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和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尤其在小學階段,語文屬于重點學科之一,通過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打下基礎。但是,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過程中,由于有些學生的基礎不扎實,對篇章理解能力較弱,導致閱讀和寫作環(huán)節(jié)較為薄弱,為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使學生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朗讀訓練法進行提升。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淺析語文朗讀訓練的重要性,提出相關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訓練;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也呈多樣化發(fā)展,教師通過適時采取朗讀教學法,能夠使學生的課文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感情地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朗讀,或者通過播放課文錄音,能夠使學生在課文朗讀中得到有效熏陶。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在語文學習、課文閱讀、背誦過程中的興趣,使學生在課文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
一、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語文基礎薄弱,對課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篇章和段落理解不到位,導致語文成績難以提高。尤其是在閱讀學習中,學生不能良好地把握整篇課本的主題和中心思想,導致在閱讀過程中不能深刻歸納和總結(jié)課文內(nèi)容,無法深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到應試教育影響,忽略了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被動,使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得不到展現(xiàn)。另外,由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模式較為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適應新課改,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低下。因此,為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入新的教學方法。
二、朗讀訓練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
為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入朗讀訓練法,能夠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朗讀訓練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興趣,使學生通過聽、說、讀訓練,有效促進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能力,使一些在課堂上不愿意開口發(fā)言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朗讀課文中。同時,通過朗讀訓練,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夠通過傾聽教師朗讀時展現(xiàn)出來的情緒充分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能夠歸納和總結(jié)文中所表達的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另外,通過朗讀訓練,能夠有效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力,還能使學生的個性化得到發(fā)展,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現(xiàn)的平臺,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小學語文課堂中朗讀訓練法的具體教學策略
第一,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在語文朗讀訓練過程,由于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基礎不同,在朗讀訓練過程中表現(xiàn)的特點也有所不同。針對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在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存在斷斷續(xù)續(xù)、結(jié)巴、發(fā)音不準、破音、停頓錯誤等現(xiàn)象,當學生出現(xiàn)此類現(xiàn)象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特點進行分析,針對學生的語文基礎、積累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側(cè)重學生的發(fā)音、斷句和熟練度,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生祠進行注釋。另外,有的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雖然能夠熟練閱讀課文,但是在閱讀過程中發(fā)音較為生硬,沒有思想感情,存在此類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不理解,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理解,導致在朗讀過程中出現(xiàn)機械閱讀的情況。為提高這部分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效引導學生在閱讀和朗讀課文時,進一步了解和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并啟發(fā)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對課文中的場景進行想象,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落花生》一課中,教師應對課本中涉及到的生僻字進行講解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糾正學生的發(fā)音,并引導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想象作者小時候經(jīng)歷的情景。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悟“借物喻理”的寫作方法,讓他們在朗讀中不斷深化做人的道理。
第二,細品課文中經(jīng)典語句,有效滲透朗讀技巧。教師在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教學時,應針對課文中涉及到的經(jīng)典語句進行賞析,提高學生對經(jīng)典語句的分析能力,從而進一步滲透朗讀技巧,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夠細品文章內(nèi)容,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感情較為強烈段落和語句時,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對該段落進行賞析后,加強學生對此類型句子的朗讀訓練。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鳥的天堂》課文最后一段結(jié)尾中有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學生在朗讀這句話時,教師通過分析作者的抒情特色,引導學生在朗讀時采用無限贊美、感嘆的語氣進行朗讀訓練。因此,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文字重點語句進行賞析,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課文整體把握能力。
第三,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朗讀、閱讀能力。為了促進學生的課文朗讀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朗讀教學手段。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朗讀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在傾聽過程中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播放聲情并茂的課文材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融入到課文所描繪的場景中。另外,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分組朗讀、分段朗讀的模式,豐富學生的課堂,在朗讀過程中播放一定的背景音樂和相關視頻,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夠充分進行想象,幫助學生提升朗讀和閱讀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軍神》課文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制作一個微視頻,讓學生結(jié)合視頻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抓住語言、動作、神態(tài)來自讀自悟課文,以便夠更好地融入到作者所描繪的場景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效率,使學生能夠充分把握和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朗讀訓練法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過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通過細品課文中經(jīng)典語句,有效滲透朗讀技巧,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熟讀、背誦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朗讀能力和語言運用水平,從而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綜合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楊.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8):160.
[2]張宜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1):109.
[3]孫國梅.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意義及具體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 2019(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