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艷
摘要:在幼兒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長受自身素質和教育觀念功利性的影響,導致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勞動教育缺失、閱讀習慣缺乏和社會公德教育薄弱等問題。本文從關注幼兒生命成長,立足幼兒一生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對三個問題的原因、價值和途徑等進行了分析和論述,以期得到廣大家長的重視和糾正。
關鍵詞:重心;幼兒;奠基;生命教育;家庭教育
孩子作為家庭的重要成員,是家庭的核心和未來,承載著父母的希望和關愛。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其成長的意義,不僅在于實現家長的愿望,更在于其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在實現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程中享受生命成長的價值和過程。幼兒期是3~6歲這個年齡時期,是兒童身體和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期,也是兒童情感培養(yǎng)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良好的幼兒期的家庭教育關系到幼兒一生的發(fā)展。但是,當前很多家長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片面追求孩子的智育和特長的培養(yǎng),導致了家庭教育中一些重要教育內容的缺失,使家庭教育的重心嚴重偏離了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脫離了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
一、勞動教育的缺失
(一)忽視勞動教育的原因分析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唯成績論成了衡量孩子優(yōu)劣的標準,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聰明、學習好就是優(yōu)秀和成功的,造成了“重智育、輕勞育”;加之傳統(tǒng)的“重腦輕體”的社會偏見,家長覺得只有腦力工作者才是高貴的、體面的,出汗、出力的體力勞動遭到輕視,大部分家長不愿意讓孩子長大后從事與體力勞動相關的工作,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忽視對幼兒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了“重腦力,輕體力”;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動手能力較弱,容易造成傷害和事故,在家庭中是受保護和照顧的對象,加之中國典型的隔代教養(yǎng)方式比較普遍,祖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造成了家庭中“重保護,輕自理”,很多家務勞動自然與他們無關。以上種種原因,都造成了幼兒在家庭中勞動教育的缺失。
(二)認識勞動教育的意義價值
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边@闡明了教育的途徑離不開生產勞動,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學前教育,都應該遵循這一原則,缺少了勞動教育的教育就是不全面的教育,而一個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也不能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
勞動是人類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對幼兒來說,勞動是幼兒綜合的學習。家庭中的勞動教育在他們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習得獨立生活的技能。
對幼兒來說,自己吃飯、穿衣、喝水、洗手、洗臉、疊被子等都是在不斷嘗試中學習生存的本領,只有學會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才能夠離開大人的照顧,獨立面對幼兒園乃至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這是幼兒生存的基礎,也是他們獲得獨立人格的基礎,一個事事都不會做的人,事事都需要別人來代替完成的人,他的心理也是不成熟的,具有依賴性的。
2.促進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
對幼兒來說,只要是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和活動都是一種學習,每一項家務勞動和生活技能的習得,離不開手、腳、眼等肢體和五官的配合,離不開肌肉的反復運動,更離不開感知、觀察、模仿、思考等心理活動,因此,勞動是一個大腦和肢體的協(xié)調發(fā)展、反復鍛煉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3.養(yǎng)成感恩和服務他人的品質。
幼兒在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后,可以承擔家庭中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比如洗碗、擇菜、擦地板、取報紙、取牛奶、扔垃圾等;在幼兒園可以照顧自然角的動、植物,為小朋友分發(fā)餐具、擦桌椅、幫助教師分發(fā)午點,大班幼兒還可以參加幼兒園和社區(qū)的一些公益勞動。幼兒在勞動中不僅可以感受到家長和他人勞動的辛苦,學會感恩和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避免自私、懶惰等不良品質的形成,培養(yǎng)初步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還可以從中獲得自豪、自信、愉悅的心理感受,從而讓勞動變成一件愉快、有意義的事情。
二、閱讀習慣培養(yǎng)的缺乏
閱讀作為重要的學習載體,不僅能夠給人精神上的滋養(yǎng),也是獲取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是人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終身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幼兒期的閱讀,主要以繪本為主,繪本的內容包羅萬象,一個人該具有的各種知識,文學素養(yǎng)和情商,都可以通過閱讀不同內容的繪本獲得。繪本閱讀,不但能幫助孩子認識豐富多彩的周圍世界,還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當下的幼兒閱讀中普遍存在兩個問題:
(一)家庭中讀物的適宜性差、數量不足
據2018年兒童與家庭閱讀調查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的家長不了解孩子的閱讀偏好,提供的閱讀書籍大部分和學習智力開發(fā)有關,孩子讀不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讀物的適宜性較差;部分家長對幼兒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孩子身上的投資,多注重飲食、服裝、玩具等,忽視閱讀的重要作用,沒有把閱讀當作孩子的精神食糧,不能持續(xù)為幼兒提供閱讀的書籍,幼兒的閱讀量太小。
(二)缺少家長陪伴,閱讀習慣難養(yǎng)成
對幼兒來說,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離不開家長的陪伴。親子閱讀,能夠將習慣養(yǎng)成、品格塑造、自然萬物等教育內容蘊含在繪本閱讀之中,讓孩子在或唯美、或詼諧、或夸張的不同風格的畫面與文字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可以取代家長直接的說教,做到寓教于圖文。不僅如此,親子閱讀,更有助于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的建立。調查顯示,越是高學歷、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越重視閱讀的作用,越能夠和孩子一起閱讀,培養(yǎng)的孩子也更優(yōu)秀。相反,閱讀教育的缺失在我國的農村家庭中表現得更加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更加嚴重。
三、公德心教育的薄弱
(一)公德心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石。公德心的教育內容包括文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助人為樂、遵紀守法等。今天的幼兒,就是明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小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培養(yǎng)幼兒的公德心,可以促進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增強公民意識和責任意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的文明程度。
(二)公德心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家長是最好的教師。首先,家長應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做好表率。家長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如同照相機一樣印刻在孩子的心中,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因此,家長在對待父母長輩的態(tài)度言行方面是否做到了平和孝順;在和周圍鄰里相處方面是否做到了寬容友善;在公共場所的購物、排隊時是否做到了文明禮讓;在駕駛交通工具時是否做到了遵守規(guī)則;外出游玩時是否做到了愛護環(huán)境、公物和花草;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否做到了熱心幫助。這些每天都會發(fā)生的日常小事,都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好契機。
家長還要善于給孩子“糾錯”。古語云“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幼兒因為年齡小,表明別是非的能力差,常常會有一些錯誤的言行,如虐待小動物、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摘掉花園里的鮮花、踐踏草坪、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面對幼兒的不良行為,家長千萬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把孩子的錯誤行為當成“勇敢”而鼓勵孩子,一定要抓住孩子第一次的錯誤行為及時教育和糾正,避免再次出現。同時,對孩子的正確行為也要及時表揚,強化教育形成習慣。
生命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一生發(fā)展的教育,是幫助幼兒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動力的教育,是基于幼兒獲得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良好品質,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應立足于幼兒生命的和諧發(fā)展,立足于立德樹人,務必把握好方向和重心,摒棄偏見和功利思想,真正樹立尊重生命,為國育才的理念,從重視勞 動教育、閱讀習慣培養(yǎng)和厚植公 德心出發(fā),為幼兒一生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勞動是幼兒綜合的學習[J]幼教金刊,2019(2).
[2]方素珍.繪本閱讀時代[M].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3.
(責編 張欣)