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廣忠, 石 洋
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也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研究分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對于治療腫瘤和判斷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2]。腫瘤出芽是指在腫瘤浸潤的前沿間質內出現(xiàn)散在單個腫瘤細胞或小灶性腫瘤細胞群,且小灶性腫瘤細胞群的細胞數(shù)不超過5個,有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有出芽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淋巴管浸潤和早期復發(fā)更多見[3-4],提示腫瘤出芽可能與腫瘤細胞更高的惡性生物學行為有關。但腫瘤出芽是否是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尚不明確。本研究通過分析105例直腸癌患者淋巴結轉移的臨床因素,研究腫瘤出芽現(xiàn)象與直腸癌淋巴結及腫瘤侵襲性能的關系,以期為直腸癌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收集天津市人民醫(yī)院2015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5例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0例,女55例;年齡58~78(67.7±12.6)歲,其中腫瘤直徑<5 cm者34例,≥5 cm者71例。手術切除淋巴結數(shù)目均大于12枚。術前均未接受輔助放化療。
1.2 方法 依據(jù)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所在部位、腫瘤大小、浸潤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結轉移的情況等將臨床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初步明確影響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病理因素。并將上述直腸癌患者的石蠟包埋病理組織構建組織芯片,依據(jù)腫瘤是否在間質中出芽分為出芽組(55例)和無出芽組(50例),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比較兩組患者腫瘤細胞中上皮型鈣黏蛋白(E-cadherin)、轉錄因子Snail、鋅指轉錄因子Slug蛋白和組織蛋白酶B(Cathepsin B)的表達情況。
1.3 免疫組化染色評分 (1)染色陽性率指數(shù)標準:<10%,0分;≥10%,<30%,1分;≥30%,<50%,2分;≥50%,3分。(2)染色強度指數(shù)標準:陰性,0分;淺棕色,1分;棕色,2分;棕褐色,3分。上述染色陽性率指數(shù)與染色強度指數(shù)的乘積即為免疫組化染色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采用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對危險因素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影響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 單因素分析表明直腸癌的分化程度、浸潤深度、脈管浸潤及腫瘤出芽與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見表1。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直腸癌分化程度、浸潤深度和腫瘤出芽是影響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因素(P<0.05),見表2。
表1 影響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分析
表2 影響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2 有無腫瘤出芽組的E-cadherin、Snail、Slug、Cathepsin B表達水平比較 出芽組的Snail、Slug、Cathepsin B表達水平高于未出芽組,E-cadherin表達水平低于未出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 1,表 3。
圖1 有無腫瘤出芽組的E-cadherin、Snail、Slug、Cathepsin B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表3 兩組的免疫組化染色評分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與腫瘤分化程度、浸潤深度及腫瘤出芽獨立相關[5]。有研究表明,癌細胞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結轉移率越高,而腫瘤浸潤深度是影響淋巴結轉移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已是共識[6-7],同時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直腸癌生長方式、大小及大體類型與淋巴結轉移相關[8-9]。本研究結合病理學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影響淋巴結轉移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PGCCs出芽。有研究表明,腫瘤出芽與Ⅱ期結直腸癌及早期直腸癌淋巴結轉移及預后相關[5,10]。根據(jù)本研究組前期研究,腫瘤出芽就是PGCCs的出芽,PGCCs是腫瘤組織中存在的形狀怪異、細胞核體積較大的細胞。已有研究結果提示多種腫瘤組織中均存在PGCCs,PGCCs是評價腫瘤細胞異形性的重要指標之一[11-12]。PGCCs主要位于腫瘤浸潤前峰區(qū)或腫瘤壞死區(qū),包括間質內散在的單個腫瘤細胞或小灶性腫瘤細胞群,這些小灶性腫瘤細胞群實際上可能是一個PGCCs通過不對稱分裂產(chǎn)生。
本課題組前期實驗結果表明[13],PGCCs的增殖過程非常特別,在一定條件下,PGCCs可以通過類似于真菌的不對稱分裂(出芽、裂殖和裂解)產(chǎn)生子代腫瘤細胞。PGCCs產(chǎn)生的子代細胞表達間質標記物,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同時PGCCs產(chǎn)生的子代細胞表達具有較強的遷徙性和成瘤性。而且體外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生增殖的PGCCs高表達Snail、Twist等上皮細胞-間充質轉化(EMT)相關調控因子[14],因此PGCCs的增殖很可能與腫瘤EMT過程密切相關。也就是說,PGCCs可能首先通過出芽的形式向遠處轉移,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存活并逃脫免疫監(jiān)視,轉移至遠處器官后再經(jīng)歷MET轉換形成轉移灶。這就提示當PGCCs發(fā)生出芽的時候,可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遠處轉移,PGCCs可能是腫瘤發(fā)生轉移的根源。
本研究中有腫瘤出芽患者的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無腫瘤出芽的患者,說明腫瘤出現(xiàn)出芽現(xiàn)象強烈提示存在周圍淋巴結的轉移。同時免疫組化檢測表明,出芽患者腫瘤組織E-Cadherin呈現(xiàn)低表達,Snail、Slug及Cathepsin B呈現(xiàn)高表達,而Cathepsin B在破壞細胞外基質中起著重要作用,是結直腸癌侵犯和轉移過程中重要的蛋白酶,是反映腫瘤侵襲能力的重要標志物,這都提示腫瘤具有EMT的特征和較強的侵襲性,但具體分子機制及信號傳導機制目前尚不明確,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對于中低位直腸癌患者,如能通過術前活檢發(fā)現(xiàn)腫瘤出芽現(xiàn)象,則高度提示存在淋巴結轉移,可為臨床醫(yī)師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