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的你》自上映以來,一直備受好評,從題材立意到演員的表現(xiàn)力都得到了很多好評。近日更是一舉獲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內(nèi)的八項金像獎,可謂是實至名歸。本文將從心理分析的兩個角度——意象和心理機制來對影片進行分析,盡可能從心理角度解釋影片強烈感染力和移情作用的原因。
關(guān)鍵詞:成長;意象;陽光;心理機制;逃避自由
一、影片中的意象解析
《少年游》是在山城重慶拍攝的,也許崎嶇的地形也象征著命運的起伏和不公。正如小北的住宅設(shè)計一樣,就像是城市混沌與野性中的一個秘密洞穴,它對應(yīng)著他生活重壓下的陰郁心理和兇猛野性。如果把這部電影放在一馬平川,四平八穩(wěn)的北京或者西安,它將失去電影想要表達的情感的陡峭和尖銳。
電影中最感人的一幕是陳念和小北坐在各自的警車上,去接受各自的審判。車開在路上,陽光不斷地照射在兩個年輕的、仍然傷痕累累的臉上。從他們的表情,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第一次松了口氣。這是成長。兩輛警車最終分道揚鑣,但年輕人的心始終在同一條路上,這也與電影的結(jié)尾相吻合?!斑@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到世界的真相后熱愛生活”。正是兩人的相遇,讓他們?nèi)匀幌氡Wo這個世界和他們所愛的人。雖然這種痛苦確實讓人感到痛苦,但這兩個少年得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成長。
我認為陽光是這部電影中最重要的形象。它有兩層含義。一是年輕人的希望。電影名字“少年的你”中包含的過去的隱喻也暗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悲劇。這里的少年不是年齡的劃分,而是陳念和小北不服輸、相信陽光的年輕心靈。年輕人的成長太痛苦了,但令人欣慰的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并沒有完全絕望,當(dāng)他們意識到?jīng)]有人能保護他們時,他們?nèi)匀谎鐾帨侠锏男强眨廊粦延邢M?。陰天過后,陽光進來了。另一層含義是世界的光明和正義。審訊室里,陳念和小北交叉受審有多揪心,他們之后的重聚就有多輕松。我渴望在陽光下與你并肩而行,所以我必須正直和光明磊落,但我也愿意永遠跟在你后面,除了跟隨什么也不做。這正是電影的最后一幕想要表達的。小北跟在陳念后面,陳念安慰著學(xué)生,濃郁的陽光灑在長長的街道上,就像他們年輕時的一個早晨,兩個人在馬路兩邊并行。當(dāng)你最終能保護世界的時候,我仍然在保護你,你不會失敗。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分析
所謂成長,就是個體化不斷加深、自由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長大后,我們可以自由獨立地表達自己,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自己,成為真正的“我”。當(dāng)人們想出“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的想法時,滿足這一迫切需要的最直觀的方法就是擺脫現(xiàn)有的模式,也就是所謂的“逃離自由”。這一概念是由埃里克·弗洛姆提出的,自由是人類生來就有的本能和沖動,并且隨著人類的成長而發(fā)展。自由給人帶來獨立感的同時,也會帶來孤獨和不安全感。為了擺脫這種孤獨感,許多人開始想辦法逃離自由來重獲安全感。
影片中的陳念,小北,魏萊和胡小蝶,他們都在以看似追求自由的方式逃避自由,代表了逃避自由典型的三種心理機制。
第一種機制:權(quán)威主義
權(quán)威主義就是希望依靠權(quán)威,通過他人、外物或者組織給自己帶來安全感。這種類型的人崇拜權(quán)威,并投靠權(quán)威;同時自己又想成為權(quán)威,讓別人也崇拜自己。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說,前者屬于受虐傾向,后者屬于施虐傾向。
魏萊就是很明顯的權(quán)威主義中的施虐者,她建立了一個具有權(quán)威特性團體去欺凌同學(xué),表現(xiàn)出支配和統(tǒng)治他人的欲望,有著強烈的施虐的傾向。徐淼是魏萊的跟班之一,為了不被欺負而加入了小團體,最后還是逃不過被欺負,一直忍氣吞聲,具有典型的受虐傾向。徐淼為了獲得安全感,強烈地依賴著魏萊小團體,犧牲了自我,成了一個惡人,但從她放陳念離開又可以看出她內(nèi)心善良的一面?;蛟S她內(nèi)心深處也知道這樣做不對,但依然沒有選擇逃離,最后也沒有逃過被霸凌的結(jié)局。她不明白的是,通過犧牲自己和依賴他人的力量獲得的安全感總是暫時的和虛假的。
第二種機制:破壞欲
破壞欲就是當(dāng)個體面對外界和人時,他們會感到無助的沮喪,從而產(chǎn)生孤獨和焦慮。為了不遭受這種感覺,他們通常會選擇毀滅或毀滅。
當(dāng)自由帶給人們孤獨和焦慮時,人們的生活成長受到挫折和阻礙,而毀滅的傾向是對生活挫折最直接的反應(yīng)。當(dāng)毀滅的欲望因其他原因無法發(fā)泄時,它就會自我毀滅,也就是說,自我虐待甚至自殺。電影中的胡小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被欺負,被孤立,沒有人能幫助她,所以一步步走向了絕望,無法毀滅敵人時,只能毀滅自己。
第三種機制:機械趨同
機械趨同也就是從眾心理。這是現(xiàn)代社會最常見的逃避方法。為了不被視為異類,也為了克服孤獨,人們會選擇按照家庭和社會提供的模板把自己塑造成普通大眾的一員。把自己躲進一個群體,就可以免受攻擊,獲得依靠和安全感。
影片中的陳念一開始就是機械趨同的典型。陳念為了好好讀書,不惹事生非,明知道胡小蝶被欺負也當(dāng)做沒看見,一開始警方介入調(diào)查時也選擇了沉默。但她內(nèi)心一定悔恨,不然也不會頂著眾人的目光為胡小蝶蓋上那件衣服?!稙鹾现姟愤@樣說,“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淹沒了”。如果我們一直選擇機械趨同,不發(fā)展自身的個性,是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的。
上述三種心理導(dǎo)致了不同的行為,但他們都選擇依靠他人和外來事物而不是自己的力量來獲得安全感,以逃避自由帶來的孤獨,代價是迷失自我。也許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這樣的困惑,但是真正的自由一直存在,這需要我們充分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從內(nèi)心與他人和社會互動。而且,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受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雖然這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實現(xiàn)過,但這是自由的價值和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范麗云. (2012).?張藝謀電影意象的詮釋. (Doctoral dissertation, 浙江大學(xué)).
[2]艾瑞克·弗洛姆. (2017). 《逃避自由》.?黨員生活:湖北(12), 77-77.
[3]丁梅. (1999).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機制述評.?學(xué)習(xí)與探索(01), 54-56.
[4]譚昭君. (2011).?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倫理思想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湖南師范大學(xué)).
作者簡介:趙秋雨(1997.10-),女,漢族,江蘇人,中央財經(jīng)大學(xué)應(yīng)用心理學(xué)專業(yè)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jīng)濟心理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