話語權的表達模式,促使中國體育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3.2 統(tǒng)籌“國內(nèi)”“國際”兩個大局,形成體育外交新格局
俗話說外交無小事,運用到體育外交上亦是如此。重視和發(fā)展體育外交,并非僅是在國際體育的舞臺上進行競爭和表現(xiàn),國內(nèi)也同樣是體育外交的平臺。
3.2.1 國內(nèi):完善體育外交相關機制
第一,要培養(yǎng)專業(yè)的體育外交人才。從人員構成來說,體育外交缺乏專業(yè)的人才,在對外交往過程中,承擔媒介的主要是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盡管這些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是專業(yè)性人才,但是在外交領域卻并非總是能“得心應手”。對體育外交往中往往會存在著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當面對突發(fā)狀況時,需要有專業(yè)的人員來進行危機的公關和處理,而當前我國正缺乏此類人才。
第二,要規(guī)范體育外交的管理?,F(xiàn)今,學校、協(xié)會、組織等都可以參與到體育外交中,然而由于隸屬的部門不同,上級部門的領導思想存在著差異,有時,在同一個事件中的不同參與者都可能因為主管部門思想的不統(tǒng)一而引起事情的不可控,這就影響到了體育外交實踐的進行,對于國家體育外交思想的傳播構成了不必要的阻礙,影響外交行為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因此,規(guī)范體育外交的管理,不但在本部門、本體系內(nèi)要上下一致,全責分明,在部門外,體系外也要分工明確,思想統(tǒng)一,服務于國家和人民。
第三,要搭建好體育外交溝通平臺。體育外交突破了政府為主體的模式,體育外交的主體更為多元化,同一平臺交往的主體間存在著不對稱性和信息的不協(xié)調,這為彼此間的交往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與困難。搭建良好的體育溝通平臺,在不同的參與主體間整合資源,提前進行對接、聯(lián)系,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加大投入,形成三位一體的溝通平臺搭建模式,可以減少體育外交中由于交往主體的溝通不當而造成的問題。
3.2.2 國外:以體育外交為契機,彰顯大國氣質
體育外交不僅是為了與他國進行簡單的體育交往與交流,它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播和輸出的途徑,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xiàn)。通過以體育為媒介的對外交往,可以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體育精神的進一步了解,尤其是改變西方社會對中國社會固化、片面的印象,體現(xiàn)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的海納百川、和合共生、求同存異等氣質和特點。
3.3 謹防體育外交中的“強權”
體育外交是通過體育活動或賽事等來推動國家間互動的關系,可以有效改善傳統(tǒng)外交渠道中所遇到的溝通和交流的障礙,也是一個國家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車輪。體育外交所展現(xiàn)的是一國的體育精神,也是一國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更是傳播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聲音。然而,一些國家試圖通過在體育中某種強權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以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在體育外交中,最主要的平臺之一是賽場,各國運動員通過實力與對手一決高下,從古至今,體育競技強調的是在賽場上的平等性,在沒有任何歧視的前提下,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團結、和諧的體育精神投入到體育活動中,這既可以促使運動員們相互學習和溝通、交流,同時也可促進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和各種文化相互了解和交流,從而在體育交流中建立一個和解、和平、和諧的美好世界。
然而,在當今的國際環(huán)境下,體育仍受到國際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民族文化沖突的種種負面影響,有時偏離了尋求和平和不斷超越自我的本質。當然,體育外交作為一種外交活動,受到國家政治的影響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種影響應該是一種正面和富有正能量的影響。在整個社會文明的進程中,體育一直含有對人類和平和精神文化強大的感召力,體育外交也應該在這種感召力的影響下更好地發(fā)揮作用,而不是在體育對外交往中強調同一性和排他性,強化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由于體育外交的與傳統(tǒng)外交有所不同,它的受眾面更廣,接觸人群更多,因此,一些政治力量企圖將體育外交作為其實行“強權”的舞臺和競技場,以實現(xiàn)其擴大對國際局勢掌控力的目標。其實,從奧運會等一些大型體育賽事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體育外交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淪為某些“強權”擴大政治影響力和攫取商業(yè)利益的工具。而這些破壞了體育外交的互惠、平等、溝通、共存的本質精神,這些“強權”是各國在通過體育進行對外交往活動中需警惕的。
4? 未來體育外交發(fā)展的趨勢
當今的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復雜多變,體育外交作為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將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平昌冬奧會的召開,為朝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溝通和談話的契機,因為有了平昌冬奧會上朝韓兩國及美、日等多方的和談,證明了在傳統(tǒng)外交無作為的情況下,體育外交為和談提供了某種可能。
體育外交的另一個發(fā)展趨勢是更具多樣性和多元化。多樣性和多元化體現(xiàn)在外交手段、外交主體、外交媒介等方面。
尤其是體育本身所涵蓋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為體育對外交往提供更多的平臺。加之,新興媒體的活躍度逐步提高,特別是自媒體的興起,非政府組織、公眾等越來越多的元素融入到體育外交中,外交的手段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呈增加趨勢,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文化的多元與復雜,為體育外交注入了更多的可能與挑戰(zhàn),而如何應對這些變化與發(fā)展也值得我們更多的關注。
未來的體育外交還從注重“政治”轉向重視“綜合發(fā)展”。體育外交的初衷是彌補傳統(tǒng)外交上的不足,使國家間的政治關系得以恢復或發(fā)展,可見,“政治獲利”是體育外交最初的目的和要求。公共外交的顯著特征就是國家公共事務與公共外交日益趨同化,而反映在體育外交中,就是國外的體育外交形象與國內(nèi)的體育政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近年來,國內(nèi)的體育正大力發(fā)展體育產(chǎn)業(yè),促進體育產(chǎn)業(yè)升級;塑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打造中國體育“軟實力”品牌,這些都表明中國在國際體育外交上更重視“綜合獲利”,既要在政治上取得成績,又要在經(jīng)濟方面和文化方面獲得發(fā)展,為國內(nèi)的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機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提供平臺,而這樣的一種轉向綜合發(fā)展的趨勢在未來的體育外交中也會表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
參考文獻
[1] 肖爾練.新中國體育外交的發(fā)展與啟迪[J].當代體育科技,2019,9(36):7-8.
[2] 王創(chuàng)業(yè),張德勝.體育外交的實踐邏輯:工具理性與資本再生產(chǎn)[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5):47-54,62.
[3] 路靜.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公共外交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7:19.
[4] 袁彬,李航.體育文化通識讀本[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99.
[5] 徐國琦.奧林匹克之夢:中國與體育,1895-2008[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76.
[6] 王春燕,肖煥禹.新公共外交時代我國體育外交的挑戰(zhàn)與應對之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6):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